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和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有什么不同
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以国内铁矿石,质量稍差但有保障...问题是内地缺水...
宝钢使用的是进口铁矿石,品质好,但受国际跌矿石价格影响严重...被严重制约...。
『贰』 临海型工业是怎样布局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运费、降低成本。一些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便利用便利、廉价的海运从国外运进石油、煤铁矿石等原料,制成工业产品再输往海外,这就为临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日本濑户内海福山、意大利在南部海港塔兰托建立的年产1000万吨钢的大型钢铁厂,其布局就是临海型的。我国的上海宝山钢铁基地的布局也属“临海型”,它充分利用上海港万吨海轮可常年通航的优势,居水陆交通枢纽地位,腹地广大,人口众多,及工业部门齐全,为了满足上海周围工业对钢铁的需求,布局了钢铁厂,宝山钢铁厂的铁矿石来源主要是通过海运,从澳大利亚进口来的。
『叁』 高中地理 中国移煤就铁 移铁就煤 煤铁复合型 临海型工业布局例子
中国移煤就铁:马鞍山钢铁工业基地。
移铁就煤:太原钢铁工业基地。
煤铁复合型 :鞍顷稿山、攀枝花钢铁扮数工业基地。
临海型工业布局:上海宝山钢铁雀缺孝工业基地。
『肆』 二战后世界钢铁工业的区位转移轨迹及其原因
二战后,由于大型(海洋)运输船的出现,使煤铁的运输成本逐渐降低,钢铁工业开始布局在海港,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意大利的塔兰托,法国的敦刻尔克,中国的上海等。二战后,钢铁工业主要布局在港口,便于运输,接近于消费市场,为临海型工业布局。
1914~1950年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和多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钢铁生产发展缓慢。1950年生铁产量和钢产量分别只增长到1.30亿吨和1.89亿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和连续铸钢技术的发展,带钢热连轧机和冷连轧机的发展,使钢铁生产能力大为提高,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又需要大量的钢铁,于是钢铁生产又以较快的速度发展。1974年生铁产量增至5.05亿吨,而钢产量更高达7.10亿吨。随后因1973年开始的石油调价和世界性的经济萧条,钢铁生产发展转慢,甚至有些年份反而下降了。到1979年世界生铁和钢的产量才创造了新的纪录,分别达5.29亿吨和7.47亿吨。但是,以后几年又下降了。总的来看,钢铁工业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1919年美国钢产量占世界钢总产量的比重高达59.2%。从50年代中期起,日本、苏联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钢铁工业发展较快,在世界范围内钢铁生产集中在某一国家的程度大为削弱了。20世纪70年代后几年,最大产钢国苏联钢产量占世界钢总产量的比重为20%左右。发展中国家钢总产量增长比发达国家快,因此,虽然占世界钢总产量的比重还很小,但所占比重不断增大1982年全世界产铁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50个左右,产钢的国家和地区增至100个左右。年产钢量曾达到500万吨以上的共有24个。其中年产钢曾达 1亿吨以上的有苏联、美国和日本;2000~6000万吨的有中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英国和法国;1000~2000万吨的有波兰、加拿大、巴西、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西班牙、比利时、印度和南朝鲜。
钢铁工业亦称黑色冶金工业。钢铁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工业部门,是发展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冶金工业的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标志。钢铁工业是庞大的重工业部门。它的原料、燃料及辅助材料资源状况,影响着钢铁工业规模、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布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