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钢铁贸易 > 19世纪钢铁工业推动了什么发展

19世纪钢铁工业推动了什么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22 22:23:51

⑴ 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兴起背景和发展艰难的原因

19世纪下半叶清政府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制枪炮、造战舰,大量输入西方国家生产的钢铁。1867年进口钢11万担(约8250吨),1885年达120万担(约9万吨),1891年增加到173万担(约13万吨),进口钢逐渐占据了中国的市场,使传统的冶铁业难以维持生产。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官办工业从军事工业扩展到民用工业。由于钢铁消费量的增加,近代矿冶工业的兴起就成为时代的需要。
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首先采用新的钢铁加工技术:安装吊车,铸造大型汽缸;购置3吨汽锤,锻造大车轴;建立拉铁(轧钢)厂,轧制15毫米以下的造船钢板和6~120毫米圆钢、方铁。1886年,贵州巡抚潘霨创办青溪铁厂,先用土炉,后从英国订购熟铁炉18座、1吨贝塞麦炉2座、轧板机1架、轧条机13架,1888年安装完毕。终因清廷腐败,缺乏资金、铁矿石和煤,又不善于经营,无人精通技术,而于1893年停办。这是兴办近代钢铁厂的一次尝试。1890年,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总局”或“江南制造局”)建成中国第一座3吨炼钢平炉,后又建成了一座15吨炼钢平炉(图1)。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这是中国也是远东第一座近代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除汉冶萍有较大发展外,本溪、鞍山、上海、阳泉和石景山等地的钢铁工厂也先后起步。
1915年“本溪湖煤铁股份公司”开工生产,至1917年有300立方米高炉2座,后又增加小高炉(每炉日产铁20吨左右)2座,冶炼优质生铁。1916年中日在鞍山合办”振兴铁矿无限公司”。1918年正式开办“鞍山制铁所”,有515立方米高炉2座,后又建炼焦炉4座和693立方米高炉1座。1917年山西阳泉建立保晋铁厂,有日产20吨生铁的小高炉1座。1918年上海和兴化铁厂(今上海第三钢铁厂前身),先后建立10吨和25吨小高炉共2座,10吨平炉2座和轧钢机一套。扬子机器公司在武汉谌家矶建立日产铁约100吨的高炉1座。1919年龙烟铁矿筹建石景山铁厂,1920年一号高炉开工建设。以上钢铁企业建立后,1920年全国铁产量达43万吨,钢产量6.8万吨。1923年东北兵工厂建电炉1座,这是中国早期的炼钢电炉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又侵占了华北、华中、华东等广大地区。他们对这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大肆掠夺。1931年开始经营庙儿沟铁矿,建200吨、180吨高炉各 1座,炼铁能力达到年产13万吨。1933年,日本在鞍山成立昭和制钢所,1935年它新建的第一炼钢厂(有100吨平炉4座)出钢,1937年又添建150吨平炉 2座,此外,昭和制钢所的第二选矿厂、第一轧钢厂、大型轧钢厂、小型轧钢厂、薄板厂和4号高炉等也陆续投产,1937年产量为生铁70万吨、钢50万吨、钢材28.5万吨。在鞍山地区,除昭和制钢所外,还有中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铸管厂、钢管厂、钢丝厂、镀锌厂、耐火材料厂、机械厂、中板厂等,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控制的。1937年,北京、天津、唐山、阳泉等地也新建或改建了钢铁厂。
民国以后,面对汉冶萍“竭蹶复竭蹶,失败复失败”的经营局面,出现了一批对汉冶萍失败原因进行理性思考的文章,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 多数研究者将汉冶萍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和国内局势动荡。曾述启在1914年的调查报告中将汉冶萍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地势失败(指铁厂选址汉阳,距矿地太远、交通不便、运费高昂)、用人失败、经营失败、组织失败、际遇失败”[35]。《汉冶萍公司纪略》认为汉冶萍公司无良好结果的原因在于“(一)办理不得其法;(二)弊端甚大,厂矿人员无不舞弊者,董事无论矣;(三)前期铁价低廉,且受日本牵制,今涨价所加有限。”[36]吴景超则认为汉冶萍失败的原因在于“计划不周、用人不当、管理不善、环境不良”。[37]显然,三者都将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公司主观方面。对客观原因的分析如“际遇失败”、“环境不良”主要指“内乱时时发生”的国内社会秩序以及当时各级执政当局“补助是少有的,而诛求却无厌”。所论有一定根据也有一定道理,但其偏颇之处也显而易见。 作为公司高层经营管理者的李维格对此问题见解独到,他强调国家主权与行业标准对汉冶萍的负面影响。他认为任何国家的钢铁工业,都经历了艰难起步到逐渐发展的过程,汉冶萍早期的经营失误并不可怕,资金、人才的缺乏也不足为惧,真正阻碍汉冶萍发展的原因是没有国家的关税保护和行业生产标准,“汉厂十数年来,坐此两大原因,日在艰难困苦之中”。

⑵ 两次工业革命期间钢铁工业发展的原因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珍妮机的出现是棉纺织业第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机的发明,一般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之后,有更多的机器被发明出来并得以应用,在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也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伴随“电气时代”而来的是“钢铁时代”。

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迅速地改变着社会上生产与生活的面貌。由于使用电力,其他工业部门也快速发展起来,特别是钢铁行业的发展,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了棉花时代,进入到钢铁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如机器制造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凯利,贝塞麦,托马斯,马丁和西门子等的炼钢法,以及后来发明的电炉炼钢法,使得钢产量剧增.钢产量的剧增,导致了其价格猛跌,便宜价格又导致了钢铁迅速在很多部门和领域代替了铁,应用的范围广泛扩大.钢铁技术的进步,不但引起了原有的重工业如采煤业,机器制造业,铁路运输业等的飞跃发展,而且存进了其它以钢铁为原料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如电力工业,电器制造,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等.重工业很快地成为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重工业已经在世界工业中开始占据了主导地位.

⑶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在交通运输、化学领域、钢铁部门的技术发明与成就。

1.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3.化学工业的建立

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使这两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学合成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4.“钢铁时代”

伴随“电气时代”而来的是“钢铁时代”。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阅读全文

与19世纪钢铁工业推动了什么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苏联小说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浏览:793
6号钢筋多少钱一圈 浏览:401
超声波焊接伤痕怎么办 浏览:530
钢筋特殊符号怎么插入表格 浏览:418
8分钢管外径是多少厘米 浏览:251
如何肉眼分辨焊接h型钢 浏览:607
模具哪里买比较好 浏览:636
购钢材用承兑怎么做帐 浏览:610
钢铁怎么炼成摘抄 浏览:862
成品方钢管多少米一根 浏览:63
兴达不锈钢加工怎么样 浏览:297
直缝焊管规格型号 浏览:879
弘骨骨折术后多久可以取钢板 浏览:593
天津电动车焊管厂 浏览:817
合金装备5如何俘虏静静 浏览:629
普通钢板的光洁度是多少 浏览:657
模具上的铭牌字是怎么打出来的 浏览:204
含镍45不锈钢什么型号 浏览:857
当前合金钢板行情怎么样 浏览:12
安徽硬质合金镀钛价格多少 浏览: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