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中国成立以后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总体上,中国钢铁工业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稳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1、“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随着“三线建设”的铺开,在西南、西北建设了攀钢、酒钢、成都无缝管厂等一批新的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
考虑到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确立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出了“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等口号。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就走上了一条以追求产值、产量增长速度为目标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
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和产值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78年,钢铁产量为317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据统计,1952~1978年期间,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产值每年递增11.8%,实现利税每年递增9.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钢为纲”的发展指导方针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钢铁工业部门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的问题。由于对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就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过分的投入会制约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利税贡献,同其他产业部门相比而言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所以较高比例的投入就会影响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积累。由于钢铁工业是一个资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业,这一阶段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占用了大量的能源。
据统计,1978年,钢铁工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7.36%,能源消耗占整个国民经济消耗能源总量的12.97%。另外,企业管理水平低、职工积极性不高也是当时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在1970~1975年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形成了3000万吨的生产能力,但是生产能力并不能够得到充分实现。1974~1976年,曾经连续三年计划生产2600万吨钢的目标都没有实现,人们称之为“三打二千六打不上”。
2、稳步快速发展的中国钢铁工业
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遇到了两次重要机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中国钢铁工业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了钢铁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在这一阶段,除了建设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外,又对一些老的大型钢铁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升级,例如鞍钢、武钢、首钢、包钢等企业。1981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科伯斯公司通过签订补偿贸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实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利用外方资金和技术对鞍钢焦化总厂沥青焦车间进行改造。
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了鞍钢、武钢、梅山(1998年后被并入宝钢集团)、本钢、莱钢5个企业利用外资的项目建议书。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中国钢铁企业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另外,一些非国有企业也进入到钢铁行业,例如,沙钢、海鑫等,并且发展迅速。同时,1992年之前,中国钢铁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责任制,希望通过企业改革释放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实现了钢产量5000万吨和亿吨两次突破。198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超过了5000万吨,达到5221万吨。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为钢铁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1994年以来,钢铁行业的舞钢、本钢、太钢、重钢、天津钢管厂、“大冶”、“八一”等12家企业,列入国家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邯钢、抚顺钢铁公司、天津钢铁、酒泉钢铁等57家企业,列入地方改革试点。
到1998年,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试点钢铁企业均按照《公司法》实施了改组,初步明确了国家资产投资主体,理顺了出资关系,建立了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199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首次超过1亿吨,达到10124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13.5%,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0年,中国钢产量为12850万吨。
3、加速发展时期
“十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更是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1.3亿吨,到2003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2亿吨,到2005年,粗钢产量达到3.6亿吨,成为全球第一个粗钢产量突破3亿吨的国家,再到2006年粗钢产量达到4.2亿吨,连续实现了钢产量2亿吨、3亿吨和4亿吨的三次跨越。
2001~2007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这四年年增长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钢产量同上年相比增长率更是创纪录的高达30.42%,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在整个工业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06年,中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3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2位,仅低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367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3位,仅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十二五”钢铁工业主要成就:
1、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粗钢产量由3.5亿吨增加到6.3亿吨,年均增长12.2%。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由92%提高到97%。2010年,钢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资产总计6.2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10.4%,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品种质量明显改善
“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钢材品种齐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100%。
关键钢材品种开发取得长足进步,高强建筑用钢板、抗震建筑用高强螺纹钢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线钢、大型水电站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等高性能钢铁材料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场馆、上海世博会场馆、灾后重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西气东输、三峡工程、京沪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3、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时期,重点统计钢铁企业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部分企业已配备铁水预处理、钢水二次精炼设施,精炼比达到70%。
轧钢系统基本实现全连轧,长期短缺的热连轧、冷连轧宽带钢轧机分别由26套和16套增加到72套和50套。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京唐、马钢、太钢、沙钢、兴澄特钢、东特大连基地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72万吨、炼钢产能7224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
201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改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2.8%、52.3%和42.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
『贰』 崛起的六大沿海钢铁基地!
沿海地区正崛起六大钢铁基地,为解决环保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其绿色低碳发展为引领,积极转型,聚焦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海洋经济发展。鞍山、本溪作为钢城,与营口的钢铁产业紧密相连,其中营口鲅鱼圈附近的钢铁基地,包括营口中板、鞍钢鲅鱼圈分公司,是沿海重要钢铁基地之一。鞍钢鲅鱼圈项目是我国首个沿海布局钢铁基地,总投资高达226亿元。五矿营口中板有限责任公司则为高端宽厚板材和线材的重要生产商。
山东胶东经济圈正构建沿海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支持日照岚山、临沂莒南的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早在2018年,山东省规划了两大基地、四大集群,旨在打造日-临沿海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以及莱-泰内陆精品钢生产基地。随着产业转移与行业整合,胶济铁路沿线的众多城市进行产能转移,日照、临沂成为新的承接地。
唐山市通过《唐山市钢铁产业“十三五”规划》,调整产能布局,提升沿海区产能,减少内地县市产量,最终目标是实现沿海钢铁产量达到4000-5000万吨。涉及48个钢铁行业项目,总投资1972.61亿元,置换炼钢产能超3142万吨。
江苏沿海地区,如连云港、南通、盐城,各有钢铁公司。连云港兴鑫钢铁有限公司、江苏省镔鑫钢铁集团、连云港亚新钢铁有限公司为连云港的主要钢铁公司。南通作为江苏2000万吨沿海钢铁基地之一,中天钢铁已启动建设。盐城的盐城市联鑫钢铁有限公司、江苏德龙镍业有限公司,以及响水县的新兴工业城市和开放沿海城市,规划建设新的产业园,重点发展冶金产业。
广西防城港市落户4家炼钢企业,包括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防城港市福城钢铁制品有限公司、防城港津西型钢科技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分布在防城港经开区和防城区茅岭工业园,已投产的企业包括盛隆、广钢和福城,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津西型钢。防城港市已落户的钢铁产能约2000万吨,规划到2025年全市钢铁产能达到3000万吨。
广东湛江,依托宝钢湛江钢铁项目,形成千万吨钢材生产能力和百万吨级超高强钢生产能力,打造绿色钢铁和高性能树脂产业集群。宝钢湛江钢铁基地是中国南方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产品最高端的现代钢铁制造业基地,多项经济效益和环保指标创全国之最。
沿海钢铁基地建设,不仅优化了钢铁产业布局,纠正了区域布局失衡问题,更推动了中国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些基地的崛起,不仅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中国的钢铁产业出口提供了有力支撑。
『叁』 我国三个钢铁基地
我国三个钢铁基地是:鞍山钢铁工业基地 、武汉钢铁工业基地 、包头钢铁工业基地。
简介:
1、鞍山钢铁工业基地
鞍山是中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素有"钢都"之称。鞍山钢铁公司占地21平方公里,职工20万人。拥有大型矿山5座,高炉10座,炼钢厂3座,轧钢厂13座,不仅形成了年产铁矿石3000万吨、生铁700万吨、钢700万吨、钢材44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已经能冶炼819个钢种,轧制637个钢材品种,总规格达2万多个,是我国钢铁工业举足轻重的联合企业。
2、武汉钢铁工业基地
武汉钢铁工业基地是我国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之一。历史发展早,前身是汉阳钢铁厂。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我国的重点建设项目。位于湖北武汉市青山区长江沿岸。铁矿原料来自大冶、黄石等鄂东矿区。焦煤由河南省平顶山和鹤壁煤矿供应。锰取于湖南湘潭。水陆运输条件好,接近消费区。其设备能力,铁矿年开采770万吨,年产铁400万吨、钢400万吨和钢材418万吨。已形成采矿、炼铁、炼钢、轧钢的完整工业体系。职工达12万人。目前拥有全国最先进的1.米轧机。是全国轧钢能力最大的钢铁基地。轧钢产量居全国第一。主要产品有中型材、薄板、中厚板、大型材和带钢等。其中年产板材200万吨,占全国板材的20%以上,是我国最大的钢板生产基地。现在主要是铁矿资源不足,内部生产结构不够平衡,轧钢大于炼钢,炼钢大于炼铁,炼铁大于采矿。近年发现的巴东、长阳、建始一带鄂西矿区,可作为后备铁矿基地。
3、包头钢铁工业基地
包头钢铁工业基地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全国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新区昆都伦河两岸。它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投产。以附近白云鄂博铁矿为原料基地;还有石拐沟煤矿;同时邻近宁夏石咀山、石炭井焦煤产地和山西大同等煤炭基地。水源充足;铁路运输方便,有京包、包兰铁路连接华北和西北各地。年设计能力,开采铁矿800万吨,产生铁313万吨,钢316.5万吨,钢材270万吨,是一个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和焦化组成的现代化大型钢铁工业基地。生产大型钢材和重轨等产品。另白云鄂博铁矿还是一含稀土(13%)、钒(0.2%)、莹石(16.5%)和铌等多种元素的铁矿。其稀土储量居世界各国之首,有“稀土之乡”之称。目前稀土工业已经崛起,它也是我国稀土工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