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钢铁行业现状
钢铁行业,即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
从钢铁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钢铁行业属于中游行业,上游主要为铁矿石、煤炭、动力(电力)等,钢铁的下游应用广泛,钢铁产品作为基础原料,在地产、基建、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等几乎所有行业中被大规模使用。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⑵ 钢铁产业链深度解析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也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工业部门之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钢铁行业尽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或不可避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国家强力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同时严禁新增产能,导致目前钢铁产能已经成为稀缺指标,产能获取成本越来越高,行业进入门槛显著提升。
而拥有合规产能,且产能规模靠前的钢铁企业其规模效应将更加显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定优势。
钢铁的需求量与一国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处在由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我国钢材消费量将进入峰值平台区,每年钢材消费量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钢铁行业生产流程:
过去多年,无论钢铁行业牛熊与否,行业内结构性机会始终存在。
一方面,钢铁产业链中,除中游的普钢、特钢,还包括上游铁矿生产、上游配套(耐材、焦化产品、电极等)、下游延伸加工(钢管、板材、钢丝绳等)与金属制品、以及贸易流通。
产业链足够长,行业利润在产业链各环节的流动容易带来各种投资机会。
另一方面,自上而下地看,经济增速下行周期叠加结构调整带来景气子行业机会,同时也带来政策推动的企业转型机会。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钢铁产业链上游:铁矿石采选
铁矿石是指含有可经济利用的铁元素的矿石,是冶炼钢铁的重要原材料。但开采出的铁矿石原矿无法直接投入高炉炼铁,而是须经过一系列作业流程才能成为入炉熟料。
铁矿石是钢铁企业中消耗量最大、处理流程长和比较复杂的基础原料,品位较高的富矿加工为块矿、部分粉矿以及少量的铁精粉,而品位较低的贫矿则经贫矿选矿厂加工为铁精粉,其中贫矿比富矿的处理流程更长、处理成本更高。
铁矿石企业生产线的主要作业流程包括采矿、选矿和造块等基本环节。
铁矿石产业链:
从行业集中度看,铁矿石寡头垄断特征较为明显,巨头拥有强大的话语权。
国际四大矿山淡水河谷(ValeS.A.)、力拓(RioTintoPlc)、必和必拓(BHPBillitonPlc)、FMG(FortescueMetalsGroupLtd)产量约占全球铁矿石产量的一半,CR4达50%(仅2019年Vale受溃坝事件影响,份额有所下滑)。
Vale计划到2022年底实现年产铁矿石4亿吨,未来将投资扩大年产能至4.5亿吨。其他矿山则无明显产能扩大项目,Capex多用于替换项目,维持现有产能。
资料来源:Mysteel,太平洋证券
国内铁矿石储量较高,但品位相对较低;为使国内贫矿达到入炉条件,选矿流程较长,选矿成本较高,对外矿依赖性大。
国内铁矿石行业集中度较海外仍然较低,主要的大型矿区主要有7个:分布在华北、东北、华中、华东、西南和海南。
从目前中国铁矿石企业所有权性质来看,国营铁矿石企业居多。钢联数据统计的26家重点铁矿石企业中,共有21家属于国营企业,比例为80.77%。
国内主要大型矿区概览: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中国铁矿石资源分布及特点》
钢铁产业链上游:燃料设备焦煤市场
焦煤也称主焦煤,挥发分中等或较低、结焦性好,是炼焦生产中的主要煤种。
我国焦煤产量分省份看,山西产量最大(占比47%),其次是山东(占比10%)、安徽(占比9%)和内蒙古(占比6%)。
2020年全国焦煤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山西等省份部分煤矿新产能的释放。2020年为山西省新矿试运转和投产大年,相较于2019年,2020全年以及2021年初,发改委、能源局并未批复山西省新的煤矿项目,且之前批复的煤矿项目的预期投产时间普遍在2021年后。
山西省非资源整合煤矿列表(截至2020年末,红色为焦煤资源):
资料来源:山西能源局
国内存量以稳为主,增量有限。由于开发历史长,大部分资源已被生产和在建矿井利用,尚未利用的资源较少,炼焦煤未来增产潜力较小,面临后备资源储备不足的困境。
目前国内下游用户正加大内煤资源采购和海外市场寻源,考虑到国内主产区煤矿产能利用率常年处于100%以上,部分矿井已开采多年,资源趋于枯竭,预计内煤增量空间有限,需关注中国从加拿大和美国进口的情况。
焦炭市场
焦炭多用于炼钢,是目前钢铁等行业的主要生产原料,被喻为钢铁工业的“基本食粮”。
以常规焦炉焦化产能来看,中国焦炭的产能和产量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占焦化总产能的43%左右,华东以22%紧随其后,而西北以16%占据第三的位置,其他地区焦炭产能占比在19%左右。
分省来看,山西、河北、山东牢牢占据前三的位置。后期随着新增焦化产能的不断投产,山西焦化产能霸主地位依然很难撼动。
钢铁产业链中游:冶炼及加工
从钢铁行业需求分布看,普钢下游需求主要集中在建筑业,也是整个行业需求占比最高的部分,占比达到50%。特钢、钢管、型钢等品种在铁路设备、石油化工、工程机械、汽车等行业领域大量交叉使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粗钢产量前十省市分别是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辽宁省、山西省、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广东省、内蒙古。其中,河北省粗钢产量排名第一,累计产量为24976.95万吨。
目前我国粗钢产能全球居首,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除少数省份外,各地均有钢铁工业分布,其中河北省是我国粗钢产量第一大省,占我国粗钢总产量25.56%。
目前世界三大特钢产地为日本、欧洲以及中国。中国是特钢产量大国,但是特钢占比低,且特钢产品均以低端产品为主。
2020年特钢板块盈利继续强于普钢板块: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
特钢类模具钢产量高度集中,国内生产厂家主要有三类:老牌钢厂、科研院所、铸造厂等,钢企重批量生产、院所重研发、铸造厂重加工;寡头垄断,后来者较难进入。
天工国际、东北特钢、攀钢长钢、广大特材、宝钢股份和齐鲁特钢六家公司产量占到国内市场总额的80%以上,并且正在逐步集中。
高速钢市场比工模具钢市场还要小众,属于高端特钢中的高合金钢。国内目前的供给尚处于一个上升区间,行业内的集中度并不明显,行业集中度仅为35.8%。
目前行业内两大主要的供给商是天工国际和河北冶金。国外供给方面,高速钢的高端产品大多由国外公司把持垄断,国内公司在高速钢领域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为法国企业Erasteel。
钢铁产业链下游:行业集中度较高
相对于钢铁行业,主要下游用钢行业集中度较高,钢铁行业话语权相对缺失。
钢铁下游需求主要来自于建筑业,其直接拉动的需求占钢铁消费的55%左右,同时会拉动工程机械以及重卡、家电等间接用钢,直接和间接建筑业占钢铁的75%左右,因此钢铁消费的核心变化就是建筑业,而建筑业的主要就是基建与房地产。
钢铁行业下游需求的两个特点:一是易受到地产等建筑业需求波动的影响,二是下游需求分布较广,也意味着下游行业容易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情况。
这也决定了钢铁在经济增速下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常会出现细分子行业机会,包括经济下行期间逆周期、稳增长行业相关机会、经济结构调整时期高端装备行业相关机会,以及成本下降下延伸加工利润弹性恢复等机会,这些往往出现在钢管、特钢、金属制品类细分龙头公司中。
钢铁行业市场格局
从钢铁行业竞争格局来看,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加速是2020年行业竞争格局的一大亮点。
2020年以来,行业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加速,宝钢受让太钢控股权、重组重钢、托管中钢集团;方大集团重组四川达钢;敬业集团重组云南永昌、广东泰都钢厂;建龙对山西海威钢铁实行托管;河北冀南钢铁以裕华为主导对武安兴华、文丰、唐山港陆等通过资产运作实行“强强联合”重组;八一重组疆内钢厂等等,均取得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效果,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行业组织结构调整作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中国钢铁产业60%-70%的产量将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团,其中包括8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3-4家、4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6-8家和一些专业化的钢铁集团。
而行业地位往往由资产规模、产能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竞争态势以及企业历史等因素综合形成。
而碳达峰、碳中和或将对中国乃至全球钢铁行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或将比肩上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未来3-7年,钢铁产业将形成行业引领型特大型企业、行业引领型专业化企业、区域主导型企业和区域特色型企业共存的格局,市场竞争渐趋有序,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虽然2020年已进入置换项目投产高峰,但由于部分项目延后,加上还要考虑产量爬坡期,2021年放量仍然较多。此后这轮产能扩张将进入尾声,2022年预计产能增量较少。
短期看,通过“去产量”等方式实现钢铁行业“碳达峰”将重塑钢铁上下游产业链利润分配,对大宗商品价格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中长期看,通过产能转移以及长短流程切换等方式实现钢铁行业“碳中和”将极大改变全球钢铁行业的供需格局。
⑶ 钢铁产业链中所说的终端买家一般是指哪几类人
钢铁产业链一般指上游、中下游的企业,上游的中小钢厂、中下游的贸易商(一级专供应商、属二级供应商等)、以及使用钢材的各类工厂。比如融配达钢铁电商,服务的终端买家包括模具厂、钢构厂、机械厂等,这些都是直接使用钢材用作生产的用钢工厂。
⑷ 钢铁产业链深度解析
钢铁行业是具有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行业,同时也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工业来源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中国钢铁行业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可能不可避免。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国家强力淘汰了落后的钢铁产能,并严格禁止新增产能,导致目前的钢铁产能已成为稀缺资源,产能获取成本日益增加,行业进入门槛显著提高。拥有合规产能且规模较大的钢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定的优势。
钢铁的需求量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过渡期,钢材消费量将进入峰值平台期,每年的钢材消费量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钢铁行业的生产流程包括:过去多年,无论钢铁行业处于牛市还是熊市,行业内始终存在结构性机会。一方面,钢铁产业链中,除了中游的普钢和特钢,还包括上游的铁矿石生产、上游的配套产业(如耐火材料、焦化产品、电极等)、下游的延伸加工(如钢管、板材、钢丝绳等)和金属制品,以及贸易流通。产业链足够长,行业利润在产业链各环节的流动容易带来各种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从上而下的角度看,经济增速下行周期叠加结构调整带来景气子行业机会,同时也带来政策推动的企业转型机会。
钢铁产业链的上游涉及铁矿石采选。铁矿石是指含有可经济利用的铁元素的矿石,是冶炼钢铁的重要原材料。但开采出的铁矿石原矿无法直接投入高炉炼铁,而是需要经过一系列作业流程才能成为入炉熟料。铁矿石是钢铁企业中消耗量最大、处理流程最长和比较复杂的基础原料,品位较高的富矿加工为块矿、部分粉矿以及少量的铁精粉,而品位较低的贫矿则经贫矿选矿厂加工为铁精粉,其中贫矿比富矿的处理流程更长、处理成本更高。铁矿石企业生产线的主要作业流程包括采矿、选矿和造块等基本环节。
从行业集中度看,铁矿石寡头垄断特征较为明显,巨头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国际四大矿山淡水河谷(Vale S.A.)、力拓(Rio Tinto Plc)、必和必拓(BHP Billiton Plc)、FMG(Fortescue Metals Group Ltd)产量约占全球铁矿石产量的一半,CR4达50%(仅2019年Vale受溃坝事件影响,份额有所下滑)。Vale计划到2022年底实现年产铁矿石4亿吨,未来将投资扩大年产能至4.5亿吨。其他矿山则无明显产能扩大项目,Capex多用于替换项目,维持现有产能。
国内铁矿石储量较高,但品位相对较低;为使国内贫矿达到入炉条件,选矿流程较长,选矿成本较高,对外矿依赖性大。国内铁矿石行业集中度较海外仍然较低,主要的大型矿区主要有7个:分布在华北、东北、华中、华东、西南和海南。从目前中国铁矿石企业所有权性质来看,国营铁矿石企业居多。
钢铁产业链的中游涉及燃料设备焦煤市场。焦煤也称主焦煤,挥发分中等或较低、结焦性好,是炼焦生产中的主要煤种。我国焦煤产量分省份看,山西产量最大(占比47%),其次是山东(占比10%)、安徽(占比9%)和内蒙古(占比6%)。2020年全国焦煤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山西等省份部分煤矿新产能的释放。2020年为山西省新矿试运转和投产大年,相较于2019年,2020全年以及2021年初,发改委、能源局并未批复山西省新的煤矿项目,且之前批复的煤矿项目的预期投产时间普遍在2021年后。
焦炭市场焦炭多用于炼钢,是目前钢铁等行业的主要生产原料,被喻为钢铁工业的“基本食粮”。以常规焦炉焦化产能来看,中国焦炭的产能和产量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占焦化总产能的43%左右,华东以22%紧随其后,而西北以16%占据第三的位置,其他地区焦炭产能占比在19%左右。分省来看,山西、河北、山东牢牢占据前三的位置。后期随着新增焦化产能的不断投产,山西焦化产能霸主地位依然很难撼动。
钢铁产业链的下游行业集中度较高。相对于钢铁行业,主要下游用钢行业集中度较高,钢铁行业话语权相对缺失。钢铁下游需求主要来自于建筑业,其直接拉动的需求占钢铁消费的55%左右,同时会拉动工程机械以及重卡、家电等间接用钢,直接和间接建筑业占钢铁的75%左右,因此钢铁消费的核心变化就是建筑业,而建筑业的主要就是基建与房地产。
⑸ 钢铁行业研究报告
中国钢铁行业研究报告
中国钢铁业遵循“保障上游,做精中游,开拓下游”的策略,通过延伸产业链,确保原材料稳定,降低成本。上游的炼焦、化工等项目保障了生产基础,中游的节能改造项目如高炉余热发电和钢渣再利用,降低了能耗和污染。下游则聚焦于金属和非金属包装材料的生产,为产品包装提供服务。
中国钢铁企业按营业收入分为三大梯队,宝钢、马钢等大型企业位于第一梯队,中型企业如本钢板材、柳钢股份等在第二梯队,小型企业则在第三梯队。各企业环保指标有所改善,如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废水和废气排放量下降。
钢铁产量预计进入下降阶段,制造业升级将带动特钢需求增长。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电炉炼钢将成为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