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谁知道莱芜钢铁厂,给介绍下,谢谢。
莱芜钢铁集团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始建于1987年,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且唯一同时拥有还原制粉和雾化制粉两条生产线的钢铁粉末生产企业。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先导,联合国内外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先后承担并完成十余项国家级科技项目,其中“轿车用高性能水雾化粉末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技术”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
经过近20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公司现已具备年产6万吨水雾化钢铁粉末和4万吨还原铁粉的生产能力,占地面积为23万平方米,拥有一次出钢量20吨的冶炼电炉和LF精炼炉、400kg/min雾化及后处理装置、7条隧道窑及8座钢带式还原电炉等工艺装备,其生产工艺与技术装备居于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
公司主要产品为还原铁粉、水雾化钢铁粉末、无偏析混合粉系列。其中莱钢牌还原铁粉和水雾化钢铁粉末2005年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空调、电焊条、热敷材料等十几种行业,畅销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日本、韩国、泰国、德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新的时代,莱芜钢铁集团粉末冶金有限公司以新的形象和实力服务社会,“谨向您提供我们唯一的产品——系列钢铁粉末和优良的技术及商业服务”是我们真诚的承诺和不懈的追求!
Ⅱ 莱钢在哪里
莱钢分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和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莱钢。驻地在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汶河环绕着大半个钢城区,汶河西流的景观很迷人,是个靠山环水的工业区。
Ⅲ 有没有对莱钢改扩建了解比较多的
三十五年弹指一挥间,而莱钢三十五年的发展历程像一本历史长卷耐人寻味。让我们穿越幽深的时间隧道一起来探寻莱钢三十五年的光辉历程吧!
1970年3月,春寒料峭,可人们却感到这一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这一年,为落实“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党中央明确提出的“山东必须做好独立作战的准备,要有枪钢、炮钢、弹钢,必须集中力量加速莱芜地区钢铁工业的建设”的指示,莱钢第一座620高炉开工建设。根据当时的设想,该地区建成年产生铁80万吨、钢55万吨、钢材38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由于当时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提出“大战九十天 拿下六二零”、“三年建成莱钢”的口号,而当时制定的55万吨钢的目标在21年后的1991年才真正实现。
据资料记载,刚建厂时的1970年,年钢产量1.15万吨。1970年6月,第一铁厂4号100 m3的高炉开始建设。1971年10月1日,第一铁厂4号高炉建成投产,形成了年产生铁20万吨的能力。
1975年5月20日,莱钢会战主体工程620立方高炉全面建成投产。莱钢转入以生产为主的历史阶段。但由于工艺不配套,装备水平不高,基础管理落后,在一段时期内全厂的生产情况不够正常,企业亏损严重。这种亏损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82年。
1983年,莱钢全面完成8项技术经济指标,全年赢利111万元,扭转了建厂以来连续13年亏损的局面。1984年1月2日,历经14个年头,莱钢才乘着改革的快车使第一座25吨氧气吹顶转炉建成投产,从而结束了莱钢普钢系统“有铁无钢”的历史。
1984年莱钢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厂工业总产值17369万元,实现利润1121万元,比上年度增长9倍多。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695.34万元,实现利润2210.83万元,比上年增长97.22%,产值和利税都是历史最好水平。1987年以来,莱钢普遍开展企业升级活动,各项基础工作和专业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和改善,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这一年的7月,莱钢已还清1970年-1982年的国家亏损补贴。1988年30万吨钢配套工程全部建成,当年利税突破亿元大关,生铁和钢产量分别登上60万吨、40万吨台阶。
1989年7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莱钢利用外资改扩建工程。莱钢又一次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时代脚步:这是一方生长钢铁的沃土
莱钢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坎坎坷坷。莱钢的历史就是一部战胜险境的历史,就是抢抓机遇、以快制胜的历史。
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全国和山东钢铁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钢铁工业急需通过配套改造,使工业生产线上规模、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1986年初,国务院决定利用外资增加10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以产顶进。7月,莱钢提出了利用外资改扩建方案。1987年3月2日,国家计委批准莱钢利用外资改扩建项目协议书,把该项目纳入国家利用外资发展1000万吨钢的大盘子,并列入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的备选范围。
1989年9月,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下,莱钢千方百计筹集内资,抢上改扩建一期工程,新建2号750立方米高炉和与之配套的原料、烧结系统,以便接替运行近10年的620立方米高炉。1991年7月1日,一期工程开工,拉开了莱钢改扩建工程建设的序幕。
莱钢改扩建自1991年7月开工,1998年末工程全部结束,历时8年,扩建改造共完成投资50多亿元。铁和钢的生产能力分别增加106万吨和160万吨,形成了年产200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莱钢利用外资改扩建,负债建设从1996年至2016年20年中,需要还本付息52.5亿元,相当于给国家赚回一个莱钢,20年上交利税也在50多亿元,相当于上交一个莱钢。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莱钢适应市场形势,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4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达关于莱钢总厂执行亚行贷款协定的批复,同意股份制改造方案。8月21日,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创立暨首届股东大会在新兴大厦召开。8月27日,莱钢股份上市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和平饭店举行,28日,董事长、总经理李景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为莱钢股份正式上市鸣锣开盘。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金5亿元,1999年成功配股,募集资金2.15亿元。
1999年5月8日,集团公司正式挂牌创立。集团公司成立后,陆续将下属10个法人单位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构建了国有法人股、职工个股、社会自然人股的多元投资结构,实现了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化。
在2000年-2001年钢铁市场仍然低迷的时期,莱钢根据钢铁市场大体十年一个轮回的波动规律,超前进行战略策划、方案设计,确定了以型钢、板材为主的发展方向。随后分三步付诸战略实施,实现了从200万吨钢到1000万吨钢的跨越。从2001年底至2002年,开始投入,首先整合内部资源,立足内涵挖潜、填平补齐,实施以2#750m3高炉易地大修改造为重点的工艺结构调整,仅投资7.5亿元,就增钢130多万吨,增加钢材130多万吨,于2003年实现了第一步目标,仅股份公司就创造经济效益25亿元。第二步,2004年钢产量达到658万吨,一年增钢近24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第三步,2005年实现1000万吨钢,比上年增加3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完成“三步走”战略目标。
莱钢由于预见早、行动快、决策正确,提前三年实现了原定的“十五”钢产量和销售收入目标,在这种背景下,2003年初,集团领导班子最后一次论证会拍板确定了决定莱钢命运的“十五”发展规划调整方案。
2003年1月8日,气势磅礴的莱钢大型H型钢生产系统场平工程,吹响了挥师银山的号角,拉开了莱钢“十五”技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的大幕。2004年6月19日,莱钢大型H型钢生产线1#1880m3高炉点火投产,20日流淌出第一炉炽热的铁水。
莱钢“十五”技改工程完工后,莱钢钢铁主业的产品结构得到根本性调整,产能提升到1000万吨钢规模,技术装备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2003年7月1日,大型H型钢生产线炼钢工程开工,7月9日,莱钢“十五”技改奠基暨一号配套工程开工,10月4日,4号750m3高炉举行点火仪式,顺利达产达效。
2004年12月28日,莱钢钢产量突破600万吨,连续两年列全国十五个主要钢铁企业钢产量增长速度第一位。
2005年5月份以来,在市场急剧变化、钢铁行业转入低谷的严峻形势下,莱钢领导层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动员职工深入开展降本增效工作,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保证了资金链条的安全运行,全集团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历时7个月打通新区第二条生产线。6月29日,第一卷宽带钢下线,结束了莱钢没有板材的历史;9月17日,大型H型钢轧机热试成功,初步实现了把莱钢建成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全的H型钢生产基地的目标;银山前区转炉、高炉如期建成投产,高炉、转炉、烧结、焦炉、制氧等主体设备实现大型化,奠定了淘汰落后、以大换小、以新换旧的基础。在2004年产钢658万吨的基础上,今年一举增钢350万吨,如期实现千万吨钢的奋斗目标,跻身全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
数字莱钢:这是一个绽放奇迹的花园
○莱钢的第一轮建设是在建厂初期,第二轮在1992年到1998年,最近一轮是2001年至今。刚建厂时的1970年钢产量1.15万吨,1994年实现钢产量100万吨,1999年实现200万吨,2003年实现421万吨。
○第一座620立方米高炉从1970年3月开始平整场地,到1975年建成投产,用了5年时间;建设第一座750m3高炉,1991年5月24日开工,1993年6月3日点火烘炉历时2年;第二座750m3高炉始建于1994年5月,1995年5月29日点火,历时1年;第三座750m3高炉于2002年1月开工,9月30日点火,历时8个月,5天达产;2003年建第四座高炉只用了5个月19天就建成投产,3天达产,又一次创下新的记录。
○2003年12月8日,莱钢炼钢厂转炉钢产量年内累计达300.0278万吨,提前23天完成全年任务,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该厂从年产4.6万吨到100万吨用了13年,100万吨到200万吨用了6年,而从200万吨到300万吨用了不到一年。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在“全国工业企业1000大”排名中,2004年莱钢列第30位,比2002年的171位提高141个名次。在全国钢铁企业的位次,2002年居第17位,2003年第14位,2004年第11位。今年1-11月份产钢924.1万吨,在全国位居第6,在省内钢铁企业中位居第一。今年1-11月份实现销售收入342.5亿元,在省管企业中,已经由前几年的10名以后,上升为第一名。到年底,莱钢将生产钢100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钢产量继续在全国排名第六,比2002年的第17名上升11个名次,跻身全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
○从2003年开始到今年8月份,莱钢钢产量增长速度已经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今年的1000万吨钢,是2000年200万吨钢的5倍。按销售收入计算,今年的400亿元是2000年60亿元的近7倍,相当于把2000年的一个莱钢变成了近7个莱钢,“十五”期间等于一年增加一个多莱钢。
○在企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职工的收入,职工的年平均收入由2000年1.40万元提高到2004年的2.56万元,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近年来,莱钢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先后与当地合资兴建了30多个企业,并带动起了一批以物流、钢材深加工为主的地方企业。莱芜市在钢铁链条上的各类企业上千家,其中,64家规模以上企业2004年实现增加值90.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5%,比2001年增长了3.8倍,拉动莱芜市工业总产值增长34.2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88%。
○目前,仅钢城区在莱钢务工的农民达到2.5万人左右。2004年,莱钢实现利税27.3亿元,为地方财政贡献3.92亿元,占驻地莱芜市财政收入的近40%,仅此一项,可为莱芜市人均增收320元。
愿景展望:这是一座铸造辉煌的熔炉
“十一五”期间,莱钢将以实现年产1000万吨钢为起点,由以规模扩张为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的阶段性战略转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继续做“大”的同时,把着重点放在做“强”上,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突出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推进自主创新,发挥整体优势,做出莱钢特色,打造一流钢铁强企。“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推进五大战略:
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差异化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出莱钢特色,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钢铁主业的发展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主要服务于建筑业和机械加工制造业,保持优势地位并逐步进入板带市场;第二步,在进入建筑和机械用钢高端市场的同时,占领冷带、镀层、涂层中低端市场;第三步,进入板带、合金钢、型钢高端市场。
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低成本战略。要持续推进成本系统优化大纲和低成本发展战略纲要,以系统降低采购成本、运营成本和结构成本为重点,着力打造成本竞争优势,确保成本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努力建设节约型企业,真正把莱钢从追求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的迅速扩张,转变为追求持续投资资本的改善,不断创造高额价值的卓越企业。
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企战略。要坚持自主研发和引进开发并举,尽快形成适应莱钢快速发展的研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工艺升级、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服务升级。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行业先进成熟技术,提高运行效率和质量。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实现设备大型化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抓住莱钢被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机遇,积极推广应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技术,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型钢铁流程,提高循环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国际化战略。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实施国际化战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金、两种资源,加快莱钢发展。充分发挥莱钢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把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资金引进来,把莱钢的产品、品牌、技术推向世界,提高莱钢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第五,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着眼于莱钢的长远发展,加快“三高”人才建设,着力培养高级管理、高级专家、高级技能人才三个团队,造就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忠诚于莱钢、干事创业的新型员工队伍。树立“人人可成才”的观念,加大职工培训力度,提高适应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