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金拉伸模具R角怎么修好
在级进模的冲压生产中,针对冲压不良现象必须做到具体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对策,从根本上解决所发生之问题,如此才能降低生产成本,达到生产顺畅。以下就生产中常见的冲压不良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分析如下,供模具维修人员参考。
1.冲件毛边.
(1)原因:
a、刀口磨损; b、间隙过大研修刀口后效果不明显;c、刀口崩角; d、间隙不合理上下偏移或松动; e、模具上下错位。
(2)对策:
a、研修刀口;b、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c、研修刀口;d、调整冲裁间隙确认模板穴孔磨损或成型件加工精度等问题;e、更换导向件或重新组模。
2.跳屑压伤
(1)原因:
a、间隙偏大; b、送料不当;c、冲压油滴太快,油粘;d、模具未退磁;e、凸模磨损,屑料压附于凸模上;f、凸模太短,插入凹模长度不足;g、材质较硬,冲切形状简单;h、应急措施。
(2)对策:
a、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b、送至适当位置时修剪料带并及时清理模具;c、控制冲压油滴油量,或更换油种降低粘度;d、研修后必须退磁(冲铁料更须注意);e、研修凸模刀口; f、调整凸模刃入凹模长度;g、更换材料,修改设计。凸模刃入端面装顶出或修出斜面或弧性(注意方向)。减少凸模刃部端面与屑料之贴合面积;h、减小凹模刃口的锋利度,减小凹模刃口的研修量,增加凹模直刃部表面的粗糙度(被覆),采用吸尘器吸废料。降低冲速,减缓跳屑。
3.屑料阻塞
(1)原因:
a、漏料孔偏小;b、漏料孔偏大,屑料翻滚;c、刀口磨损,毛边较大;d、冲压油滴太快,油粘;e、凹模直刃部表面粗糙,粉屑烧结附着于刃部;f、材质较软;g、应急措施.
(2)对策:
a、修改漏料孔;b、修改漏料孔;c、刃修刀口;d、控制滴油量,更换油种;e、表面处理,抛光,加工时注意降低表面粗糙度;更改材料,f、修改冲裁间隙;g、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形(注意方向),使用吸尘器,在垫板落料孔处加吹气。
4.下料偏位尺寸变异
(1)原因:
a、.凸凹模刀口磨损,产生毛边(外形偏大,内孔偏小);b、设计尺寸及间隙不当,加工精度差;c、下料位凸模及凹模镶块等偏位,间隙不均;d、导正销磨损,销径不足;e、导向件磨损;f、送料机送距、压料、放松调整不当;g、模具闭模高度调整不当;h、卸料镶块压料位磨损,无压料(强压)功能(材料牵引翻料引发冲孔小);i、卸料镶块强压太深,冲孔偏大;j、冲压材料机械性能变异(强度延伸率不稳定);k、冲切时,冲切力对材料牵引,引发尺寸变异。
(2)对策:
a、研修刀口; b、修改设计,控制加工精度;c、调整其位置精度,冲裁间隙;d、更换导正销;e、更换导柱、导套;f、重新调整送料机;g、重新调整闭模高度;h、研磨或更换卸料镶块,增加强压功能,调整压料;i、减小强压深度;j、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k、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形(注意方向),以改善冲切时受力状况。许可时下料部位于卸料镶块上加设导位功能。
5.卡料
(1)原因:
a、送料机送距、压料、放松调整不当;b、生产中送距产生变异;c、送料机故障;d、材料弧形,宽度超差,毛边较大;e、模具冲压异常,镰刀弯引发;f、导料孔径不足,上模拉料;g、折弯或撕切位上下脱料不顺;h、导料板之脱料功能设置不当,料带上带;i、材料薄,送进中翘曲;j、模具架设不当,与送料机垂直度偏差较大。
(2)对策:
a、重新调整;b、重新调整;c、调整及维修;d、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e、消除料带镰刀弯;f、研修冲导正孔凸、凹模;g、调整脱料弹簧力量等;h、修改导料板,防料带上带;i、送料机与模具间加设上下压料,加设上下挤料安全开关;j、重新架设模具。
6.料带镰刀弯
(1)原因:
a、冲压毛边(特别是载体上);b、材料毛边,模具无切边;c、冲床深度不当(太深或太浅);d、冲件压伤,模内有屑料;e、局部压料太深或压到部局部损伤;f、模具设计。
(2)对策:
a、研修下料刀口; b、更换材料,模具加设切边装置;c、重调冲床深度;d、清理模具,解决跳屑和压伤问题;e、检查并调整各位卸料及凹模镶块高度尺寸正确,损伤位研修;f、采用整弯机构调整。
7.凸模断裂崩刃
(1)原因:
a、跳屑、屑料阻塞、卡模等导致;b、送料不当,切半料;c、凸模强度不足;d、大小凸模相距太近,冲切时材料牵引,引发小凸模断;e、凸模及凹模局部过于尖角;f、冲裁间隙偏小;g、无冲压油或使用的冲压油挥发性较强;h、冲裁间隙不均、偏移,凸、凹模发生干涉;i、卸料镶块精度差或磨损,失去精密导向功能;j、模具导向不准、磨损;k、凸、凹模材质选用不当,硬度不当;i、导料件(销)磨损; m、垫片加设不当。
(2)对策:
a、.解决跳屑、屑料阻塞、卡模等问题; b、注意送料,及时修剪料带,及时清理模具;c、修改设计,增加凸模整体强度,减短凹模直刃部尺寸,注意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形,细小部后切;d、小凸模长度磨短相对大凸模一个料厚以上;e、修改设计;f、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细小部冲切间隙适当加大;g、调整冲压油滴油量或更换油种;h、检查各成形件精度,并施以调整或更换,控制加工精度;i、研修或更换;j、更换导柱、导套,注意日常保养;k、更换使用材质,使用合适硬度;i、更换导料件; m、修正,垫片数尽可少,且使用钢垫,凹模下垫片需垫在垫块下面。
8.折弯变形尺寸变异
(1)原因:
a、导正销磨损,销径不足;b、折弯导位部分精度差、磨损;c、折弯凸、凹模磨损(压损);d、模具让位不足;e、材料滑移,折弯凸、凹模无导位功能,折弯时未施以预压;f、模具结构及设计尺寸不良;g、冲件毛边,引发折弯不良;h、折弯部位凸模、凹模加设垫片较多,造成尺寸不稳定;i、材料厚度尺寸变异;j、材料机械形能变异。
(2)对策:
a、更换导正销;b、重新研磨或更换;c、重新研磨或更换;d、检查,修正;e、修改设计,增设导位及预压功能;f、修改设计尺寸,分解折弯,增加折弯整形等;g、研修下料位刀口; h、调整,采用整体钢垫;i、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j、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
9.冲件高低(一模多件时)
(1)原因:
a、冲件毛边;b、冲件有压伤,模内有屑料;c、凸、凹模(折弯位)压损或损伤;d、冲剪时翻料;e、相关压料部位磨损、压损;f、相关撕切位撕切尺寸不一致,刀口磨损; g、相关易断位预切深度不一致,凸凹模有磨损或崩刃; h、相关打凸部位凸凹模有崩刃或磨损较为严重; i、模具设计缺陷。
(2)对策:
a、研修下料位刀口; b、清理模具,解决屑料上浮问题;c、重新研修或更换新件;d、研修冲切刀口,调整或增设强压功能;e、检查,实施维护或更换;f、维修或更换,保证撕切状况一致; g、检查预切凸、凹模状况,实施维护或更换;h、检查凸、凹模状况,实施维护或更换;i、修改设计,加设高低调整或增设整形工位。
10.维护不当
(1)原因:
a、模具无防呆功能,组模时疏忽导致装反方向、错位(指不同工位)等;b、已经偏移过间隙之镶件未按原状复原。
(2)对策:
a、修改模具,增防呆功能;b、采模具上做记号等方式,并在组模后对照料带做必要的检查、确认,并做出书面记录,以便查询。
在冲压生产中,模具的日常维护作业至关重要,即日常注意检查冲压机及模具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如冲压油的供给导向部的加油。模具上机前的检查,刃部的检查,各部位锁紧的确认等,如此可避免许多突发性事故的产生。修模时一定要先想而后行,并认真做好记录积累经验。
⑵ 五金模具设计拉伸模具的间隙应该如何确定
视材料种类、软硬、厚薄、精度要求及拉伸过程中模具圆弧大小、使用润滑等而定,一般情况,精度高的、或最后一次拉伸单边间隙可取
1-0.95倍料厚,精度不高、第一次拉伸可取1.1-1.2倍料厚,中间拉伸工序取1.05-1.1即可
⑶ ABS模具开模出来后上下壳之间缝隙大,开模师傅说他解决不了了,请问怎么处理
模具师傅回你的话,没问题
⑷ 拉伸膜机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1、下膜掉膜
现象:下膜从链条上掉下来,不能与链条同步运动,造成不能正常拉伸和包装产品。
原因:
(1)下膜宽度窄。
(2)链条夹不紧。
(3)膜走向偏。
解决方法:
(1)将下膜的分切宽度变宽,保证与链条的宽度匹配。
(2)维修链条夹子。
(3)调整下膜的的位置,将下膜中心与链条的中心重合。
2、拉伸成型效果差
现象:拉伸后膜被拉破或成型差
原因:
(1)加热板加热量不够。
(2)加热温度不匹配,过度偏高时,膜粘在热封板上,增加膜的雾度,拉伸成型会出现局部偏薄。加热温度过度偏低时,膜加热温度低,不能达到膜的拉伸温度,拉伸后破的较多。
(3)拉伸深度过深。
解决方法:
(1)维修加热板,使其正常加热,保证热量的充分供应。
(2)降低或升高加热板温度,调整到合适的温度范围。
(3)在膜的有效拉伸范围进行正确使用,深度拉伸的膜采用较厚的膜进行拉伸,浅度拉伸的膜采用较薄的膜进行拉伸,既保证产品的质量,又降低生产成本。
3、热封不良
现象:上下膜经热封板后或者是杀菌后,出现上下有分开、分层现象。
原因:
(1)热封温度低,达不到内层热封温度的需要。
(2)上下膜中的一种或两种膜内外热封面错误。
解决方法:
(1)升高热封温度,达到内层热封材料的需要的温度,但是不能太高,否则会出现粘热封板的现象和上膜变形问题。
(2)将上下膜中的一种或两种膜的热封面调整好,以保证上下膜的热封面相对应。
4、产品包装内有气
现象:出热封板后膜内有空气。
原因:
(1)上膜宽度尺寸大于热封板的宽度,将热封板的抽真空气孔堵塞,抽取上下膜间的空气。
(2)抽真空机出现故障,抽真空效果差。
(3)热封板内的抽真空气孔有异物造成堵塞。
(4)热封效果差,有部分漏气。
(5)上下膜配合热封时,上膜偏差于下膜,有部分热封不良现象。
(6)下膜拉伸时有拉破的小孔,有漏气问题。
(7)上膜有小孔,有漏气问题。
(8)热封温度过高,将上膜烫破有小孔,有漏气问题。
(9)热封垫片有缝隙。
解决方法:
(1)将上膜的宽度调整到合适的宽度,与热封板配套。
(2)维修真空机。
(3)维修热封板,取出异物,保障气孔通畅。
(4)提高热封温度,和压缩空气压力,保证热封完好。
(5)将上膜调整好,与下膜配合好,不能出现上下膜偏差,保证上下膜热封良好。
(6)提高下膜的拉伸效果,保证下膜拉伸后不出现小孔。
(7)更换上膜,采用好的上膜,保证不漏气。
(8)在热封完好的情况下,尽量降低热封温度,防止上膜烫破。
(9)调整热封垫片,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密封面。
5、打折问题
现象:产品包装后膜上的折皱。
原因:
(1)热封温度偏高,膜受热量太多,上膜收缩。
(2)停机时,上膜在热封板内停留时间较长,膜受热量大多,膜收缩。
(3)未热封前膜上有折皱。
(4)热封板上有异物或者热封板有伤痕。
(5)热封垫片不平整。
解决方法:
(1)降低热封温度,减少上膜受热量,减少上膜收缩。
(2)在保证膜一直运行生产,减少开停机次数,以减少停机时上膜受热太多问题,避免上膜受热多收缩变形所形成的皱折。
(3)未热封前膜上有折皱,若是上膜,要求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的质量,避免有皱折;若是下膜,拉伸前有皱折,要求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的质量,避免有皱折;若是下膜在拉伸过程中有皱折,说明下膜在拉伸过程中受热过多,降低拉伸温度、拉伸预热时间、拉伸成型时间;或者下膜是拉伸加热板上有异物、板受伤,除去异物,修整加热板。
(4)除去热封板上的异物,修整热封板。
(5)修整热封垫片,保证热封垫片平整,同时也不能有间隙。
6、平整性
现象:产品卷曲、皱折
原因:
(1)上下膜设计不合理。
(2)上下膜张力不匹配。
(3)杀菌方法不好。
(4)成型模具形状、深度不配套。
(5)空白处不热封。
解决方法:
(1) 将上下膜的设计成对称的结构,减少不同结构之间的应力作用。
(2)上下膜的张力控制匹配好,在保证膜平整的条件下,尽量控制张力偏小,以避免张力不均,造成单个膜的张力大,杀菌后,膜向张力大的膜方向卷曲。
(3)在杀菌过程中,产品摆放要整齐,不能出现产品之间的相互挤压,否则会出现打折、卷曲、皱折等现象。
(4)拉伸成型的模具以尽量与产品的形状相似,深度略深于产品的厚度,以减少膜拉伸后应力作用所造成的卷曲、皱折等问题。
(5)要求空白处也进行热封,以增加上下膜之间的强度,抵制膜应力的作用。
⑸ 五金模具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金模具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推荐」
模具在调试维修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产品的交期和模具的使用周期。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五金模具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跳废料
模具间隙较大、凸模较短、材质的影响(硬性、脆性),冲压速度太高、冲压油过粘或油滴太快造成的附着作用,冲压振动产生料屑发散,真空吸附及模芯未充分消磁等均可造成废屑带到模面上。
①、刃口的锋利程度。刃口的圆角越大,越容易造成废料反弹,对于材料比较薄的不锈钢等可以采用斜刃口。
②、对于比较规则的废料,可增大废料的复杂程度或在冲头上加聚胺酯顶杆来防止跳废料,在凹模刃口侧增加划痕。
③、模具的间隙是否合理。不合理的模具间隙,易造成废料反弹,对于小直径孔间隙减少10%,直径大于50.00毫米,间隙放大。
④、增加入模深度。每个工位模具冲压时,入模量的要求是一定的,入模量小,易造成废料反弹。
⑤、被加工材料的表面是否有油污。
⑥、调整冲压速度、冲压油浓度。
⑦、采用真空吸附。
⑧、对冲头、镶件、材料进行退磁处理。
压伤、刮伤
①、料带或模具有油污、废屑,导致压伤,需擦拭油污并安装自动风枪清除废屑。
②、模具表面不光滑,应提高模具表面光洁度。
③、零件表面硬度不够,表面需镀铬、渗碳、渗硼等处理。④、材料应变而失稳,减少润滑,增加压应力,调节弹簧力。
⑤、对跳废料的模具进行维修。
⑥、作业时产品刮到模具定位或其它地方造成刮伤,需修改或降低模具定位,教育作业人员作业时轻拿轻放。
工件折弯后外表面擦伤
①、原材料表面不光滑,清洁、校平原材料。
②、成型入块有废料,清除入块间的废屑。
③、成型块不光滑,将成型块电镀、抛光,提高凸凹模的光洁度。
④、凸模弯曲半径R太小,增大凸模弯曲半径⑤、模具弯曲间隙太小,调整上下模弯曲配合间隙。
⑥、凹模成型块加装滚轴成形。
冲头使用前应注意
①、用干净抹布清洁冲头。
②、查看表面是否有刮、凹痕,如有,则用油石去除。
③、及时上油防锈。
④、安装冲头时小心不能有任何倾斜,可用尼龙锤之类的软材料工具把它轻轻敲正,只有在冲头正确定位后才能旋紧螺栓。
冲模的安装与调试
安装与调校冲模必须特别细心。因为冲模尤其大中型冲模,不仅造价高昂,而且重量大微量移动困难,人身的安全应始终放在首位。无限位装置的冲模在上下模之间应加一块垫木板。在冲床工作台清理干净后,将合模状态的待试模具置于台面合适位置。按工艺文件和冲模设计要求选定的压机滑块行程,在模具搬上台面前调至下死点并大于模具闭合高度10~15mm的位置,调节滑块连杆,移动模具,确保模柄对准模柄孔并达到合适的装模高度。一般冲裁模先固定下模(不拧紧)后再固定上模(拧紧),压板T型螺栓均宜使用合适扭矩扳手拧紧(下模),确保相同螺拴具有一致而理想的预加夹紧力。可以有效防止手动拧紧螺纹出现的因体力、性别、手感误差造成的预紧力过大或过小、相同螺纹预紧力不等,从而引起冲压过程中上下模错移、间隙改变、啃剥刃口等故障发生。
试模前对模具进行全面润滑并准备正常生产用料,在空行程启动冲模3~5次确认模具运作正常后再试冲。调整和控制凸模进入凹模深度、检查并验证冲模导向、送料、推卸、侧压与弹压等机构与装置的性能及运作灵活性,而后进行适当调节,使之达到最佳技术状态。对大中小型冲模分别试冲3、5、10件进行停产初检,合格后再试冲10、15、30件进行复检。经划线检测、冲切面与毛刺检验、一切尺寸与形位精度均符合图纸要求,才能交付生产。
冲压毛刺
①、模具间隙过大或不均匀,重新调整模具间隙。
②、模具材质及热处理不当,产生凹模倒锥或刃口不锋利,应合理选材、模具工作部分材料用硬质合金,热处理方式合理。
③、冲压磨损,研磨冲头或镶件。
④、凸模进入凹模太深,调整凸模进入凹模深度。
⑤、导向结构不精密或操作不当,检修模具内导柱导套及冲床导向精度,规范冲床操作。
漏冲孔
出现漏冲孔的情况,一般有冲头断未发现、修模后漏装冲头、冲头下陷等因素引起,修模后要进行首件确认,与样品对比,检查是否有遗漏现象,对冲头下沉的,应改善上模垫板的硬度。
脱料不正常
①、脱料板与凸模配合过紧、脱料板倾斜、等高螺丝高度不统一或其它脱料件装置不当,应修整脱料件,脱料螺钉采用套管及内六角螺钉相结合的形式。
②、模具间隙偏小,冲头在脱离材料时需要很大的脱模力,造成冲头被材料咬住,需增加下模间隙。
③、凹模有倒锥, 修整凹模。
④、凹模落料孔与下模座漏料孔没有对正,修整漏料孔。
⑤、检查加工材料的状态。材料脏污附着到模具上,使得冲头被材料咬住而无法加工。翘曲变形的材料在冲孔后,会夹紧冲头,发现翘曲变形的材料,需弄平整后再加工。
⑥、冲头、下模的刃口钝化要及时刃磨。刃口锋利的模具能加工出漂亮的`切断面,刃口钝了,则需要额外的冲压力,而且工件断面粗糙,产生很大的抵抗力,造成冲头被材料咬住。
⑦、适当采用斜刃口冲头。
⑧、尽量减少磨损,改善润滑条件,润滑板材和冲头。
⑨、弹簧或橡胶弹力不够或疲劳损耗,及时更换弹簧。
⑩、导柱与导套间隙过大,返修或更换导柱导套。
◎、平行度误差积累,重新修磨装配。
◎、推件块上的孔不垂直,使小凸模偏位,返修或更换推件块。
◎、凸模或导柱安装不垂直,重新装配,保证垂直度。
折弯边不平直,尺寸不稳定
①.增加压线或预折弯工艺。
②.材料压料力不够,增加压料力。
③.凸凹模圆角磨损不对称或折弯受力不均匀,调整凸凹模间隙使之均匀、抛光凸凹模圆角。
④高度尺寸不能小于最小极限尺寸。
模具严重磨损
①、及时更换已经磨损的模具导向组件和冲头。
②、检查模具间隙是否不合理(偏小),增加下模间隙。
③、尽量减少磨损,改善润滑条件,润滑板材和冲头。油量和注油次数视加工材料的条件而定。冷轧钢板、耐蚀钢板等无锈垢的材料,要给模具注油,注油点为导套、注油口、下模等。油用轻机油。有锈垢的材料,加工时铁锈微粉会吸入冲头和导套之间,产生污垢,使得冲头不
能在导套内自由滑动,这种情况下,如果上油,会使得锈垢更容易沾上,因此冲这种材料时,相反要把油擦干净,每月分解一回,用汽(柴)油把冲头、下模的污垢去掉,重新组装前再擦干净。这样就能保证模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
④、刃磨方法不当,造成模具的退火,加剧磨损,应当使用软磨料砂轮,采用小的吃刀量,足量的冷却液并经常清理砂轮。
防止冲压噪音
冲床是板料加工工业的最关键的必备设备。冲床在工作时会产生机械传动噪声、冲压噪声和空气动力性噪声,该噪声最高值可达125dB(A)大大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85dB(A)及其以下的噪声指标要求,因而对操作工人及周围环境(如办公室、居民住宅区、会议室等)造成极其严重的伤害和污染。有效地治理该噪声己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的第一部《噪声法》的实施,环保产业化的规模日益增大,更加速了对这一噪声治理的迫切性。
从冲床噪声源和模具结构入手,要降低噪音得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重模具保养、清洁,保持刃口锋利。
②、模具刃口的形状、数量、材料和冲切线长,模具刃口与零件接触面不要太大,冲头做斜刃阶梯冲裁,使模具在不同的位置切入深度不同,整个过程实现真正的切断,而不是同步挤断。
③、模具刃口必须垂直于安装面,且凸凹模刃口配合间隙要合理,卸料困难时可增加下模间隙、增加卸料力,采用软表面的卸料板等方法。
④、各工作模板间的配合精度,加工一些排气槽。
⑤、止挡板改做小块拼件,脱料板、下模板改为镶件式,减小抨击面积。
⑥、脱料板弹顶来源改为T型顶杆,弹簧装在上模座,等高套与顶杆配用,开模状态下保证脱料板仍有一定的自由活动量。
⑦、保持润滑良好,模具无干涉,顺畅。
⑧、上下模座表面垫铝板做冲力缓冲。
⑨、模具调试好后,在冲床上加装隔声罩或海绵板隔音处理。
⑩、提高冲床精度,降低结构噪声。在工作台上安装缓冲减振降噪油缸,齿轮采用斜齿加强润滑和加装齿轮罩,气动系统中加装消声器。
弯曲表面挤压料变薄
①.凹模圆角太小,增大凹模圆角半径。
②.凸凹模间隙过小,修正凸凹模间隙。
凹形件底部不平
①.材料本身不平整,需校平材料。
②.顶板和材料接触面积小或顶料力不够,需调整顶料装置,增加顶料力。
③.凹模内无顶料装置,应增加顶料装置或校正。
④.加整形工序。
不锈钢翻边变形
在制造翻边之前向材料施用优质成形润滑剂,这能令材料更好地从模具中分离出来,在成形时顺畅地在下模表面移动。如此给予材料一个更好的机会去分布被弯曲和被拉伸时产生的应力,防止在成形翻边孔边上出现的变形和翻边孔底部的磨损。
材料扭曲
在材料上冲切大量孔,导致材料平面度不良,成因可能是冲压应力累积。冲切一个孔时,孔周边材料被向下拉伸,令板材上表面拉应力增大,下冲运动也导致板材下表面压应力增大。对于冲少量的孔,结果不明显,但随着冲孔数目的增加,拉应力和压应力也成倍增加直到令材料变形。
消除这种变形的方法之一是:每隔一个孔冲切,然后返回冲切剩余的孔。这虽然在板材上产生相同的应力,但瓦解了因同向连续一个紧接一个地冲切而产生拉应力/压应力积聚。如此也令第一批孔分担了第二批孔的部变形效应。
;⑹ 拉伸模具拉伸后工件翘,不平,怎么办 不锈钢材料。
在卸料板后面增加限位块,在拉伸到底时,把翘曲部分砸一下,进行校平。
⑺ 拉伸模具为什么拉伸下来不圆
1.r角有关系:2。凸模与凹模间隙太大。3,凸模与凹模在加工的时候有不圆
⑻ 注塑件如何控制缝隙过大
缝隙是由产品尺寸误差,变形,产品缩水缺料等原因造成的。尺寸方面先从模具尺寸下手检查控制,模具尺寸正确以后成型时调整注塑参数可以控制产品的尺寸。从塑件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包括壁厚均匀,倒圆角,产品做到最小实体(方便修模),加肋,加拔模角等途径来减少各种缺陷。模具上通过调整流道长度/直径,增设浇口或调整位置,加冷料槽,注塑时。通过调整料温、保压等参数调整。
注塑成型又称注射模塑成型,它是一种注射兼模塑的成型方法。注塑成型适用于大量生产与形状复杂产品等成型加工领域。
⑼ 拉伸模拉伸时起皱和破裂是什么原因形成,该如何解决。(模具R足够大)
起皱就是压料板与凹模压力不够,破裂就是压料板与凹模压力太大!
1.凹凸模间隙必须调整到位,
2.拉深是板材必须是拉伸板
3.拉深时要加润滑液,猪油最佳,菜籽油也可以(不是色拉油!)
4.压料板必须有足够的弹性和耐磨性,最好是热处理过的板.
5,作用于压料板上的力必须要匀称! 冲床模具靠海绵橡胶最佳其次为弹簧,液压模具用自带的顶出缸压力(最好能稳压)
6.要有很好的耐心,沉着稳定的情绪对付拉深模具,尤其是极限拉深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