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的钢铁年产量是多少
2021年,中国钢铁产量是10.65亿吨。占全球56.71%,居第一位;同年,美国钢铁产量7268万吨,在全球产量中占比3.87%,排名第四。根据2021全球粗钢产量排行榜,中国大陆钢企在十强中占7席,分别是:第一名宝武、第三名河钢、第四名沙钢,此外,鞍钢、建龙、首钢、山东钢铁分列七至十名。美国排名最高的是第十五名纽柯钢铁。
『贰』 中国有多少的钢铁储备每年消耗多少
“十五”期间我国的钢产量先后突破了2亿吨和3亿吨大关,年消耗废钢达5000—6000万吨。这期间我国的废钢铁资源紧缺,每年缺口1000万吨左右靠进口解决。根据2004、2005年的钢铁市场情况和废钢消耗的市场价格分析,我们对“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的废钢资源及消耗情况进行了预测,预计2006——2007年废钢资源仍然紧缺,2008年起废钢资源紧缺状况可望逐年好转。
2004年我国粗钢产量达2.72亿吨,全国炼钢消耗废钢5430万吨,炼钢废钢消耗量比2003年增加了610万吨,吨钢耗废钢量199公斤,比2003年下降了17公斤。
2004年我国废钢铁资源总量6178万吨。其中:钢铁企业内部回收废钢铁1700万吨,比上年增加170万吨,社会采购废钢3300万吨,与上年持平,进口废钢1023万吨比上年多进口94万吨,是进口废钢最多的一年。
2005年,预计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3.3亿吨以上,全国炼钢耗废钢约为6100万吨,比2004年增加670万吨,吨钢耗废钢185公斤,比上年又下降了15 公斤。2005年我国废钢资源总量约为6800万吨,其中,钢铁企业回收废钢1890万吨,社会回收废钢3800万吨,进口废钢约1100万吨,分别比去年增加190万吨、500万吨和77万吨。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钢铁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需要资源和能源的保障。面临我国富矿少、贫矿多、每年有超过50%的铁矿石须进口的现状,发展我国的废钢产业,多回收废钢,多进口废钢铁,钢铁企业多用废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率,节能降耗的重大措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钢铁工业也是近三十年才壮大起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急需调整。炼钢生产中,转炉钢比例占85%,电炉钢比例占15%,吨钢耗费废钢量200公斤左右,对废钢需求量很大,废钢资源的社会积蓄量、废钢的年产生量、废钢市场的价格走势等是我们十分关心并需要很好研究的重大课题。以下这些不成熟的意见供各位代表研究和思考。
一、1996—2005年我国废钢铁消耗情况
1996—2005年是我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的十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化经济转变的十年,是各种钢铁产品供给不足到自给有余的十年。十年来,我国的钢铁产量连续居世界第一,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钢产自中国,中国钢铁市场的繁荣带动了世界钢铁市场繁荣,中国钢铁市场的稳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后,用了七年的时间,在2003年迈过了2亿吨的台阶。今年,我国钢、铁、材的产量突破3亿吨,只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
十年来,我国累计产粗钢173578万吨,炼钢耗废钢37650万吨,平均废钢单耗217公斤/吨钢,,也就是说有22%的钢产量是由废钢炼成的。十年来,企业内部回收废钢15309万吨,占废钢消耗量的40%以上。社会采购废钢21823万吨,进口废钢6110万吨,废钢资源总量43760万吨。
在“九五”计划期间,钢产量以3—7%的年增长率增加,进入“十五”计划后,钢产量以年均增长20%的速度超常发展,使废钢资源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不得不靠多进口废钢来保证国内废钢资源的供需平衡。“九五”期间进口废钢1294万吨,“十五”期间,预计进口废钢量将达到4816万吨,是“九五”期间进口废钢量的3.72倍,其价格也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废钢进口国之一(见表一)。
“十五”期间我国的钢产量先后突破了2亿吨和3亿吨大关,年消耗废钢达5000—6000万吨。这期间我国的废钢铁资源紧缺,每年缺口1000万吨左右靠进口解决。根据2004、2005年的钢铁市场情况和废钢消耗的市场价格分析,我们对“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的废钢资源及消耗情况进行了预测,预计2006——2007年废钢资源仍然紧缺,2008年起废钢资源紧缺状况可望逐年好转。
2004年我国粗钢产量达2.72亿吨,全国炼钢消耗废钢5430万吨,炼钢废钢消耗量比2003年增加了610万吨,吨钢耗废钢量199公斤,比2003年下降了17公斤。
2004年我国废钢铁资源总量6178万吨。其中:钢铁企业内部回收废钢铁1700万吨,比上年增加170万吨,社会采购废钢3300万吨,与上年持平,进口废钢1023万吨比上年多进口94万吨,是进口废钢最多的一年。
2005年,预计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3.3亿吨以上,全国炼钢耗废钢约为6100万吨,比2004年增加670万吨,吨钢耗废钢185公斤,比上年又下降了15 公斤。2005年我国废钢资源总量约为6800万吨,其中,钢铁企业回收废钢1890万吨,社会回收废钢3800万吨,进口废钢约1100万吨,分别比去年增加190万吨、500万吨和77万吨。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钢铁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需要资源和能源的保障。面临我国富矿少、贫矿多、每年有超过50%的铁矿石须进口的现状,发展我国的废钢产业,多回收废钢,多进口废钢铁,钢铁企业多用废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率,节能降耗的重大措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钢铁工业也是近三十年才壮大起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急需调整。炼钢生产中,转炉钢比例占85%,电炉钢比例占15%,吨钢耗费废钢量200公斤左右,对废钢需求量很大,废钢资源的社会积蓄量、废钢的年产生量、废钢市场的价格走势等是我们十分关心并需要很好研究的重大课题。以下这些不成熟的意见供各位代表研究和思考。
一、1996—2005年我国废钢铁消耗情况
1996—2005年是我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的十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化经济转变的十年,是各种钢铁产品供给不足到自给有余的十年。十年来,我国的钢铁产量连续居世界第一,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钢产自中国,中国钢铁市场的繁荣带动了世界钢铁市场繁荣,中国钢铁市场的稳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后,用了七年的时间,在2003年迈过了2亿吨的台阶。今年,我国钢、铁、材的产量突破3亿吨,只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
十年来,我国累计产粗钢173578万吨,炼钢耗废钢37650万吨,平均废钢单耗217公斤/吨钢,,也就是说有22%的钢产量是由废钢炼成的。十年来,企业内部回收废钢15309万吨,占废钢消耗量的40%以上。社会采购废钢21823万吨,进口废钢6110万吨,废钢资源总量43760万吨。
在“九五”计划期间,钢产量以3—7%的年增长率增加,进入“十五”计划后,钢产量以年均增长20%的速度超常发展,使废钢资源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不得不靠多进口废钢来保证国内废钢资源的供需平衡。“九五”期间进口废钢1294万吨,“十五”期间,预计进口废钢量将达到4816万吨,是“九五”期间进口废钢量的3.72倍,其价格也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废钢进口国之一(见表一)。
2001—2005年,由于钢产量以20%以上的增长率增加,加上我国的废钢积蓄量不高,废钢的产出率不高,五年共进口废钢4800多万吨。2006—2010,我国钢铁工业的产量不会有太大的增长,废钢的社会积蓄量增多,废钢资源量逐渐丰富,预计“十一五”末期,我国的废钢资源紧缺的状况可以改善。
有人认为,我国到2007年废钢即可以自给,也有人认为要到2014年。
废钢的需求量取决于转炉钢和电炉钢的比例,“十五”期间,电炉钢的比例逐年下降,吨钢耗废钢水平逐年减少,按2005年的耗废钢水平185公斤/吨,测算,电炉钢的比例只有13%。
如果“十一五”期间,我国吨钢耗废钢达到200公斤/吨,2006年将是我国进口废钢的高峰期,需进口1200—1400万吨的废钢以补国内的资源不足。2001—2010年我国废钢积蓄量及废钢需求预测情况见表-4。
关于2006—2010年,废钢积蓄量及废钢需求预测的说明:
1. 钢产量:假定钢产量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以调整产品结构为主,“十一五”期间,钢产量控制在3.3—3.6亿吨之间。
2. 通常废钢积蓄量是以前8—30年消耗钢材量来测算,2005年我国废钢积蓄量13亿吨,2006年为14亿吨。
3. 废钢产出量指23年废钢积蓄量的年平均值。
4. 废钢产出率= 废钢社会采购量 / 废钢产出量
世界废钢产出率平均水平在80%以上,很多国家达90%。我国废钢产出率“十五”期间仅46—67%,且不稳定。“十一五”期间按67%测算废钢的产出,废钢产出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多产出废钢60—80万吨。如果“十一五”期间,我国废钢产出率能增加10个百分点,则每年可多产废钢700万吨左右。
5. “十一五”期间,钢铁工业自产废钢按钢产量的6%测算,十五期间企业自产废钢占钢产量的比率由8.8%下降到5.7%,企业加强管理,抓好渣钢的回收利用,企业内部回收的目标是可以完成的。
四、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为行业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自成立以来,在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行业自律方面;在沟通政府和企业关系方面;在稳定废钢市场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在废钢供需体制改革,组建废钢加工配送中心;在冶金渣的开发利用、废钢贸易、废钢设备的研究制造方面;在进口废钢市场清理整顿、规范化管理方面;在推动废钢行业技术进步,贯彻废钢新国家标准方面;在废钢铁统计信息工作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较好地满足了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对废钢的需要。
协会的工作及服务归根到底是信息服务。为会员和企业提供政策、工艺、技术、废钢加工设备、废钢市场价格、废钢市场形势分析是我们主要的职责。为了作好信息服务工作,三届理事会期间,秘书处根据理事会的决定重组了协会信息部,改组了废钢铁杂志编辑部,信息部由废钢铁统计、《中国废钢铁杂志》、《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网站》三部分组成,协会信息部也是杂志和网站的编辑部。
1. 废钢铁统计信息工作
二年来,召开了两次废钢铁统计信息工作年会,及时总结了废钢铁统计工作,表彰了54名优秀的统计员、废钢铁信息员,组织了废钢铁网上录入汇总统计软件培训,大多数企业通过网络传送废钢铁统计数据,废钢铁统计信息化、自动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组建了废钢铁价格信息网,编辑发行了《废钢铁价格周报》及月报,废钢铁价格周评和月评。在统计员、信息员和所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已发出废钢铁价格信息周报64期。我们的废钢铁统计资料反映了全国重点钢铁企业的废钢铁收、支、存状况;发布的废钢铁价格信息周报及月报,反映了全国各地废钢铁含税进厂价格及其市场价格走势,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废钢铁市场行情,避免了一些网站对废钢铁市场不负责任地炒作。我们的信息通过电子信箱、传真、《中国废钢铁》杂志和《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网站》及时地反馈给会员单位,为大家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2.《中国废钢铁》杂志
2004年,协会信息部开始负责 《中国废钢铁》杂志的编辑工作。出版发行正刊四期、增刊两期,并完成了杂志在北京的发行注册更名工作。
2005年,《废钢铁》杂志正式更名为《中国废钢铁》,并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发行量不断扩大。内容重点放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标准;登载行规行约,协会决议和文件;推荐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发表管理、技术论文和废钢铁统计数据,废钢市场研究,成为具有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专业性科技读物。
3.《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网站》http://www.chinascrap.org.cn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网站》自2004年5月底开通以来,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完善更新栏目,及时上传和废钢铁相关的信息,为会员提供迅捷的信息服务。网站的主要栏目有:行业资讯(国内信息、国外信息),市场信息(价格快报、价格总汇、国内、国际市场综述),政策法规,环保动态,协会介绍,行规行约,废钢标准(国内废钢标准、国际废钢标准),交易市场,科技园地、数据库,电子杂志等栏目。行业信息、市场信息等主要栏目信息每天更新,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注册用户达5700多名,文章阅读达39万人次。在行业协会自办的网站中,是点击率较高的网站之一。
各位代表,协会的工作离不开会员单位的支持,《中国废钢铁》杂志和《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网站》是协会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协会是非营利性组织,杂志和网站目前仅仅是在维持成本下运行。
希望会员单位、与会的各位领导伸出你有力的手,支持协会的工作。像武钢、鞍钢、太钢一样,做到会员单位的领导、每一个科室、班组能订阅一份《中国废钢铁》杂志,所有的会员单位都能成为我们网站的甲级会员。把《中国废钢铁》杂志和《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网站》作为从事废钢铁应用、废钢贸易、设备制造的良师益友和展示自身形象的平台。我们将进一步作好信息服务工作,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用实际行动报答会员单位的厚爱!
结束语
“十五”期间,废钢铁资源十分紧张,我们紧紧抓住国内、外两个市场,较好地满足了钢铁工业高速发展对废钢资源的需要。其间废钢铁价格几经波动,目前已稳定在比较合理的价格水平。
“十一五”期间,虽然废钢社会资源偏紧的状况并没有根本地改变。我国钢产量连续十年居世界第一位,但废钢消耗远赶不上世界第一的水平。美国钢产量不足1亿吨,但年消耗废钢7000万吨以上,我国要成为钢铁强国,废钢产业任重而道远。
『叁』 中国钢铁产量是多少
2020年1-12月全国粗钢产量为78159.3万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12月全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8.88亿吨、10.53亿吨和13.2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4.3%、5.2%和7.7%。
2020年1-12月全国累计进口钢材2023.3万吨,同比增长64.4%,均价831.6美元/吨。而同期全国累计出口钢材5367.1万吨,同比下降16.5%,均价847.2美元/吨。
全球钢铁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世界钢铁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钢铁产量达到18.78亿吨,比2019年增长0.48%。其中,中国钢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为10.65亿吨,同比增长11.52%,占比达到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
其次是印度,产量为1.0亿吨,同比下降9.96%,占全球钢铁总产量的5.34%;日本居第三位,产量为0.83亿吨,同比下降16.16%,占全球钢铁产量的4.43%。
『肆』 中国钢铁产量是多少
中国钢铁产量是10亿吨。
从钢铁供需两端看,实现了供需动态平衡。
2021年初,中国钢铁行业努力满足下游行业快速增长带来的钢材市场旺盛需求,充分释放产能,钢日产水平1月至4月逐月环比上升,形成了产销两旺的局面,进入5月以后,随着限产措施的落实和下游行业需求增速放缓,中国钢铁行业适时控制产能,钢月产量连续6个月环比下降。
数据显示,2021年前11个月,中国钢产量为9.46亿吨,同比下降2.60%,折合钢表观消费量9.08亿吨,同比下降5.2%。全年中国钢产量为10.3亿吨,比上年减少约3500万吨。
行业简介:
钢铁行业(Iron and steel instry)是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包括金属铁、铬、锰等的矿物采选业、炼铁业、炼钢业、钢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钢丝及其制品业等细分行业,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之一。
此外,由于钢铁生产还涉及非金属矿物采选和制品等其他一些工业门类,如焦化、耐火材料、炭素制品等,因此通常将这些工业门类也纳入钢铁工业范围中。
『伍』 二战时中国年产钢铁是多少
刚解放时,中国钢铁年产量只有13万多吨,而且主产地为东北,二战时的话肯定更少。
尽管我国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相当一部分钢材的质量不够过硬,每年还需进口大量优质钢材,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以河北钢铁集团为代表(2012年钢产量为7110万吨),其在2012世界钢铁企业年度竞争力排名第二,前20名中我国共有9家企业上榜,年钢产量均远超千万吨大关。
(5)中国炼了多少钢铁扩展阅读:
大型钢铁基地:
鞍本区:是我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包括鞍山钢铁公司和本溪钢铁厂。鞍钢是我国第二大钢铁联合企业,所在地鞍山又“钢都”之称。钢产量占全国比重较大,而本溪钢铁厂以炼铁为主,是我国铸造生铁的基地。今后将发展成为钢铁联合企业。
京津唐地区:包括首都钢铁公司、天津钢厂和唐山钢厂。以首钢规模最大,生产铁为主。1958年建立炼钢车间。天津钢厂规模小而分散,产品多属小型钢材。
唐山钢厂是我国小型钢材基地。考虑到奥运会期间的环保要求,首都钢铁公司已搬迁至离唐山钢不远处的海岛“曹妃甸”上,同时并将建设新的港口。
上海区: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但是除宝山钢铁公司外,其余钢厂规模小。但是一直以来,钢材品种居全国首位。宝钢同时是我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
武汉钢铁公司: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钢铁产量仅次于宝钢、鞍钢,局全国第三位。目前是我国生产板材的重要基地。
『陆』 中国钢铁产量是多少
中国钢铁产量9.46亿吨。同比下降2.60%,折合钢表观消费量9.08亿吨,同比下降5.2%。预计全年钢产量为10.3亿吨,比上年减少约3500万吨。钢材库存从3月上旬达到高点后逐步下降,年末与上年同期水平基本持平。总体来看,全年钢材供需基本平衡,为下游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中国钢铁出口量
中国钢材共出口449.7万吨,环比减少42.3万吨,创下2021年全年出口量新低,但同比仍然增加11.3%。从钢材出口情况来看,自5月份的热系以及8月份的全系钢材出口退税取消政策落地后,除6月份冷系抢出口导致有一小波增幅外,接下来几个月出口量持续处于下降状态。
虽然海外供需错配的情况依旧尚未改善,但由于自五月份中国内贸市场冲高回落后,海外买家基本统一步调持有观望态度,等待更低价资源,在退税以及价格处于下跌通道的双重打压下,中国钢材出口量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柒』 新中国成立以后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总体上,中国钢铁工业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稳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1、“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随着“三线建设”的铺开,在西南、西北建设了攀钢、酒钢、成都无缝管厂等一批新的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
考虑到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确立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出了“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等口号。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就走上了一条以追求产值、产量增长速度为目标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
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和产值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78年,钢铁产量为317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据统计,1952~1978年期间,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产值每年递增11.8%,实现利税每年递增9.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钢为纲”的发展指导方针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钢铁工业部门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的问题。由于对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就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过分的投入会制约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利税贡献,同其他产业部门相比而言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所以较高比例的投入就会影响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积累。由于钢铁工业是一个资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业,这一阶段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占用了大量的能源。
据统计,1978年,钢铁工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7.36%,能源消耗占整个国民经济消耗能源总量的12.97%。另外,企业管理水平低、职工积极性不高也是当时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在1970~1975年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形成了3000万吨的生产能力,但是生产能力并不能够得到充分实现。1974~1976年,曾经连续三年计划生产2600万吨钢的目标都没有实现,人们称之为“三打二千六打不上”。
2、稳步快速发展的中国钢铁工业
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遇到了两次重要机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中国钢铁工业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了钢铁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在这一阶段,除了建设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外,又对一些老的大型钢铁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升级,例如鞍钢、武钢、首钢、包钢等企业。1981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科伯斯公司通过签订补偿贸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实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利用外方资金和技术对鞍钢焦化总厂沥青焦车间进行改造。
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了鞍钢、武钢、梅山(1998年后被并入宝钢集团)、本钢、莱钢5个企业利用外资的项目建议书。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中国钢铁企业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另外,一些非国有企业也进入到钢铁行业,例如,沙钢、海鑫等,并且发展迅速。同时,1992年之前,中国钢铁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责任制,希望通过企业改革释放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实现了钢产量5000万吨和亿吨两次突破。198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超过了5000万吨,达到5221万吨。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为钢铁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1994年以来,钢铁行业的舞钢、本钢、太钢、重钢、天津钢管厂、“大冶”、“八一”等12家企业,列入国家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邯钢、抚顺钢铁公司、天津钢铁、酒泉钢铁等57家企业,列入地方改革试点。
到1998年,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试点钢铁企业均按照《公司法》实施了改组,初步明确了国家资产投资主体,理顺了出资关系,建立了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199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首次超过1亿吨,达到10124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13.5%,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0年,中国钢产量为12850万吨。
3、加速发展时期
“十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更是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1.3亿吨,到2003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2亿吨,到2005年,粗钢产量达到3.6亿吨,成为全球第一个粗钢产量突破3亿吨的国家,再到2006年粗钢产量达到4.2亿吨,连续实现了钢产量2亿吨、3亿吨和4亿吨的三次跨越。
2001~2007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这四年年增长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钢产量同上年相比增长率更是创纪录的高达30.42%,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在整个工业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06年,中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3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2位,仅低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367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3位,仅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十二五”钢铁工业主要成就:
1、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粗钢产量由3.5亿吨增加到6.3亿吨,年均增长12.2%。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由92%提高到97%。2010年,钢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资产总计6.2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10.4%,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品种质量明显改善
“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钢材品种齐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100%。
关键钢材品种开发取得长足进步,高强建筑用钢板、抗震建筑用高强螺纹钢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线钢、大型水电站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等高性能钢铁材料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场馆、上海世博会场馆、灾后重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西气东输、三峡工程、京沪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3、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时期,重点统计钢铁企业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部分企业已配备铁水预处理、钢水二次精炼设施,精炼比达到70%。
轧钢系统基本实现全连轧,长期短缺的热连轧、冷连轧宽带钢轧机分别由26套和16套增加到72套和50套。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京唐、马钢、太钢、沙钢、兴澄特钢、东特大连基地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72万吨、炼钢产能7224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
201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改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2.8%、52.3%和42.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
『捌』 大炼钢铁是哪年的
大炼钢铁是1958年。
1958年是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跃进”之年,大炼钢铁是这年“大跃进”运动的显著的特征。1958年的全民大炼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成为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困难的直接诱因。
1957年,我国的钢产量为535万吨,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和人民群众生产热情的高涨,人们的头脑开始不冷静了,赶超英国的时间一再被缩短,1958年钢铁产量的指标不断被拔高。
1958年1月24日,国家经委拟定的1958年经济计划(草案)提出,1958年全国钢产量计划为624.8万吨,比1957年增长19.2%。这个计划得到了这年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的批准。
做法:
1、各部门、各地方都要把钢、铁生产和建设放在首位,为“钢元帅升帐”让路。
2、各级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大搞土高炉土法炼钢。
3、对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追加投资,致使基本建设规模迅速膨胀,战线越拉越长。
4、商业银行全力支持工业大跃进,以致拆东墙补西墙,打乱了正常的资金流通。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大炼钢铁
『玖』 每年中国生产多少吨钢铁其中有多少因为生锈而废弃
生产总量:2006年,全国产复钢41878万吨制,同比增长18.48%,同比增加粗钢产量6533万吨。其中,重点统计单位产钢33517万吨,同比增长15.15%,增加粗钢产量4409万吨。其他企业生产8361万吨,同比增长34.07%,增加产量2125万吨;生产生铁40417万吨,同比增长19.78%,同比增加生铁产量6676万吨。其中重点统计单位生产30272万吨,同比增长18.36%,增加生铁产量4696万吨。其他企业生产10145万吨,同比增长24.24%,增加产量1979万吨;生产钢材46685万吨,同比增长24.45%,同比增加钢材产量9172万吨。其中重点统计单位生产30507万吨,同比增长17.62%,同比增加钢材产量4570万吨。其他企业生产16178万吨,同比增长39.75%,同比增加产量4602万吨;生产铁原矿58817万吨,同比增长37.99%,同比增加生铁产量16194万吨。
『拾』 大炼钢铁持续了几年
大炼钢铁是指1957年11月至1958年亩宏12月,持续了一年。
为了达到“赶英超美”的钢铁产量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弊耐哗全民炼钢运动。
大炼钢铁运动,严重违背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规律,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事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
1958年8月17日通过《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决议指出1959国民经济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钢产量达到2,700万吨,争取3,000万吨。认为实现此计划,中国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除电力等少数几种租行外,都将超过英国。
但截至1958年8月底,全中国钢产量仅450万吨,只剩四个月要完成650万吨。9月1日发表公报,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奋斗。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钢铁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是整个工业的纲,是整个工业的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