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钢铁产量是多少
2020年1-12月全国粗钢产量为78159.3万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12月全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8.88亿吨、10.53亿吨和13.2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4.3%、5.2%和7.7%。
2020年1-12月全国累计进口钢材2023.3万吨,同比增长64.4%,均价831.6美元/吨。而同期全国累计出口钢材5367.1万吨,同比下降16.5%,均价847.2美元/吨。
全球钢铁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世界钢铁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钢铁产量达到18.78亿吨,比2019年增长0.48%。其中,中国钢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为10.65亿吨,同比增长11.52%,占比达到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
其次是印度,产量为1.0亿吨,同比下降9.96%,占全球钢铁总产量的5.34%;日本居第三位,产量为0.83亿吨,同比下降16.16%,占全球钢铁产量的4.43%。
⑵ 用数据说明中国工业哪些领先世界
中国在工业方面的领先地位体现在多个领域:
1. 钢铁产业:根据2020年的数据,中国占据了全球钢铁产能的一半以上。在2019年,中国的钢铁产量高达8.9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3.3%,超过其他所有国家之和。
2. 转基因农业:中国在农业转基因技术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中国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7.33亿亩,位居世界首位。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和收入受到较多限制。
3. 太阳能光伏:中国在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生产能力方面同样领先全球。2019年,中国生产了全球大约70%的光伏组件,展现了其在该领域的强大影响力。
4. 电动汽车市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之一。电动汽车的数量已经在中国迅速增长,总数超过了美国和欧洲的总和。
除了上述领域,中国在3D打印、高速铁路、通信技术、电池技术和卫星导航系统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总体而言,中国在工业技术、产能和市场规模方面已经实现了飞速发展,正在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中心。
⑶ 新中国成立以后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1.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基础薄弱,全国没有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在苏联援助下,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得以建设,形成了钢铁工业的“三大”、“五中”、“十八小”格局。随着“三线建设”的推进,西南、西北地区建设了攀钢、酒钢、成都无缝管厂等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
2. 1978年,我国钢铁产量为317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5%,居世界第4位。1952年至1978年,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产值每年递增11.8%,实现利税每年递增9.67%。然而,在这一阶段,钢铁工业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企业管理水平低、职工积极性不高,以及钢铁工业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3.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激发了企业活力。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建设了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并对一些老的大型钢铁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升级。
4. 2001年至今,中国钢铁工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1.3亿吨增长到2003年的2亿吨,再到2005年的3.6亿吨,2006年达到4.2亿吨。2001年至2007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1.04%,其中2005年钢产量同上年相比增长率高达30.42%。中国钢铁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5. “十二五”期间,我国粗钢产量由3.5亿吨增加到6.3亿吨,年均增长12.2%。钢铁工业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品种质量明显改善,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100%。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大部分企业已配备铁水预处理、钢水二次精炼设施,精炼比达到70%。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2.8%、52.3%和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