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冲压的前景
就目前来说,冲压行业的产品一般涉及电子,汽车,航空,仪表仪器等几大领域,这是个无法替代的行业,就本人在这个行业10来年的从业经验,国内的冲压水平与国外日本,美国甚至台湾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高精密的冲压产品如IC引线支架,空调散热翅片等我们还处在探索与起步的阶段。
2. 冲压模具的未来发展是怎样的
我国冲压模具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技术和能力等方面都已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国民经济需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一些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的高档模具每年仍大量进口,特别是中高档轿车的覆盖件模具,目前仍主要依靠进口。一些低档次的简单冲模,已趋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现将2004年我国冲压模具市场情况简介如下:据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材料,2004年我国冲压模具总产出约为220亿元,其中出口0.75亿美元,约合6.2亿元。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共进口冲压模具5.61亿美元,约合46.6亿元。从上述数字可以得出2004年我国冲压模具市场总规模约为266.6亿元。其中国内市场总需求为260.4亿元,总供应约为213.8亿元,市场满足率为82%。在上述供求总体情况中,有几个具体情况必须说明:一是进口模具大部分是技术含量高的大型精密模具,而出口模具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档模具,因此技术含量高的中高档模具市场满足率低于冲压模具总体满足率,这些模具的发展已滞后于冲压件生产,而技术含量低的中低档模具市场满足率要高于冲压模具市场总体满足率;二是由于我国的模具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低格低许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因此其在国际市场的前景看好,2005年冲压模具出口达到1.4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94.7%就可说明这一点;三是近年来港资、台资、外资企业在我国发展迅速,这些企业中大量的自产自用的冲压模具无确切的统计资料,因此未能计入上述数字之中。
3. 五金冲压模具技术员的就业情况
这说明你在选这个行业时,只是听外行人说这个行业有多么好吧,进来以后可能要你失望啊,我给你的个人建议是,好好的去做个模具市场调查,主要是调查这几点,1。学模具的人在中国有多少。
2。模具这个行的利润空间有多少(老板捞的钱多,给下面的人开的工资就高)。3学模具从学徒(设计学徒),普师(初级设计师) `师傅 `大师傅(中级设计师) `高级工程师,这些大概要多长时间,和别的行业相对比,4。模具这个行业每个阶段可以拿多少工资,一天又要工作多长时间。5。现在市场对模具技术员的需求有多大,
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就是做模具出身的,
你上面说的,我看你是在做梦吧,你5年做到师傅你就不错了,开公司看你家里有多少钱吧,第三年你有大概2500左右,第五年3000左右
在深圳有时还有那些普通员工高啊
4. 冲压模具的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及技术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模具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模具工业一直以15%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模具工业企业的所有制成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国有专业模具厂外,集体、合资、独资和私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浙江宁波和黄岩地区的“模具之乡”;广东一些大集团公司和迅速崛起的乡镇企业,科龙、美的、康佳等集团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模具制造中心;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的模具企业现已有几千家。 随着与国际接轨的脚步不断加快,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产品质量、成本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的重要性。而模具制造是整个链条中最基础的要素之一。许多模具企业加大了用于技术进步的投资力度,将技术进步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些国内模具企业已普及了二维CAD,并陆续开始使用Pro/E、PDX、UG NX、NX Progressive Die Design、I-DEAS、Euclid-IS、Logopress3、3DQuickPress、MoldWorks和Topsolid Progress等国际通用软件,个别厂家还引进了Moldflow、C-Flow、DYNAFORM、Optris和MAGMASOFT等CAE软件,并成功应用于冲压模的设计中。
以汽车覆盖件模具为代表的大型冲压模具的制造技术已取得很大进步,东风汽车公司模具厂、一汽模具中心等模具厂家已能生产部分轿车覆盖件模具。此外,许多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开展模具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模具CAD/CAE/CAM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在提高模具质量和缩短模具设计制造周期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例如,吉林大学汽车覆盖件成型技术所独立研制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型分析KMAS软件,华中理工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的注塑模、汽车覆盖件模具和级进模CAD/CAE/CAM软件,上海交通大学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发的冷冲模和精冲研究中心开发的冷冲模和精冲模CAD软件等在国内模具行业拥有不少的用户。
虽然中国模具工业在过去十多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许多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例如,精密加工设备在模具加工设备中的比重比较低;CAD/CAE/CAM技术的普及率不高;许多先进的模具技术应用不够广泛等等,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型、精密、复杂和长寿命模具依赖进口。 模具技术的发展应该为适应模具产品“交货期短”、“精度高”、“质量好”、“价格低”的要求服务。
(1)全面推广CAD/CAM/CAE技术
模具CAD/CAM/CAE技术是模具设计制造的发展方向。随着微机软件的发展和进步,普及CAD/CAM/CAE技术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各企业将加大CAD/CAM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的力度;进一步扩大CAE技术的应用范围。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正使CAD/CAM/CAE技术跨地区、跨企业、跨院所地在整个行业中推广成为可能,实现技术资源的重新整合,使虚拟制造成为可能。
(2)高速铣削加工
国外发展的高速铣削加工,大幅度提高了加工效率,并可获得极高的表面光洁度。另外,还可加工高硬度模块,还具有温升低、热变形小等优点。高速铣削加工技术的发展,对汽车、家电行业中大型型腔模具制造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已向更高的敏捷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3)模具扫描及数字化系统
高速扫描机和模具扫描系统提供了从模型或实物扫描到加工出期望的模型所需的诸多功能,大大缩短了模具的在研制制造周期。有些快速扫描系统,可快速安装在已有的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上,实现快速数据采集、自动生成各种不同数控系统的加工程序、不同格式的CAD数据,用于模具制造业的“逆向工程”。模具扫描系统已在汽车、摩托车、家电等行业得到成功应用,相信在“十五”期间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4)电火花铣削加工
电火花铣削加工技术也称为电火花创成加工技术,这是一种替代传统的用成型电极加工型腔的新技术,它是有高速旋转的简单的管状电极作三维或二维轮廓加工(像数控铣一样),因此不再需要制造复杂的成型电极,这显然是电火花成形加工领域的重大发展。国外已有使用这种技术的机床在模具加工中应用。预计这一技术将得到发展。
(5)提高模具标准化程度
我国模具标准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估计目前我国模具标准件使用覆盖率已达到30%左右。国外发达国家一般为80%左右。
(6)优质材料及先进表面处理技术
选用优质钢材和应用相应的表面处理技术来提高模具的寿命就显得十分必要。模具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是否能充分发挥模具钢材料性能的关键环节。模具热处理的发展方向是采用真空热处理。模具表面处理除完善应发展工艺先进的气相沉积(TiN、TiC等)、等离子喷涂等技术。
(7)模具研磨抛光将自动化、智能化
模具表面的质量对模具使用寿命、制件外观质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自动化、智能化的研磨与抛光方法替代现有手工操作,以提高模具表面质量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8)模具自动加工系统的发展
这是我国长远发展的目标。模具自动加工系统应有多台机床合理组合;配有随行定位夹具或定位盘;有完整的机具、刀具数控库;有完整的数控柔性同步系统;有质量监测控制系统。 我国涌现出一大批模具行业的龙头企业。如,汽车覆盖件模具有“四大家”,大型塑料模具有海尔、华威、群达行,精密冲压模具有国盛、华富,汽车轮胎模具有豪迈、巨轮,铸造模具有一汽铸造、宁波合力、广州型腔、北仑辉旺,精密塑料模具有唯科、宁波横河等等。据武兵书介绍,模具行业已有95家企业被授予“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称号,本届上海国际模展期间,中国模具协会还将给第四批10多家企业授牌。届时,“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将达到110家左右。
长期以来,中国模具工业的发展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不平衡性,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南方的发展快于北方,模具生产最集中的地区在珠江三角和长江三角地区,其模具产值约占全国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据模具网CEO、深圳市模具技术学会副秘书长罗百辉介绍,这种格局正在发生深层变化,我国模具业正在从较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向内和北方扩展,在产业布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模具生产较集中的地区,有京津冀、长沙、成渝、武汉、皖中等地区,模具集聚发展成为新特点,模具园区(城、集聚地等)不断涌现。在东部地区,已形成昆山、无锡精密模具产业集群生产基地;泊头、芜湖汽车模具产业集群生产基地;宁波、黄岩、深圳、东莞大型、精密模具产业集群生产基地。罗百辉表示,模具行业在中国被广泛看好,我国模具行业加快了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步伐,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主要表现为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标准件发展速度高于行业的总体发展速度;塑料模和压铸模比例增大;面向市场的专业模具厂家数量及能力增加较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三资”及民营企业的发展很快。 冲压模具是冲压加工的主要工艺装备,冲压制件就是靠上、下模具的相对运动来完成的。加工时由于上、下模具之间不断地分合,如果操作工人的手指不断进入或停留在模具闭合区,便会对其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主要零件及安全要求
1.工作零件
凸凹模是直接使坯料成形的工作零件,因此,它是模具上的关键零件。凸凹模不但精密而且复杂,它应满足如下要求:
(1)应有足够的强度,不能在冲压过程中断裂或破坏;
(2)对其材料及热处理应有适当要求,防止硬度太高而脆裂。
2.定位零件
定位零件是确定坯件安装位置的零件,有定位销(板)、挡料销(板)、导正销、导料板、定距侧刀、侧压器等。设计定位零件时应考虑操作方便,不应有过定位,位置要便于观察,最好采用前推定位、外廓定位和导正销定位等。
3.压料、卸料及出料零件
压料零件有压边圈、压料板等。压边圈可对拉延坯料加压边力,从而防止坯料在切向压力的作用下拱起而形成皱褶。压料板的作用是防止坯料移动和弹跳。顶出器、卸料板的作用是便于出件和清理废料。它们由弹簧、橡胶和设备上的气垫推杆支撑,可上下运动,顶出件设计时应具有足够的顶出力,运动要有限位。卸料板应尽量缩小闭合区域或在操作位置上铣出空手槽。暴露的卸料板的四周应设有防护板,防止手指伸人或异物进入,外露表面棱角应倒钝。
4.导向零件
导柱和导套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导向零件。其作用是保证凸凹模在冲压工作时有精确的配合间隙。因此,导柱、导套的间隙应小于冲裁间隙。导柱设在下模座,要保证在冲程下死点时,导柱的上端面在上模板顶面以上最少5至10毫米。导柱应安排在远离模块和压料板的部位,使操作者的手臂不用越过导柱送取料。
5.支承及夹持零件
它包括上下模板、模柄、凸凹模固定板、垫板、限位器等;上下模板是冲模的基础零件;其他各种零件都分别安装固定在上面。模板的平面尺寸,尤其是前后方向应与制件相适应,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操作。
有些模具(落料、冲孔类模具)为了出件方便,需在模架下设垫板。这时垫板最好与模板之间用螺钉连接在一起,两垫板的厚度应绝对相等。垫板的间距以能出件为准,不要太大,以免模板断裂。
6.紧固零件
它包括螺钉、螺母,弹簧、柱销、垫圈等.一般都采用标准件。冲压模具的标准件用量较多,设计选用时应保证紧固和弹性顶出的需要,避免紧固件暴露在表面操作位置上,防止碰伤人手和妨碍操作。
模具设计的安全要点
在结构上应尽量保证进料、定料、出件、清理废料的方便。对于小型零件的加工要严禁操作者的手指、手腕或身体的其他部位伸入模区作业;对于大型零件的加工,若操作者必须手入模内作业时,要尽可能减少入模的范围,尽可能缩短身体某部位在模内停留的时间,并应明确模具危险区范围,配备必要的防护措施和装置。
模具上的各种零件应有足够的强度及刚度,防止使用过程中损坏和变形,紧固零件要有防松动措施,避免意外伤害操作者。
不允许在加工过程中发生废料或工件飞弹现象,影响操作者的注意力,甚至击伤操作者。另外要避免冲裁件毛刺割伤人手。不允许操作者在进行冲压操作时有过大的动作幅度,避免出现使身体失去稳定的姿势;不允许在作业时有过多和过准的动作。应尽量避免冲压加工时有强烈的噪声和振动。模具设计应在总图上标明模具重量,便于安装,保障安全。20千克以上的零件加工应有起重搬运措施,减轻劳动强度。装拆模具零件时应方便安全,避免有夹手、割手的可能;模具要便于解体存放。总之,模具中的哪怕是细微的问题都会影响安全,只有对每种作业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提出模具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5. 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没有年轻人愿意做冲压工,呢基本上都是没人去干这些呢
首先是工作环境的问题,比较脏又比较吵,其次是工资比较低吧,还有就是劳动伤害,一不小心手指就没了,而且这个工种没啥技术含量,谁都可以做,只是愿不愿意吃这份辛苦,有钱赚还有人干,没钱就没有年轻人愿意做了。所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行了。
6.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远离模具,机械加工行业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加入机械加工行业,原因不外乎下面几个:
收入低。新入行的年轻人,没有工作经验,工资可能只有2000~3000元/月。即使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熟练工,工资也就2000~3000元。如果不包工作午餐,不包住宿,是一点没有吸引力的。
环境差。大多数机加工厂的工作环境,都是相对比较差的。油烟粉尘是难免的。
难度高。一个好的机加工人员,要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尤其在数控设备越来越被采用的现代工厂,对操作工的理解、领悟能力、要求就更高了。
前景迷。一个机械行业从业人员,从入行第一天起,没有十年时间,很难达到熟练程度的。要精通,还要看各人的天赋。而近期制造行业极度低迷,何时能走出低谷,好像还看不到希望。
7. 做冲压行业有前途吗
冲压行业发展前景较好,随着各种机器行业的发展,冲压技术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在持续严峻的经济环境中,无切削成形是企业与对手拉开距离和竞赛中胜出的有力手段,而且环保是21世纪的主题,作为环保的加工方法将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无切削成形中高精度、高附加值形状的成形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完成这些要求就必须了解从材料到成品的全过程归纳技能。63吨冲床就其中一个重要的技能要素。
冲压工的弊端:
一、高危险性
冲压由于是通过压力将材料冲裁得到冲压件,这就决定了冲压工作具有先天的危险性。冲压设备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离合器来控制冲床的运转,在操作时如果冲压工的手没有离开冲床危险区域,而踩下了离合器,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工伤事故。
在实际的生产操作过程中,机器发生故障、开关失灵、模具出现损坏等都有造成事故的可能性。在冲压操作的过程中,冲压工作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不能走神、谈话、接打手机。据统计80%的冲压事故,都是由于冲压工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
二、噪声危害
冲床早工作过程中,电机、齿轮都会产生噪声,尤其在冲裁的过程中更是产品人体难以接受的巨大响声。现在冲压工普遍佩戴耳塞,但是作用非常有限。长时间处于这种工作状态中极易使人产生烦躁、焦虑、恶心等症状,而且还会使人听觉收到严重损伤。
三、低技术含量
众所周知,冲压是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冲压的技术点都在于冲压模具上,相对于冲压模具设计,单纯的冲压工几乎没有任何技术要求。
基本上冲压在机械行业中是处于最低端的,这对于不断求知和努力上进的工人来说,心理上是非常难以接受的。而且长时间从事冲压工作,对未来的求职和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四、年龄因素的影响
冲压工对人的注意力和集中度有着严格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专注度不断下降,这会大大升高在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因此一些工厂在招聘冲压工的时候都会有年龄的一些要求。
8. 汽车冲压模具钳工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兄弟,看你貌似受打击了。其实所谓的“出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在你感觉不公平时,请先想一下下面几个问题:
1、作为钳工,是否能胜任从装配-研配-调试-零件整改这几个过程,并且在每个过程中,您处于什么位置(主导?听命令?)
2、不知道你是做哪类零件的模具钳工:结构件?地板件?外覆盖件?如果你能够带队完成侧围零件的模具交模工作,那你的出路很光明。
9. 为什么没有人将冷冲压模具发展到自动化的呢
首先说明下模具是不需要自动化的,只要对应着自动化改变下某些设计就可以,总不至于需要在模具上面设计一个取送料的机械手吧?
-------------------------
不是没有自动化,只是你没看到而已,冲压自动化早已经存在,全自动高速冲压生产线应用范围也是很广的,但是它有自身的局限性,目前来讲仅适合一些件小形状简单(或者说是变形较小)而且量大的产品,如一些垫圈,电子插接头,电机定转子片等等,总之是电子类的居多,金属材料成形与冲压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理论上来讲一般是成形速度约慢成形效果越好,过快的压力加载速度会导致材料还来不及变形就已经拉断,所以这是制约的一个因素,其次高速冲压中的检验也是一个难题,由于材料的各项异性存在,零件一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各种外界因素如振动,噪声等的影响,零件一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最终会对模具本身造成影响,这个恶性循环会最终导致零件不合格和模具报废。
------------
以上是高速冲压自动,这才是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只要上上卷料,就什么都不用管了,直接出产品,下面说下一般冲速下的冲压自动化,这类冲压在汽车行业应用最多,在这种冲压中自动化主要体现在用机械手代替人工进行取送料,其实说实话这种自动化得速度并不比人工快多少,最快也就7~10件每分钟,人工在熟练的情况下达到这种速度也很简单,有时候甚至比这个还要快,他唯一的优势在于人工的操作在一段时间后会疲劳,无法保证操作的准确性,难以避免的出现不合格品,且容易磕碰划伤零件。这种冲压在最后还是需要人工进行检验的,同样的原因就是材料的各项异性,还有冲压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金属表面碎屑剥落导致硌伤,采用目前的机器人暂时还代替不了这方面的视觉感知检验。所以总的来讲如果量不是特别大且需求不是很稳定的产品冲压采用自动化是非常不合算的做法,成本并不是简单的看冲速来算的,一台普通的机械手需要的费用大概在100多万,而且需要对生产线的冲压机床的控制系统(一般冲床是独立控制的,除非在冲床一开始定制时,就特别设计成自动线)进行全面改造,采用整线统一的PLC程序控制,以协调自动化生产节拍,否则当你机械手送料时,冲床不合拍那是不行的,还需要加装各类传感器件,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机械手用吸盘取得一张扳料时,它本身是不知道是否已经取得了,或者是否一下取了多张,这就需要扳料单张检测传感器。同理模具上也需要加装各类传感器,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那就需要有专人就行维护,由于都是精密部件,维护难度是很大的,而且这些都完了还不行,还需要对机械手进行培训,参数的输入不是简单的数值,内容太多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
总之,你的想法总的来讲方向是对的,生产自动化解放手工确实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是目前来讲并不全部适用,没有考虑全面,或者是自动化不是很了解,生产成本本身不是简单的产出速度问题,手工生产有手工生产的好处,不用一味的追求自动化,以目前的生产情况来看,一般中小型企业不具备这种能力,毕竟一下子投资5-600百万不是一般的企业能拿出来的,更何况,投资后对于产品生产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而且生产方式发生更本性转变后会代来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所以怎么算怎么不合算,连我都知道这些,更何况那些精明的老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