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钢铁贸易 > 钢铁雄心2怎么迁都北京

钢铁雄心2怎么迁都北京

发布时间:2021-01-20 18:01:35

㈠ <钢铁雄心2 末日> 如何变更首都

除了触发事件外无法迁都。迁都事件有,中华民国迁都重庆,法国、比利时迁都非洲,荷兰迁都亚洲,苏联迁都西伯利亚。

㈡ 钢铁雄心3怎么迁都

history\countries\里找到相应国家的.txt文件,打开后,首行就是capital,即首都的地址

㈢ 钢铁雄心2,怎么敌国一直更换首都啊

我遇到的,苏联首都换了3次,这应该就是本身的游戏设定,防止一下子切断所有补给版,打苏联的话,权一定要保证大兵团战术,而且苏联部队多,易守难攻,进攻正面非常宽,所以建议您先凑齐150个师再打,而且这150个师最好是一起出发,不要一波一波出发,交通状况不好。常打围歼战,装甲部队双钳包围敌军主力。我打苏联花了3年,其中前半年是驱逐战,发现也是越打越多,于是打围歼战,三大集团军群140师,包括装甲摩托化部队40个师,发动了三大围歼战,战前苏军还170个师,4个月后围歼战全面胜利,苏军就剩30个师了。记住一句话,以少胜多的秘诀是,战术战斗上打弱从而达到战役战略上打强,干掉一个是一个,不要太贪心而发动宽大正面进攻,这种历史上的美军进攻战术的前提是绝对优势,集中4倍的兵力。咱们不需要这么多,因为咱们脑子好使,战术战斗打弱,从而以少胜多。
祝游戏愉快!!!

㈣ 成组迁都北京的过程

永乐十九年旧历四月的一天深夜,北京城突然风雨大作,夹杂着阵阵惊雷。新修成的奉天丶华盖丶谨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化为灰烬。

朱棣心中顿时升起不祥之感。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被强调到绝对的地步。地震丶灾害丶雷击等等自然现象,都被看成是执政者的失误而带来的。"上天示警"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的严重性在于:第一,只有统治者出了问题,老天爷才会震怒。所谓"天怒人怨",便是这个道理。第二,统治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失误在哪里,这就需要有智慧的人站出来为其指点迷津。鉴于此,朱棣立刻下诏求言。也就是说,他希望朝野明智之士为他找出雷击三大殿的原因。

很快,礼部主事萧仪的奏本送到御前。这位六品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司局级)认为:三大殿遭受雷击是因为迁都的缘故。把国都从南京迁来北京,不但诸事不便,就连大明的皇脉也撂在江南。这是大不敬的事。

朱棣看过奏本,震怒异常,他认为萧仪把迁都与雷击三大殿联系起来,完全是蓄意诽谤。因此他几乎在第一时间内就作出了决定:命令锦衣卫将萧仪抓进北镇抚司大牢,不作任何审讯,就以"谤君之罪"处以极刑。

事情还没有完,萧仪的观点在官员中仍有不少市场。同情他的官员多半是科道言官。科指六科,道指十三道。六科是对应吏丶户丶礼丶兵丶刑丶工六部成立的,是稽查六部的监察部门。六科编制是四十人,每科的负责人称为都给事中,正七品。余者都称为给事中,正八品。十三道是对应全国各省,当时全国只有十三个省。十三道御史统归都察院管辖,御史的官阶同给事中差不多。两个衙门类似于今天的监察部和审计署,级别却要低得多。比之于今天,科道言官的级别也仅仅是县处级而已。但科道言官的权力很大,在明代,位居二品的六部尚书遭言官弹劾而受到惩处的不胜枚举。

明代的官场,有两种经历的人升官比较容易。一是在翰林院呆过,二是当过科道言官。由翰林院而入内阁当辅臣,由言官而晋升为封疆大吏或方面重臣。

科道言官,一般都从年轻官员中选拔,这些人初涉仕途,尚不致沾染太多的官场恶习,担任言官敢于弹劾不法权贵,因此历代皇帝对言官颇为倚重。

但这次恰恰相反,对朱棣的迁都持异议的,多半是言官,而部院大臣都是坚定的迁都派。这是因为朱棣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后,对建文帝时的朝廷大臣作了一次彻底的清洗。经过二十余年的筛选过滤,现在的部院大臣,大部分都是"靖难功臣",他们也都成为南方士族的仇人,因此利益上与朱棣是一致的。

言官们都很年轻,与朱棣的"靖难"无关,因此他们更多的是就事论事,认为皇上"轻去金陵,有伤国体"。朱棣对这些言官非常恼火,但不能像对待萧仪那样,一概杀之。他于是心血来潮想出一个办法,让这些科道言官与部院大臣一起到午门外跪下对辩。迁都究竟好不好,让双方各抒己见。

当其时,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时候,午门外的广场上,言官与大臣分跪两边,个个都淋得落汤鸡似的,但谁也不觉得尴尬,也不觉得侮辱。他们争论得面红耳赤,一天没有结果。朱棣让他们第二天再来午门下跪辩论。雨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朱棣在城楼上不愠不火地看着。官员们冒雨下跪,不依不饶地争论着。这场景看起来有点滑稽,然而中国的中世纪的政治,便是在这种滑稽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朱元璋于1368年创立大明王朝,虽然定都南京,但似乎从一开始,朱元璋就觉得南京不是很合适。因为它偏安江南,对控制辽阔的北方十分不利。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了一个诏书,言道:"江左开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图治,广一视同仁之心。其以金陵丶大梁为南丶北京。"大梁即今天的开封。朱元璋出于战略考虑,提出设南丶北两个都城。还有一说就是袭汉唐的旧制,将长安(今西安)列为都城。朱元璋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完成不了首都北迁的任务,便将希望寄托在懿文太子身上。谁知懿文太子早夭,定都关中的计划落空。方孝孺的《懿文皇太子挽诗》写道:"相宅图方献,还宫疾遽侵……关中诸父老,犹望翠华临。"讲的就是太子曾去西安做迁都前期筹备工作的事。

自秦开始,中国历朝的首都,大都建在北方。宋之前,长安丶洛阳丶开封都曾做过都城。其中以长安的时间最长。南方如金陵丶杭州丶扬州等处,亦曾做过都城。奇怪的是,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而都于北方者,大都国祚长久。这皆因在漫长的历史中,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汉文明,始终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冲击。在冷兵器时代,汉人的温文尔雅怎抵挡得住"胡人"的铁马金戈。建都北方,主要是为了抵御异族的入侵。

朱元璋灭元之后,却没有将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直接定为首都,仍然选中金陵营造他的皇城。这大概是因为朱元璋出生淮右,而且骨子里头视"胡元"为异端,因此对元朝的都城从感情上厌恶。但是,从洪武二年起,他就对定都金陵产生了动摇。

朱元璋的迁都念头,虽然从没有打消过,但也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为解决西北和东北的异族入侵,他不是采取迁都北方就近指挥防御的办法,而是改用"封王"制,即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北方各边,担负起剿抚夷狄的任务。关于这件事,郑晓的《今言》有载:

国初都金陵。以西北胡戎之故,列镇分封,似乎过制……今考广宁辽王丶大宁宁王丶宣府谷王丶大同代王丶宁夏庆王丶甘州肃王,皆得专制率师御虏。而长陵时在北平为燕王,尤英武。稍内则西安秦王丶太原晋王,亦时时出兵,与诸藩镇将表里防守。

北方,包括东北和西北,都有虏患。朱元璋于此分封九个儿子,统兵御虏。天下的军权,多半都在自己的儿子们手上,所以,生性谨慎的郑晓也微讽"似乎过制"。这九位亲王,都曾经与虏敌交过手。但真正对稳定北方控制强虏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时为北平燕王的朱棣。

朱棣夺位与迁都北京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中,他是最能干的一个。北京之所以成为明朝的首都,清朝继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继之,其发脉者,就是这个朱棣。

朱棣十一岁被封为燕王之后,朱元璋安排他同另外几个未成年的藩王一道回到老家凤阳读了几年书。他二十一岁就藩,所谓就藩,就是前往分封地居住。朱棣到了北平后,经常率兵从这里出发,到东北或西北与"戎虏"作战。多年的沙场生涯,培植了他君临天下的胸襟。他的父亲朱元璋驾崩之后,传位于太孙朱允炆,是为建文帝。这位年轻人斯文儒雅,但缺乏谋略与胆气。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秀才治国,同样也会弄出纸上谈兵的悲剧。因此,朱棣对侄儿登基后的所作所为,不但嗤之以鼻,而且深为不满。传说朱允炆即位的第一年冬天,朱棣在北平的燕王府邸大宴宾客,其时天寒地冻,朱棣出一上联让人对:"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在座的姚广孝应声而对:"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是主。"这好比挠痒痒挠到了正处,一直有夺位之心的朱棣听罢大喜,便暗地里进行着夺位的准备。

不管怎么说,朱棣夺位是为"篡",情形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差不多,但朱棣给自己篡位下的定义是"靖难"。那些跟着他从北平打到南京的将佐,个个都变成了靖难功臣。

朱棣夺位成功,改年号为永乐。在其执政期间,做了几件大事。如派遣太监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等,还有一个最大的政绩,便是迁都北京。

北京在唐代之前,一直属于幽州。赵宋政权期间,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北京在其内。经宋一朝,北京一直为少数民族的政权所控制。公元938年,也就是辽太宗会同二年,幽州改为南京,亦称燕京。金与宋共同灭辽后,金占据燕京,直到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定都于此,改名中都。元世祖忽必烈先灭金,后灭宋,建立统一的元朝,分裂了数百余年的国土再度统一。忽必烈再次更名为燕京,到了至元元年(1264)又恢复中都称号。后来于此扩建皇城,改称为元大都。

元朝国祚短暂,不到一百年,但对于北京的建设,却是功不可没。有一个叫刘秉忠的汉人,既当过和尚,也当过道士,还精通《周易》,因此得到忽必烈的信任。1256年,他受命在滦河上游修建开平城。他在建城中显露的才华深得忽必烈赏识。于是在1267年刘秉忠再次被任命为元大都的营缮官,即建城总指挥。1276年,元大都建成。这一年,南宋都城临安(杭州)陷落,赵宋政权灭亡。

据张清常先生考证,刘秉忠并非纯儒,又得蒙古族皇帝信任,所以他敢突破旧制,提出独特的建城方案,当时民间都知道刘太保(秉忠)设计的章法是哪咤城。哪咤是佛教传说中的护法神之一,又称哪咤太子。刘秉忠把元大都设计成长方形。如果从高空俯瞰,会发现元大都形似三头六臂双足蹬着风火轮的哪咤形象。

洪武元年(1368)闰七月,元顺帝弃元大都逃走。八月徐达攻入城中,改大都为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朱棣改北平府为北京。

朱棣迁都北京,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北方虏患不绝,建都在北京,便于就近制御。当然,西安丶开封都可选择,但朱棣在北京住了二十多年,对这里有感情。而且,到了明朝,西北的少数民族如匈奴丶回纥等都已式微,而东北地区的契丹丶女真丶鞑靼都仍存在着骚扰中原的能力,对付东北的"虏患",北京显然比西安更具有地理优势;第二,由于"靖难"之役,朱棣在南京杀人太多。建文帝的支持者,多半是江南士族,朱棣对他们大开杀戒,因此结怨于江南。再继续呆在南京做皇帝,已经失去执政基础。因此他从取得皇位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迁都的打算。

迁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是北京经过元末的战火,毁坏严重,重建皇城,并非朝夕之事;二是初登皇位,立刻提出迁都,会让人误会他"胆怯",而不敢在南京皇宫内号令天下;第三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北京定为首都,所需钱粮,还得仰仗江南,以当时的运输条件,这也是个不易克服的困难。

不过,朱棣委实不喜欢南京,从永乐七年开始,他让太子留在南京监国,自己时时跑到北京住下来。当时的情况是南京仍作为首都,而北京则成为行在。实际上,早在永乐四年,朱棣就开始了北京的建都工作。

据传,明北京城及皇宫的设计者是姚广孝。这个姚广孝同元朝的刘秉忠一样,也是和尚出身。所不同的是,姚广孝到死也没有还俗。

姚广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和改建北京城。他没有保持"哪咤城",而是按儒家的观点,把北京建成一座方城。而皇城(紫禁城)则在方城的正中央。

北京城的建设,整整进行了十五年。这期间,为配合迁都,朱棣做了两件事,一是从江南各地向北京大量移民;二是疏浚运河,打通南北的运输干线。据记载,洪武三十年,通过海运由南输往北方的粮赋只有七万石,永乐六年,就增至六十五万石。永乐十二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增至五十万石,另还有四十万石由海运输入。到了十六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就已高达四百六十万石。

当北京的财赋供给与人口都不成问题时,朱棣就发出迁都的诏令。北京不再是"行在"而变成了首都,南京则变成了留都。

迁都的正式实施是在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此前,朱棣封赏所有参与都城兴建的人员,其中有一个苏州匠人蒯祥,封为工部侍郎。如果说姚广孝是明北京城的总设计师,这个蒯祥就是总工程师了,所以功劳很大。

迁都最初的几年,围绕该不该迁都的问题,一直争论不断。朱棣为了压制反对派意见,杀过几个人,包括前面提到的萧仪。

自从萧仪死后,朱棣再没有为迁都的事杀过人了。这是因为那一次雨中跪辩,所有的部院大臣与科道言官都看清了朱棣的决心:迁都不容置疑,哪怕老天爷震怒,再雷劈十座奉天殿,朱棣也决不会把金銮殿搬回到南京去。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死。他的儿子仁宗继位。次年改元洪熙。仁宗同他的爷爷朱元璋一样,喜欢南京,登基之后,他决定把首都再搬回南京。但刚有这个想法,他就死了,在位还不到一年。仁宗的儿子宣宗继位,他是朱棣生前最喜欢的皇太孙。宣宗同朱棣一样喜欢北京,于是更改父皇的旨意,作出了暂不迁都的决定。这个"暂"字是为了给父皇一个面子,其实宣宗压根儿就不想迁都。

所以说,某一个地方的兴衰,的确与政治家的决策有很大的关系。如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该城是张居正执政期间,为开放边境贸易而倡议修建的"板升"城;再说今天的深圳市,如果不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恐怕至今还是保安县的一个小渔村。北京城的运气非常好,一是碰到了忽必烈和朱棣这样两个皇帝,对它情有独钟;二是负责修城的刘秉忠与姚广孝,都是非常有见地的设计师,没有他们,北京城不可能有令世界瞩目的帝京气象。当然,仁宗的短命也是北京城作为首都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他再活十年,北京城会是怎样的命运,就很难说了。

㈤ 求钢铁雄心2中共迁都事件。

自编自的福利事件!楼主你得多给点好处帮升级啊。。。
event = {
id = 19491949
random = no
country = CHC

name = 抗战的胜利——中共迁都!
desc = "EVT_700002_DESC"
style = 0
picture = "ger_surrender"

trigger = {
owned = { province = 1205 data = CHC}
OR = {
event = 44 # Japan surrender
event = 3824 # Japan surrender
}
}

date = { day = 1 month = january year = 1936 }
offset = 1
deathdate = { day = 30 month = december year = 1999 }

action_a = {
name = "OK" #
ai_chance = 100
command = { type = capital which = 1205 }

}
}

㈥ 钢铁雄心2的AI苏联迁都问题。

手上没有2代的游戏了
记得条件是苏联领土损失一定百分比后触发
第一选项迁版都,第二权选项不迁,迁都的概率是99%还是90%记不清了
事件文件在event文件夹里,soviet的文档里
你要是会找的话,在第一个选项下面添加‘ AI CHANCE = 1 ’ ,在第二个选项下添加‘ AI CHANCE = 99 ’,就是迁都概率1%了
以上建立在你会编写二代事件的基础上,不会的话你乱改很容易出错
话说你用太祖,为什么会在意大小胡子之战啊!?

㈦ 钢铁雄心2 怎么吞并他国 求具体的细节流程

校长并吞其他军阀是只有AI才会发生的事。当军阀们失去大部份土地是AI校长会版自动把他们并吞以得权到他们的军队。如果校长或该军阀是你的话这事件就不会发生。
要并吞其他国家则必须:
1) 占领她首都。如果该国有迁都事件(如苏联从莫斯科搬家到?),则以新首都为首都。不过如果是原本的首都被你占领后才自动转换的新首都则不算在内。
2) 占领所有胜利点。

㈧ 钢铁雄心3怎么改首都

方法一:
1、直接进入事件文件夹(events文件夹),里面应该有很多事件,貌似其中有Soviet的事件,那个就是苏联的,打开。
2、如果你外语不错,逐行逐行得看,其中应该有capital一条,你把它对应的省份一改就行了,注意,省份必须填编码。
3、至于哪个省份对应那个编码,你可以在子文件夹的localisation里面找到一个叫“province_names”的文件夹,你把它打开,按ctrl+F键,就会弹出一个搜索框框,里面输入“阿斯特拉罕”和“萨拉托夫”就能找到那个省份的编码。
4、回到2.里面的文件,把战时陪都名的代码填上去一改就可以了。

方法二:
1.打开events文件夹,新建一个文件,最好用英文名,为了便于查找,我或者写成拼音,比如“SU LIAN.txt”,或者写成“SOV capital.txt”
2.新建文件后,打开,输入以下句子
#############################################
# 迁都 #
#############################################
country_event = {
id = 888888
is_triggered_only = yes
title = "迁京"
desc = "由于德寇进逼,斯大林同志决定迁都阿斯特拉罕,继续抗击德国。"
picture = "news_paper"
option = {
name = "赶快迁都"

SOV = { capital = 3464 }
national_unity = 20
energy = 12000
metal = 12000
rare_materials = 6000
crude_oil = 12000
}

㈨ 钢铁雄心2中华民国怎么把首都迁回南京

打开游戏文件夹 点搜索 选项里点查找文件中的文字 输入 迁都 然后等结果
打开有关文件 点编辑-查找 输入 迁都

然后事件代码就找到了

㈩ 朱元璋如何迁都北京的

北京,现在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它的重要地位则是明成祖给予的。

迁都的矛盾

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皇帝都是从北方起家的,朱元璋却是一个例外。他最初在南京称王,从这里开始逐渐收服了整个中国。

所以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就把他发迹的地方南京定为都城。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把南京作为京城是不太适合的,因为蒙古的残余势力退出中原后仍旧保留了很强大的实力,而且就在北方边境上虎视眈眈,随时都准备卷土重来。

南京却太靠南,与北方边界相隔千里,一旦有战事发生,住在这里的皇帝无论是想获知战场的情况还是发布命令都不可能及时传达,战争时期贻误了战机就会造成战争的失败。

所以朱元璋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也是很矛盾的,总是拿不定主意。

最初他把南京定为临时都城,比较靠北的开封定为陪都,他总是在这两个城市之间不停奔走。后来他又想把他的老家凤阳建成都城,可是不久又放弃了。他还想把都城迁到西安去。这样反反复复的折腾了好多年,直到他的皇位已坐了十几年的时候,他才最终下定了决心,正式确定南京为都城。

选定北京

燕王朱棣夺得了皇位以后,就完全没有这种种考虑。他直接下令开始修建北京城,建成之后就马上迁都到那里。至于他要把北京定为都城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北京是他还在当王子的时候的封地,从他18岁被封到这里作了燕王,许多年来他都一直住在这里,这里的一切他都熟知,这里已经成为他的根。况且,朱棣的皇位是从自己的侄儿手中夺过来的,南京正是建文帝从小生长的地方,朱棣却正好相反,他的一切权力的基础都来源于北方,对南京的一切他都十分陌生,所以他不只是不喜欢南京,而且更需要一个能够保证他的权力固若金汤的都城,北京当然是他的首选。

当然也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南京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好,它位于长江下游,是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在经济方面比任何地方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它处在平原地区,远离北方和西部边陲,朱棣认为那里太容易受到攻击,而没有任何可以借以屏障的东西。再有就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原因,北京的地理位置优于其他一切地方,它既可以成为对付北方敌对势力入侵的堡垒,同时也可以作为皇帝在北方进行扩张性活动的最佳根据地。综合了以上种种理由,永乐皇帝几乎是没有任何疑惑的就作了迁都的决定。

正式迁都

但是,“迁都”说起来只是再简单不过的两个字,实际上要改造北京城却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元代的一些城墙和宫殿虽然仍然存在,但是城市的总体格局却一定要改。初登帝位的永乐皇帝心中正充满着雄心壮志,当然要建没一个能够匹配他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都城。所以一切新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必须满足皇帝的要求。

与南京城正好相反,北京作为一个政治性或军事性的城市当然是上上之选,但它却从来不是一个好的经济基地,北京并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料来供应如此浩大的工程,必须依靠从东南各省用船只运送大量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应。这种运输的工作是日后国家的命脉,当然不能交给一般人去负责,所以军队也必须改革,担负起这个重责大任。政府的机构也需要作出变动。南京是开国皇帝选定的都城,当然也不能废弃,原有的一切机构设置都要保留,北京则需要重新建立起一套与之相同的政府班子,北京附近地区也要因为都城的变更而随着作出变动。凡此种种,都是复杂而困难的工作,迁都无疑对明王朝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从永乐皇帝登基的公元1402年开始,北京新都的建设已经开始了。一直到公元1417年,大部分的宫殿才算竣工完成。以后陆陆续续的又有工程完工。公元1420年10月28日,北京正式被确定为国家的主要都城,而南京则降为留都。随后的三个月中,政府机构也被彻底改组。

新的都城有了,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都城,当然不能只有政府机构而没有多少居民。早在公元1404年,永乐皇帝就下命令迁当时以经商而富甲天下的山西九个府的一万户到北京居住,以求增加未来都城地区的人口数量,并且还可以同时带动经济的繁荣。永乐皇帝还时常减免京畿地区的赋税,设法使当地的人民富裕起来。对建设新都来说最重要其实并不是城市的建设,而是同时进行的大运河的修复工作。没有大运河这条生命补给线,要把北京建成都城无疑是纸上谈兵。北京城的建设速度其实在开始几年进度很慢。一直到公元1415年大运河主体工程完成以后,物资的运送顿时快了很多,从盛产粮食的长江下游运送粮食到北方更加迅速了。从这时起,新都的经济状况才有了极大的好转,工程建设的速度也快了起来,城市的主体工程在两三年中迅速的完成了。这让永乐皇帝十分高兴,重奖了当时负责建设的官员。

从公元1420年到公元1441年是北京作为主要首都的一个过渡阶段。公元1441年以后,作为留都的南京大大丧失了它的政治重要性,大批的宫殿和宗庙从此都被废弃。

虽然它的主要政府机构设置和行政职能都保持不变,但都只限于象征性的意义了。从此时起,北京已经成为国家实际行政中惟一的都城。

阅读全文

与钢铁雄心2怎么迁都北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衢州模具定制要多少钱 浏览:23
钢材适用于什么行业 浏览:496
一般冲裁模具用什么钢 浏览:454
浙江大学高温合金研究所怎么样 浏览:359
一体化玻璃钢体筒 浏览:237
锁骨钢板断裂后该怎么办才好 浏览:341
钢材的抗怎么计算公式 浏览:763
ps位移怎么做无缝隙 浏览:110
钢铁厂工作鞋什么样 浏览:423
钢板取出后多久鉴定 浏览:386
窗户护栏怎么计算平方 浏览:452
拔钢板桩后注浆量怎么计算公式 浏览:453
钢铁之躯怎么卖食物 浏览:666
焊接机焊接后有什么需清除干净 浏览:295
烟台市钢管舞哪里有 浏览:888
模具减胶拔模是什么 浏览:868
1寸半无缝管直径是多少 浏览:100
钢材黑皮料是什么 浏览:566
芙蕾雅附魔钢铁还是什么 浏览:770
一吨14螺纹钢有多少根 浏览: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