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照钢铁厂听说没有劳务公司了真的吗
真的,自由竞争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靠市场调节资源,靠竞争决定生死,考管理获得效益,国家没有必保的钢铁企业,谁的资金链断了,就会被淘汰掉了。降低成本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降低原燃材料价格;适当降低愿然材料档次;降低各个工序的消耗;节约能源,搞好综合利用;备品备件提高寿命;点检定修提高作业效率;清理外包工外协队;以低利率的金融产品替代高利率的贷款;降低库存优化物流;提高产品档次和售价;利用充分国家政策,减少上缴等。
㈡ 日照钢铁国内排名
按着产量排名,国内排在23位,按着效益排名,国内净利润排名第5位,按着民营钢铁企业的规模排名,国内排名第7位。
㈢ 我国钢铁企业现在盈利吗
我国钢铁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2008年底的金融危机让钢铁行业进入20世纪以来最低迷时期,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4万亿投资大量的投入到与钢铁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众多钢铁企业在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1季度纷纷实现的扭亏为盈。钢铁企业老总们都纷纷表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跨入2010年,钢铁行业的发展仍然困难重重,铁矿石定价机制的转变、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淘汰落后产能目标的实现、兼并重组的进度缓慢……种种不利因素使钢铁行业的发展内外交困。如果说2009是最困难的一年,那2010则是最具变数的一年。
虽然整个行业笼罩在铁矿石长协价上涨100%的阴霾之下,就相继出炉的钢铁业上市公司年报季报来看,钢铁企业的盈利状况依然较2009年实现了明显反弹。这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当属宝钢股份2010年1季度净利润高达40.7亿元,几乎占到了所有上市钢铁企业净利润的一半;另外则是华凌钢铁亏损3亿元成为1季度钢铁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亏损的企业。我们有必要在目前这个钢铁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重新审视一下行业盈利能力的状况。
一、行业盈利有所恢复,利润分布集中
2010年1季度钢铁企业逐渐走出前两年的低迷,行业利润同比增长33.8倍。以宝钢股份为例,1季度利润水平已经达到2009年全年67%,而鞍钢、马钢的盈利则都超过了去年全年,分别实现了11.5亿与5.4亿的净利润。但这一盈利仍然无法与2007年相比,可以看出2007年各钢厂的利润水平都远高于08、09年。就2010年的情况来看,在3、4月份钢材价格持续上涨的推动下钢铁企业延续目前较为乐观的盈利状况可能性较大,不过受加息、铁矿石涨价、刺激政策的退出等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半年能否保持这一趋势目前尚不明朗。钢铁生产商们对下半年的盈利状况都表现出了担忧。
利润的分布方面,2010年1季度利润前3的宝钢股份、鞍钢股份和马钢股份占到了所有钢铁上市公司总利润的64.8%。如果考虑沙钢集团、日照钢铁等大钢厂没有上市以及河北钢铁集团没有整体上市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利润的集中度可能需要调整。但整体来说,我国钢铁行业的利润集中度还是处在较高水平。另一方面,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前10位的钢铁企业仅占全国粗钢产量的43.4%。结合这两者可以看出,占据我国大部分粗钢产量的中小钢厂盈利能力较弱,这不仅反映中小钢厂生产效率较低,成本较高,拖低了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同时,盈利能力较低的企业占据了大量的生产资源,降低了钢铁行业对资源的利用率,不利于我国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的目标,也不利于钢铁行业整体效率的提高。这提醒我们钢铁行业的整合不能仅仅关注产量的合并,简单的产量相加并不能提高行业的盈利能力,需要大钢厂在兼并整合中小钢厂的同时一并向其移植先进的技术水平、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能力等等,才能使整合实现最大效益。
二、行业盈利能力状况分析
钢铁上市公司2010年1季度的平均毛利率为8%,略高于2009年7%的平均水平,但低于2007年13%。同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的平均毛利率相比,钢铁行业在工业企业中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具体来看,西宁特钢和攀钢钢钒等产品较为有特色的企业毛利率较高,分别达到了17%和16%,高于宝钢的15%。宝钢则凭借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优势毛利率水平在综合钢厂之中高居榜首,且基本恢复到了2007年水平。其他大型钢厂的状况也喜忧参半,武钢股份毛利率由2007年的23%下降到2008年的15%,又下降到今年的8%;鞍钢股份2007年的毛利率为26%,为所有上市钢铁企业中最高,2009年则下降到最低的9%,今年1季度有所恢复上涨到14%,但较2007年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销售利润率方面,2010年1季度行业平均水平为2%,高于2009年的1%,低于2007年的5%,同时也低于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的水平。宝钢销售利润率为9%处于全国的最高水平,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大冶特钢2008年以来该比率迅速攀升,在整个行业处于低迷时期的2009年,其销售利润率较2008年大增50%,2010年又继续保持了增长33%。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中信泰富入主后其不断的优化产品结构,大幅增加高、特级轴承钢、齿轮钢、高标准弹簧钢等产品的比重,持续的优化工艺流程和改善营销策略。同时,也存在不容乐观的一面,大部分大型钢企的销售利润率还远未从危机中恢复。与2007年相比鞍钢与武钢为销售利润率下跌最大的公司,武钢由12%下降到2%,鞍钢则由12%下降到5%,包钢也由2007年的7%下降到1%。
从吨钢销售角度分析,2009年的水平为2007年来最低,主要受到2009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影响,上半年钢材价格在低位运行,致使全面平均吨钢销售较低。2009年平均吨钢销售收入为4274元,低于2008年的5949元。吨钢销售较高的主要为抚顺特钢、太钢不锈、大冶特钢和宝钢股份等等产品具备高附加值的企业。从结构上来看,仅有9家企业吨钢销售收入高于平均水平,而有18家企业低于平均。低于平均水平的18家企业吨钢销售收入差距不大,平均在3543元的水平。如果参考2009年Q235方坯的平均价格为3213元/吨,与上述的3543元仅有300元差距。这中间还要包括各钢材品种加工、运输和销售成本,这样估算下来钢厂的盈利空间可谓相当有限。
2009年各钢厂的吨钢利润就充分体现这一点。2009年行业平均吨钢利润仅为35元,远低于2007年的242元,钢铁行业的盈利能力出现大幅缩水,且包钢股份、本钢板材、攀钢钢钒三家企业全年合计亏损,吨钢亏损额分别为162元、163元和226元。如果剔出这三家钢厂亏损对吨钢利润的影响,其余钢厂平均吨钢利润也仅为62元,盈利能力相当有限。而超过这一平均水平的钢企仅有6家,多数企业挣扎在亏损的临界线上。2009年仅有少数钢厂吨钢净利润实现上涨,其中最为突出的大冶特钢吨钢利润由197元上涨到303元,超过宝钢的272元为全国最高。大冶特钢的逆势上扬成为2009年钢铁行业中最亮眼的企业,有分析人士将大冶特钢称为夕阳产业中的朝阳公司。
三、代表企业对比分析(略)
1、生产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2、产品结构分析
3、财务分析指标
四、我国钢铁行业盈利能力特点
综合而言,中国钢铁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分析以及选取的代表企业各项指标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1,钢企盈利水平较2008和2009年有所恢复,但较2007年仍有较大差距。虽然,大部分钢企在2010年纷纷扭亏为盈,但仍然面临着铁矿石价格的飞涨,产能的过剩等等问题的困扰,下游行业的消费能力和高成本的消化能力也有一定限度。虽然,部分企业依然实现较好的增长,但整个行业的全面恢复仍困难重重。
2,利润分化严重,利润集中度远大于产量集中度。钢铁行业利润集中在少数大型钢铁企业手中,而产量分布则较为广泛。大量钢材的生产能力处于较低的盈利水平,不但浪费了大量的生产资源,加据了原材料供应的紧张程度,也不利于我国倡导的环保节能的发展战略。钢厂的整合如果是产量的简单相加,并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先进经验的分享,优势的互补,重复资源的再开发利用,落后产能的淘汰,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整合的效果。宝钢对广东钢铁进行的整合刚刚进入实质性阶段,如果这一整合能很好的改善广东钢铁企业的盈利水平,将对我国的钢铁业整合提供很好的借鉴。
3,大部分钢企,竞争同质化严重,大大降低了钢铁行业的盈利能力。大部分钢企吨钢销售价格都处于较低水平,反映了其产品同质化水平严重,获利空间有限,竞争相对激烈。想要获得更高的利润水平,就必须不断地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优化产品结构,以提高吨高销售价格为获利提供更大的空间。
4,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自身管理水平盈利水平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从代表企业产品结构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优势产品,关键是如何将这一优势发挥到最大。大而全但没有特色的发展方向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市场,特而专才是获取未来市场的有效途径。另外,各钢企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向行业标杆学习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严格控制各项费用,也是提高利润的有效途径。
企业的目标首先是盈利,只有盈利的企业在能生存,进而去实现其它各项社会职能。当然,盈利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档次,以量的提高带动的效益终归不能长久,只有踏实依靠产品结构的升级,工艺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经营管理的改善,以及不断地了解市场的质的提高才能真正提高企业长期盈利能力。
㈣ 辽宁省有哪些钢铁厂
辽宁钢铁工业十分雄厚。有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抚顺特钢、大连钢铁、铁岭钢厂、凌源市万融钢铁厂等等。
㈤ 为什么济南钢铁和莱芜钢铁停牌了怎么搞的利好还是不好
好事 前段时间莱钢也停牌 是整体上市
最近停牌 是因为济钢莱钢日钢合并
合并的事已经沸沸扬扬了好久 据说最近就要完成了
㈥ 钢铁研究总院的研究发展
2010年钢铁行业将进入兼并重组的关键时期,深化优势重组将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优势重组将直接减少钢铁企业数量,提高产能和区域集中度,有利于国家对钢铁行业发展及时把控和调整,加强对铁矿石谈判的话语权,最终提高整个中国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重组企业的个体而言,劣势企业将从优势企业处获得资金、管理、技术等层面更多的支持,有利于公司竞争力的提高,优势企业可以通过重组获得更大的企业规模,实现产能的快速扩张、合理的产业布局和更高的安全边际,同时有利于在重组的过程中淘汰落后产能。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在我国钢铁产能和产量高速增长的同时,钢铁行业集中度低的情况却一直难有改观,产能高而不精,相当比重的落后产能亟待淘汰。
在中国庞大的钢铁产能中,很多中小型钢铁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国际上许多淘汰的工艺和装备在这些企业中大量存在,这就必然导致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
此外,普通建筑钢材生产能力过剩,利润空间较小。2009年,受基建项目拉动,钢材产量主要集中在一些低端的建筑用钢。若按国内钢铁产量5.7亿t计算,这些中小型钢铁企业仍为市场提供了至少2亿t的产量。而且,一些中小钢企的产量仍呈上升态势,未来如何彻底将落后产能淘汰掉仍将是一场攻坚战,这必然涉及到钢铁企业的深化兼并重组整合。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不高还体现在钢企多而不强。和国际主要产钢国家比较,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明显偏低,钢铁生产分散,大型钢铁企业产量占全国钢铁比重太小,生产的分散加剧了钢铁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同时,由于缺少超大型的强势钢企与全球钢铁行业现阶段不断深化兼并重组,并不断出现超级钢铁企业的趋势相比,我国钢铁企业的进展显然慢了很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不利于提升我国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导致在全球资源采购和产品销售中缺乏话语权。国内钢铁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铁矿石资源瓶颈矛盾仍难以解决,中国钢铁行业对进口矿的依赖依旧很强。
因此加强中国钢企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钢铁“强企”,增强铁矿石为代表的资源议价能力迫在眉睫。 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钢铁行业名列其中,在六大产能过剩的重点调控行业中,钢铁业更位居其首。由此可见国家对钢铁行业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其核心即如何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
关于中国钢铁工业未来的发展之路,主要有《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有望近期出台的《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以上四个国家层面的指导性产业政策,以及河北、山东等产钢大省相继出台的区域规划政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优势重组所体现的不是在兼并重组中简单的做个加法,第一视点要以“优势”为先,突出优势企业在重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改变传统的“拉郎配”式的企业组合,需要找出并购双方的时间、区域、人员、技术等指标的差异优劣,明确组合后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并购战略的选择、目标企业的确定、企业并购后对目标企业的整合都会对企业并购的成败产生较大影响。如,尽管一些公司对外宣布了合并,但实际上具体的生产和运转过程还是各自为战,并没有产生任何协同性和高效率。究其根源,因为在中国钢铁行业重组过程中,特别是牵扯到复杂的地方或关联方利益尤其难解决,使得许多行政指令式的兼并重组事先就流于形式,简单做了个加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构。
而优势企业主动发起的,有政府扶持的,从企业长远战略角度进行的重组更值得期待。优势钢企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下,结合资源配置、市场互补等综合因素,明确共同的方向,形成统一经营的企业组织,最终体现出并购重组后的优势结果。
钢铁行业内的优势重组,能够让企业间的资产和相应的生产能力得到补充和调整,使优势企业积聚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向整合后的企业辐射,使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同时单位经营成本也因调整后,原本分散的市场营销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再次优化组合而下降,通过集团内产品生产的合理分工,提高下属子公司的专业化生产水平,扩大专业化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钢铁企业而言,还可以提高铁矿石等原材料采购的集中度,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最终达到降低钢铁生产成本的目的。
2009年6月,温总理在考察钢铁企业时强调,结构调整必须把技术改造、压缩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这三者结合起来,修订中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也将对行业集中度提出更高要求。钢铁行业深化优势重组将成为2010~2015年整个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行业的发展本身就是趋向大型化的过程。由于我国对钢铁企业的扶持政策是以规模为目标,这也使很多钢铁业的并购是单纯以追求规模和产能扩张为目的。规模经济和高集中度是行业重要特点。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宝钢吞并宁波钢铁,首钢布局长治钢铁和通钢,我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自2009年以来开始明显加快。特别是随着每个省钢铁振兴规划的出台,兼并重组也似乎成为了每个钢铁企业的必修课,甚至一些钢铁企业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把收购重组多少家钢铁企业作为了是否完成年度任务的硬指标。
由于我国钢铁工业已有集群庞大,钢材需求也呈多层次多区域分布,因此钢铁工业的分布仍将呈现明显的区域化,但区域内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未来有望形成几大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区域性钢铁集群。而还没有被并购的企业,也都希望不断扩大产能规模,以避免被并购或者淘汰,因为钢铁产业政策中明确指出,要形成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而这些企业才能得到更多来自国家的扶持政策。 2009年9月18日,宣告成立董事会。
2009年5月12日,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变更注册完成。
2009年3月19日,国资委批复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进行董事会试点。
2007年1月18日,联合重组后的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注册。
2006年12月26日,国资委正式批复:“钢铁研究总院更名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并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
2006年7月,“钢铁研究总院”被科技部、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等部门授予首批103家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
2004年10月,“钢铁研究总院”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登记为高新技术企业。
1999年7月,“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和“冶金工业部自动化研究院”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2000年3月和5月分别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为企业法人,定名为“钢铁研究总院”和“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隶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1988年9月,“冶金自动化研究所”更名“冶金工业部自动化研究院”。
1979年1月,“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定名为“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
1973年10月,冶金工业部决定由建筑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部分单位和北京冶金仪表厂合并组建“冶金自动化研究所”。
1958年1月,“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更名为“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
1955年1月,“钢铁工业试验所”更名为“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
1952年11月,钢铁研究总院创建 ,初期为“重工业部钢铁工业试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