1. 1立方混凝土钢筋占多少方
占0.0061立方米。
根据查询齐家官网得知,在一立方的混凝土中,混凝土与钢筋的配比为1比240,也就是说1立方米的混凝土含240立方米的钢筋,钢筋的密度是7800千克/立方米,因此1立方混凝土钢筋占0.0061立方米。
2. 一立方构造柱钢筋用量
240*240的构造柱,一立方混凝土含84.708公斤钢筋。
计算方法如下:
1÷(0.24×0.24)=17.361(米)
1立方米混凝土可以浇筑17.361米构造柱。
构造柱用4根直径12毫米的钢筋,箍筋直径8毫米,间距25厘米
箍筋边长21厘米(两边,每边1.5厘米保护层)。
一个箍筋周长=0.21×4=0.84米
4×17.361×0.888+(1736.1÷25)×0.84×0.395
=84.709(公斤)
(2)一立方米大约配多少钢筋扩展阅读:
钢筋米重如下:
Φ6.5=0.26kg/m
Φ8=0.395Kg/m
Φ10=0.617Kg/m
Φ12=0.888Kg/m
Φ14=1.21Kg/m
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的墙体中还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与各层圈梁相连接,形成能够抗弯抗剪的空间框架,它是防止房屋倒塌的一种有效措施。
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等。此外,房屋的层数不同、地震烈度不同,构造柱的设置要求也不一致。
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尺寸为240mm×180mm,竖向钢筋多用4 12 φ ,箍筋间距不大于 250 mm,随烈度和层数的增加建筑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和钢筋等级。
构造柱设置规范:
1、按照抗震规范要求,构造柱主要设置于抗震墙中;
2、 120(或100)厚墙 当墙高小于等于 3 m时,开洞宽度小于等于 2.4m,若不满足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3、180(或190)厚墙 当墙高小于等于 4m时,开洞宽度小于等于 3.5m,若不满足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4、墙体转角处无框架柱时、不同厚度墙体交接处,应设置构造柱;
5、当墙长大于 5m(或墙长超过层高 2 倍)时,应该在墙长中部(遇有洞口在洞口边)设置构造柱;
6、较大洞口两侧、无约束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 ,构造柱与墙体拉结筋为2Φ6@500,沿墙体全高布置。
3. 涓绔嬫柟閽㈢瓔娣峰嚌鍦熷惈閽㈤噺
涓鏂归挗绛嬫贩鍑濆湡涓閽㈢瓔鍚閲忥紝鏄鏍规嵁缁撴瀯涓嶅悓鑰屼笉鍚岀殑銆備竴鑸鎵块噸閲忎笉澶х殑姊併佹澘銆佹煴锛屽彲鎸80-100鍏鏂や及绠椼傚簳鏉挎寜40-50鍏鏂や及绠椼傞椄澧╁拰閲嶅姏寮忔尅鍦熷欐寜20-30鍏鏂や及绠椼傛偓鑷傚紡鎸″湡澧欐寜50~60鍏鏂や及绠椼
娣峰嚌鍦熷归噸鏄25KN/M3锛岄挗绛嬫槸78KN/M3锛屼竴鑸閽㈢瓔娣峰嚌鍦熷仛璁捐″彇261绔嬫柟绫冲氨鏄26KN锛26闄10=2.6鍚锛10涓洪噸鍔涘姞閫熷害銆
鎵╁睍璧勬枡锛
褰卞搷閽㈢瓔鐢ㄩ噺鐨勫洜绱狅細
1銆佹贩鍑濆湡閽㈢瓔鍚閲忓簲璇ュ垎缁撴瀯绫诲瀷銆侀珮搴︺佹湁鏃犲湴涓嬪ょ瓑鏉ヨㄨ猴紱
2銆佸巶鎴胯繕搴旇冭檻鏌辫窛銆佺敓浜у伐鑹虹瓑鍥犵礌锛
3銆佸綋鐒讹紝杩欐槸骞冲潎鏁板硷紝涓昏佹寚鏍囧噯灞傦紝杞鎹㈠眰鏈夋墍涓嶅悓锛
4銆佷笌閽㈢瓔绛夌骇鏈夊叧锛屼笁绾ч挗杈冪渷閲忥紱
5銆佽繖鍙鏄涓鑸鐨勬儏鍐典笅,浣嗘椂寰堝氭椂鍊欒繖涓鏁板瓧閮藉彧鑳芥槸浣滀负涓涓鍙傝.姣忎竴骞㈡ゼ杩樻槸瑕佽ょ湡鐨勬娊绛嬫墠琛岋紱
6銆佹柊鐨勯挗绛嬫贩鍑濆湡缁撴瀯璁捐¤勮寖鍜屽叾浠栬勮寖瀹炴柦鍚庯紝閽㈢瓔鐢ㄩ噺鍙堟湁杈冨ぇ骞呭害鎻愰珮锛
7銆佸悇瀹惰捐¢櫌鏂藉伐鍥剧殑閽㈢瓔鍚閲忎篃鏈夊樊璺濈殑銆
4. 一立方混凝土墙要多少钢筋
混凝土结构内的钢筋含量,即所谓的配筋率,是根据工程的具体需求,如抗震、抗拉、抗压等指标来确定的。设计人员会依据结构布置的特定要求进行初步计算,从而得出钢筋的具体配比。对于不同的结构类型,其钢筋的使用量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梁、板、柱等承重量不大的构件中,通常可以按照每立方米80到100公斤的钢筋用量进行估算;而对于底板,则建议的用量大约在每立方米40到50公斤左右。此外,对于闸墩和重力式挡土墙这类结构,每立方米所需的钢筋量则相对较少,一般为20至30公斤。而对于悬臂式挡土墙,则需要更多的钢筋支撑,大约在每立方米50到60公斤。
总体来说,配筋率的设定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需要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来进行。正确合理地确定配筋率,不仅能够确保结构的安全性,还能有效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还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性能、施工的可行性以及成本等因素,以实现最佳的设计效果。通过科学合理的配筋设计,可以大大提高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配筋率的设定需要遵循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设计人员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