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琉璃三彩是骗人的吗
是的加盟骗局
㈡ 洛阳三彩的洛阳三彩之历史
提起洛阳三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三彩”,马、骆驼、女俑等,实际上,“唐三彩”只是三彩发展的一个时期和重要阶段,所谓三彩,主要是指多彩而言,三彩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创举,遗存的各代三彩艺术乃民族之瑰宝,三彩艺术把中国陶瓷文化的全部潜能和优势都充分展现出来,是中国陶瓷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与技术、艺术感受与文化底蕴的光辉结晶,并在特定的文化大环境和时代氛围中一次次地升华。每个时代的三彩都有每个时代鲜明的艺术特征。 “洛阳三彩”雏形源起于汉代低温铅釉陶,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又称“北方釉陶”。多以普通粘土为胎,呈砖红色。汉三彩的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氧化气氛中烧成。铁使釉色呈黄褐或棕红(汉黄釉)为早见,铜使釉色呈绿色(汉绿釉)较晚。多为单色釉,个别施复色釉。绿、黄、褐等釉色以线条或斑点形式出现于一件陶器上者,最为罕见。烧成温度700-800°C。因成温低、器体松脆,吸水率高而多做冥器。器形主要有鼎、钟、壶等仿铜器,俑与鸡、狗、猪等动物形象,亦有大量仓、井、灶、水、磨、作坊、楼阁等模型。“汉三彩”制做法有轮制、模制、手捏等。虽制做工艺较为粗糙,只求轮廊,不注重细部刻画,然形象生动,线条流畅,高度概括精炼。
汉代铅釉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以我国陶瓷史上有其较重要的意义。打破了原先釉陶色彩单一的局面,是汉代陶艺大师对釉色装饰艺术的大胆创新,是艺术品位和风格的升华。“汉三彩”为以后“唐三彩”的成功烧制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三彩蓬勃发展“汉三彩”至“唐三彩”的过渡期,较之于“汉三彩”釉色增加黄、绿、褐三色并用已为常见。胎也变为瓷土,先素烧胎质1100度左右,然后施釉二次烧制而成。胎质、施釉、工序、火候等方面几同“唐三彩”,唯釉色、施釉厚度、釉彩流动性和彩绘方面尚未达到“唐三彩”的高度。南北朝三彩可视为“唐三彩”的萌芽,起着汉、唐之间承前启后作用。
南北朝时期的三彩出现了多色釉,如在黄白底上加上绿彩或黄、绿、褐三色同时并用,这种多彩陶器为绚丽多彩、平滑光洁、清澈透明、晶莹华贵的唐代三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宋代审美观念变化,“三彩”制品不及“唐三彩”般雍容华丽,釉色淡雅,沉静含蓄,意境深远,工艺手法上比唐三彩更注重器表的装饰工艺,长于刻画、印花、模印贴花、镂空、捏塑、浮雕等技法做装饰,尤以刻画填彩的工艺手法,形成比唐三彩更高的艺术效果。陶质胎体主要用刻划方法进行装饰,它是在第一次烧成涩胎后,按纹饰需要填入彩色釉,再经第二次烧成。
宋三彩釉色丰富,在唐三彩的基础上,除黄,绿、白、褐四种主色外,尚有艳红、乌黑、酱色,并新创一种翡翠釉,色泽青翠明艳。与唐三彩相比较,宋三彩画面生动,填色规整,不见蓝釉。使用功能由地下转为地上,宋代器形主要有枕、灯香熏和盘、碗、盂、洗、盆和瓶等日用器物,亦有小型狗、马、猪等玩具,以枕为大宗,也见有舍利匣、塔等供器,画面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宋三彩保持了唐代民窑的特点,主要产地在河洛地区。 与宋三彩大体同期的是辽三彩,辽为契丹民族在我国北方所建立的政权,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在我国陶器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辽代三彩承袭了唐代传统,是接受唐三彩传统的一种低温瓷式釉陶,胎质粗而较硬,呈灰黄白色或淡红色。虽质量不如唐三彩,但也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辽三彩在承袭了唐三彩传统手法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特点的发展。
辽三彩多用黄、绿、褐三色釉,器型中的方碟、海棠花式长盘、鸡冠壶、筒式瓶等,富有契丹民族的风格。其中赤峰缸瓦窑烧造量相对大一些,所烧三彩釉陶器胎质细软,呈淡红色,釉色娇艳光洁,可与唐三彩媲美。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两种,大凡盘、碟采用阳文印花,琢器采用划花。与唐三彩的区别除胎土不同外,主要是辽三彩中无蓝色,施釉不交融,釉面少流淌。
人们把这种陶瓷器称之为“辽瓷”。它继承了“唐三彩”的传统,故又称之为“辽三彩”。 由于正统观念,过去把在金统治下北方地区烧制的彩色釉陶器也称宋三彩(近年来根据新的考古资料研究,也有金三彩之说)。
元三彩、明三彩(琉璃三彩、法华三彩)
明三彩的典型为琉璃三彩,琉璃三彩是指陶胎琉璃釉制品,北魏已开始用于宫廷建筑,复兴并流行于唐宋(河南开封的宋代铁塔就是当时琉璃建筑的佳作),元代有了长足的发展,明清进入全盛时期。明清时期的建筑琉璃,是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建筑琉璃的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明初宫廷建筑所用的琉璃开始时在南京聚宝山设窑烧造,后又在北京专设琉璃厂进行烧造。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它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各种琉璃构件把它装饰得庄严华丽,金碧辉煌。琉璃雕塑作为明清建筑装饰被广为采用,其代表是山西大同的琉璃九龙壁和北海公园的九龙壁。
建筑陶胎琉璃的釉和三彩的釉基本一致,用铅做助溶剂,以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为着色剂,不同的是琉璃要加入石英料,以增加釉层的厚度。
珐华三彩,它是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明代中期以后在晋南带盛行。珐华器的胎与琉璃器的完全一样,釉的配方也大全相同,但是助熔剂有差异:琉璃以铅而珐华以硝酸钾作助熔剂。景德镇在嘉靖前后也仿制珐华器,它和山西的不同点是景德镇用瓷胎,而山西用的是陶胎,因而烧成温度不一样。
珐华釉陶和普通釉陶不同之点,就是采用立粉工艺。将精细的泥装入带有细管的布袋,按调计挤压泥袋,在陶胎上勾勒人物、花卉的轮廓,再根据花纹色彩施釉。 “素三彩”的制作在明代已经出现,到清代康熙时发展迅猛,它是景德镇瓷匠根据釉上彩技术推出的新品种,素三彩的胎骨均由瓷土制成,经过1200度的高温烧成,是瓷胎。花纹装饰以具象为特征,在我国古代,结婚、祝寿等喜事称为荤事,用红色;丧葬等称为素事,一般用白、蓝、绿、黄等色,也叫素色,这是“素三彩”得名的由来,也说明当时釉色工艺的局限性,很难烧出艳丽的红色,所以常论“三彩加红、价值连城”。
交趾陶
交趾陶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因发源于广东五岭以南 ,而岭南一带古名为“交趾”而得名。 交趾陶的技艺在十八世纪传入台湾嘉义,在台湾也叫“嘉义烧”,是清三彩的代表,是在“唐三彩”、“宋三彩”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也是一种低温多彩釉。交趾陶的制作全凭巧夺天工的陶匠用双手及竹篾将陶土片片贴合、修饰,再以多彩釉细工着色使其绚丽,经过多次烧制而成,集雕塑、色彩、烧陶之美于一身,也反应出清朝的工艺极尽繁琐和精致。
㈢ 洛阳三彩的洛阳三彩大事记
汉代
“三彩”脱胎于低温陶釉,在西汉中期开始烧造,东汉盛行,先有“汉黄釉”。后有“汉绿釉”,再有一器三色釉,“三彩”工艺大形初现。
南北朝
“三彩”已经黄、绿、褚三色并用,胎土已用瓷土,三彩工艺基本成形。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的生产建筑琉璃的场所。
唐代
初唐、盛唐兴厚葬之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富商大户竞以三彩器物为殉品,庶人效之。造型雍容华贵、色彩饱满明快、雄健丰腴,此为三彩之第一个高峰,“安史”之乱后衰落。
宋代
“宋三彩”釉色淡雅、沉静含蓄,意境深远,重器表装饰工艺,使用功能由地下转为地上。“三彩琉璃”流行,1049年,河南开封建造开宝寺琉璃塔(惯称“铁塔”)。
明代
“三彩琉璃”进入全盛期,建筑用“三彩琉璃”大量用于殿堂庙宇,宫廷所用建筑琉璃开始在南京聚宝山,后在北京琉璃厂进行烧造,为“明三彩”之代表。
清代
康熙年间,景德镇瓷匠根据釉上彩技术推出不加红色,以黄、白、蓝为主的陶釉新品种“素三彩”;
道光年间,岭南广东一带烧造出集雕塑、色彩、烧陶之美于一身,工艺极尽繁琐和精致三彩器——“交趾陶”,18世纪传入台湾嘉义,称“嘉义烧”,是典型的“清三彩”。
1880年
洛阳北邙山古墓塌陷,始见三彩器。
1899年
勘探洛阳至开封铁路,古墓中见三彩器,以晦气为由毁之。
1905年
修建洛阳至开封路,发现唐三彩器,文物货贩运至北京琉璃厂古玩市场,王国维、罗振玉惠顾北京琉璃厂,关注唐三彩器。中外收藏者竞相收购。
1920年-1940年
洛阳孟津县南石山高成汉等7位高姓艺人修复损坏的出土唐三彩,始见个人仿制唐三彩。
1942年
古玩学家赵汝珍著《古玩指南》中,唐三彩入名录。
1954年
洛阳市文管会将仿制唐三彩的高松茂等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美术服务社(后改名为洛阳市民间美术供应社),仿唐三彩为主要产品。
1958年
洛阳市民间美术供应社改名洛阳市古今陶瓷厂,生产仿古唐三彩。
1962年
成立洛阳市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
1966年
文革期间,洛阳古今陶瓷厂停止生产仿唐三彩。
1971年
经周恩来总理指示,唐三彩恢复生产。随后,洛阳市古今陶瓷厂更名为洛阳市美术陶瓷厂。
1983年
洛阳市美术陶瓷厂“九都牌”唐三彩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
1986年
洛阳师专(现洛阳师范学院)在叶鹏校长倡导下,成立壁画工艺研究室,专事三彩工艺的研究。
1987年
郭爱和设计的三彩壁画《求知育人》在河南省美展中获奖,并镶嵌在洛阳师院大门两侧。三彩大红釉色首次出现在壁画中。
1990年
洛阳市美术陶瓷公司“九都牌”三彩、洛阳市工艺美术公司“洛神牌”三彩陶板装饰画双荣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1992年
洛阳市美术陶瓷公司和洛阳市工艺美术公司合并成立洛阳市工艺美术陶瓷工业总公司。
1996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高水旺“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1998年
郭爱和研制烧成世界最长的三彩壁画《法界源流图》(2*107M),镶嵌于珠海四大佛山。
2003年
洛阳市工艺美术陶瓷工业总公司“九都牌”唐三彩成为WTO原产地标记保护产品。
2004年
洛阳市工艺美术陶瓷工业总公司改制为洛阳美陶三彩工业有限公司
2005年
郭爱和“三彩艺“作品《梯田》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中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06年
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洛阳美陶三彩工业有限公司“九都”唐三彩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唐三彩首次编入全国小学美术教材,郭爱和“三彩艺“作品《龙门石窟》入编。
2007年
中央电视台乡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系列栏目《传人》播出人物专访《大师郭爱和》
郭爱和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
郭爱和、郭晓和创作的“三彩艺”作品《中国人》在“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中获“百花杯”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08年
郭爱和、郭晓和“三彩艺”作品《鸟巢》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金奖。
2009年
高水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代表性传承人。
郭爱和“三彩艺”作品《梦幻鸟巢》入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展》。
郭爱和“三彩艺”作品《河洛遗珠》获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金凤凰”创新设计大赛金奖。
郭爱和“三彩艺”作品《乡土中国》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佳创意>奖。
高水旺作品“三彩啃蹄马”获得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联合颁发的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2010年
郭爱和“三彩艺”壁画《国之中,城之源》成为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河南
馆的主题壁画,开多种工艺表现手法融入三彩壁画之先河。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