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现在要设计一套弯管机模具,管子的尺寸是50.8*1,弯曲半径是75,请问弯曲模具的半径和压模怎么确定
这个管子不好弯哦,模具设计中要包括多球芯棒与防皱模,轮模的直径就是150mm,按钢管的材质可以负公差。压模就按弯管机的安装尺寸来设计就可以了!
『贰』 折弯机怎么调尺寸
1、首先,固定式段来差模,即源双折角落差尺寸是固定值。
『叁』 省模过程如何控制工件尺寸大小
模具在抛光前,先要测量各个形面的尺寸,看看都有多少抛光的余量。余量大的地方可以多抛光一些,余量小的可以少抛光一些。如果抛光余量不够,还可以用冷焊机给余量不够的形面补焊贴上一层,然后再抛光。在抛光时,要勤测量,防止抛光过头,使得模具的尺寸超差。在抛光凸模时,宁愿少抛光一些,使得凸模的尺寸大一些(取尺寸的上差)。因为凸模在使用时,会因为磨损而缩小。在抛光凹模时,宁愿凹模尺寸小一些,(取尺寸的下差)。随着模具的使用磨损,凹模会越来越大。
『肆』 U型模具的展开长度怎么计算
这里提供一个计算方法,没有案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以U型截面的弯曲为例,探讨了非平板类弯曲(如类角钢、类槽钢等的弯曲)长度展开与弯曲程度、弯曲方案及模具结构的一些关系并通过理论推导及实验验证得出可供设计参考的计算公式。 1、当弯曲程度较小时(R/H=10),应变中性层与弯曲毛坯断面中心的轨迹重合。即,内弯任意角时,可采用公式L=π(R+b-Z0)(180°-β)/180°,外弯任意角度时,可采用公式L=π(R+Z0)α/180°。其中Z0=ey=(1+πR2-l2-4R2-δ/4l1+2l2+2πR2+πδ)δ+2(l1+R2)2+(π-3)R22/4l1+2l2+2πR2+πδ。 2、当弯曲程度较大时(R/H<10),应变中性层不通过截面重心,并向内侧移动。此类弯曲的中性层位移系数x′可用R/H或R/(2Z0)的值来查得相应平板弯曲的位移系数x来代替。外弯任意角度时展开长度为:L=π(R+2Z0x)α/180°。内弯任意角度时展开长度为:L=π[R+H-2Z0(1-x)](180°-β)/180° 3、采用先翻边后弯曲的方案的类型材弯曲展开长度计算采用以重心距作为中性层位置的计算依据。首先,计算R/H的值。其次,按弯曲程度的大小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采用先弯曲后翻边的方案的类型材弯曲展开长度计算应采用按平板弯曲的计算方法计算,只是在确定中性层的位置时,要考虑其与弯曲程度的关系,即考虑当相对弯曲半径R/t≥5时和当相对弯曲半径R/t<5时的不同确定方法。 4、模具结构为无压料时,其弯曲方式为:翻边、弯曲,因此应按分步翻边、弯曲的方法进行计算。模具结构为有压料时,按照压料力和自由弯曲力的大小比较来选取适当的计算公式计算。 5、从分析弯曲的机理和回弹产生的机理入手表明了弯曲回弹值大小的影响因素。同时,从平板弯曲的回弹角度的确定开始分析了如何确定类型材弯曲的回弹角度的计算基础,提出了确定类型材弯曲的回弹值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的步骤。
『伍』 怎么控制注塑产品尺寸压力,保压还是模温求大神详解!
找出尺寸不稳定注塑缺陷分析及排除方法如下:
1)成型条件不一致或操作不当
注射成型时,温度,压力及时间等各项工艺参数,必须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控制,尤其是每种塑件的成型周期必须一致,不可随意变动。如果注射压力太低,保压时间太短,模温太低或不均匀,料筒及喷嘴处温度太高,塑件冷却不足,都会导致塑件形体尺寸不稳定。
一般情况下,采用较高的注射压力和注射速度,适当延长充模和保压时间,提高模温和料温,有利克服尺寸不稳定故障。
如果塑件成型后外型尺寸大于要求的尺寸,应适当降低注射压力和熔料温度,提高模具温度,缩短充模时间,减小浇口截面积,从而提高塑件的收缩率。
若成型后塑件的尺寸小于要求尺寸,则应采取与之相反的成型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温度的变化对塑件成型尺寸的波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设备和模具的工艺温度。
2)成型原料选用不当
成型原料的收缩率对塑件尺寸精度影响很大。如果成型设备和模具的精度很高,但成型原料的收缩率很大,则很难保证塑件的尺寸精度。一般情况下,成型原料的收缩率越大,塑件的尺寸精度越难保证。
因此,在选用成型树脂时,必须充分考虑原料成型后的收缩率对塑件尺寸精度的影响。对于选用的原料,其收缩率的变化范围不能大于塑件尺寸精度的要求。
应注意各种树脂的收缩率差别较大,根据树脂的结晶程度进行分析。通常,结晶型和半结晶型树脂的收缩率比非结晶型树脂大,而且收缩率变化范围也比较大,与之对应的塑件成型后产生的收缩率波动也比较大;对于结晶型树脂,结晶度高,分子体积缩小,塑件的收缩大,树脂球晶的大小对收缩率也有影响,球晶小,分子间的空隙小,塑件的收缩较小,而塑件的冲击强度比较高。
此外,如果成型原料的颗粒大小不均,干燥不良,再生料与新料混合不均匀,每批原料的性能不同,也会引起塑件成型尺寸的波动。
3)模具故障
模具的结构设计及制造精度直接影响到塑件的尺寸精度,在成型过程中,若模具的刚性不足或模腔内承受的成型压力太高,使模具产生变形,就会造成塑件成型尺寸不稳定。
如果模具的导柱与导套间的配合间隙由于制造精度差或磨损太多而超差,也会使塑件的成型尺寸精度下降。
如果成型原料内有硬质填料或玻璃纤维增强材料导致模腔严重磨损,或采用一模多腔成型时,各型腔间有误差和浇口、流道等误差及进料口平衡不良等原因产生充模不一致,也都会引起尺寸波动。
因此,在设计模具时,应设计足够的模具强度和刚性,严格控制加工精度,模具的型腔材料应使用耐磨材料,型腔表面最好进行热处理及冷硬化处理。当塑件的尺寸精度要求很高时,最好不采用一模多腔的结构形式,否则为了保证塑件的成型精度,必须在模具上设置一系列保证模具精度的辅助装置,导致模具的制作成本很高。
当塑件出现偏厚误差时,往往也是模具故障造成的。如果是在一模一腔条件下塑件壁厚产生偏厚误差,一般是由于模具的安装误差及定位不良导致模腔与型芯的相对位置偏移。
此时,对于那些壁厚尺寸要求很精确的塑件,不能仅靠导柱和导套来定位,必须增设其他定位装置;如果是在一模多腔条件下产生的偏厚误差,一般情况下,成型开始时误差较小,但连续运转后误差逐渐变大,这主要是由于模腔与型芯间的误差造成的,特别是采用热流道模成型时最容易产生这种现象。
对此,可在模具内设置温度差异很小的双冷却回路。如果是成型薄壁圆型容器,可采用浮动型芯,但型芯和模腔必须同心。
此外,在制作模具时,为了便于修模,一般总是习惯于将型腔做得比要求尺寸小一些,型芯做得比要求尺寸大一些,留出一定的修模余量。当塑件成型孔的内径甚小于外径时,芯销应做得大一些,这是由于成型孔处塑件的收缩总是大于其它部位,而且向孔心方向收缩的。反之,若塑件成型孔的内径接近于外径时,芯销可以做得小一些。
4)设备故障
如果成型设备的塑化容量不足,加料系统供料不稳定,螺杆的转速不稳定,停止作用失常,液压系统的止回阀失灵,温度控制系统出现热电偶烧坏,加热器断路等,都会导致塑件的成型尺寸不稳定。这些故障只要查出后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排除。
5)测试方法或条件不一致
如果测定塑件尺寸的方法,时间,温度不同,测定的尺寸会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温度条件对测试的影响最大,这是因为塑料的热膨胀系数要比金属大工业10倍。因此,必须采用标准规定的方法和温度条件来测定塑件的结构尺寸,并且塑件必须充分冷却定型后才能进行测量。一般塑件在脱模式10小时内尺寸变化是很大的,24小时才基本定型。
『陆』 大家好我是名折弯机操作工(新手),想问下大家怎么才能把每一个弯的尺寸控制好啊
关于钣金中的展开计算
4.1 R=0,折弯角θ=90°(T<1.2,不含1.2mm)L=(A-T)+(B-T)+K=A+B-2T+0.4T上式中取:λ=T/4K=λ*/2=T/4*π/2=0.4T
4.2 R=0, θ=90° (T≥1.2,含1.2mm)L=(A-T)+(B-T)+K=A+B-2T+0.5T上式中取:λ=T/3K=λ*π/2=T/3*π/2=0.5T
4.3 R≠0 θ=90°L=(A-T-R)+(B-T-R)+(R+λ)*π/2当R ≥5T时 λ=T/21T≤ R <5T λ=T/30 < R <T λ=T/4(实际展开时除使用尺寸计算方法外,也可在确定中性层位置后,通过偏移再实际测量长度的方法.以下相同)
4.4 R=0 θ≠90°λ=T/3L=[A-T*tan(a/2)]+[B-T*tan(a/2)]+T/3*a(a单位为rad,以下相同)
4.5 R≠0 θ≠90°L=[A-(T+R)* tan(a/2)]+[B-(T+R)*tan(a/2)]+(R+λ)*a当R ≥5T时 λ=T/21T≤ R <5T λ=T/30 < R <T λ=T/4
4.6 Z折1.计算方法请示上级,以下几点原则仅供参考:(1)当C≥5时,一般分两次成型,按两个90°折弯计算.(要考虑到折弯冲子的强度)L=A-T+C+B+2K(2)当3T<C<5时<一次成型>:L=A-T+C+B+K(3)当C≤3T时<一次成型>:L=A-T+C+B+K/2
4.7 Z折2.C≤3T时<一次成型>:L=A-T+C+B+D+K
4.8 抽芽抽芽孔尺寸计算原理为体积不变原理,即抽孔前后材料体积不变;ABCD四边形面积=GFEA所围成的面积.一般抽孔高度不深取H=3P(P为螺纹距离),R=EF见图∵ T*AB=(H -EF)*EF+π*(EF)2/4∴ AB={H*EF+(π/4-1)*EF2}/T∴预冲孔孔径=D – 2ABT≥0.8时,取EF=60%T.在料厚T<0.8时,EF的取值请示上级.
4.9 方形抽孔方形抽孔,当抽孔高度较高时(H>Hmax),直边部展开与弯曲一致, 圆角处展开按保留抽高为H=Hmax的大小套弯曲公式展开,连接处用45度线及圆角均匀过渡, 当抽孔高度不高时(H≤Hmax)直边部展开与弯曲一致,圆角处展开保留与直边一样的偏移值.以下Hmax取值原则供参考.当R≥4MM时:材料厚度T=1.2~1.4取Hmax =4T材料厚度T=0.8~1.0取Hmax =5T材料厚度T=0.7~0.8取Hmax =6T材料厚度T≤0.6取Hmax =8T当R<4MM时,请示上级.
4.10压缩抽形1 (Rd≤1.5T)原则:直边部分按弯曲展开,圆角部分按拉伸展开,然后用三点切圆(PA-P-PB)的方式作一段与两直边和直径为D的圆相切的圆弧.当Rd≤1.5T时,求D值计算公式如下:D/2=[(r+T/3)2+2(r+T/3)*(h+T/3)]1/2
4.11压缩抽形2 (Rd>1.5T)原则:直边部分按弯曲展开,圆角部分按拉伸展开,然后用三点切圆(PA-P-PB)的方式作一段与两直边和直径为D的圆相切的圆弧.当Rd>1.5T时:l按相应折弯公式计算.D/2={(r+T/3)2+2(r+T/3)*(h+T/3)-0.86*(Rd-2T/3)*[(r+T/3)+0.16*(Rd-2T/3)]}1/2
4.12卷圆压平图(a): 展开长度L=A+B-0.4T图(b): 压线位置尺寸 A-0.2T图(c): 90°折弯处尺寸为A+0.2T图(d): 卷圆压平后的产品形状
4.13侧冲压平图(a): 展开长度L=A+B-0.4T图(b): 压线位置尺寸 A-0.2T图(c): 90°折弯处尺寸为A+1.0T图(d): 侧冲压平后的产品形状
4.14 综合计算如图:L=料内+料内+补偿量=A+B+C+D+中性层弧长(AA+BB+CC)(中性层弧长均按 “中性层到板料内侧距离λ=T/3”来计算)
备注:a标注公差的尺寸设计值:取上下极限尺寸的中间值作为设计标准值.b孔径设计值:一般圆孔直径小数点取一位(以配合冲头加工方便性),例:3.81取3.9.有特殊公差时除外,例:Φ3.80+0.050取Φ3.84.c 产品图中未作特别标注的圆角,一般按R=0展开.附件一:常见抽牙孔孔径一览表 料厚类型 0.6 0.8 1.0 1.2
M3 3.5 3.7 4.0 4.2
M3.5 3.9 4.2 4.4 4.7
M4 4.4 4.6 4.9 5.1
#6-32 3.8 4.1 4.3 4.6
附件二:常见预冲孔孔径一览表
料厚类型 0.6 0.8 1.0 1.2
M3 1.2 1.5 1.5(1.8) 1.8
M3.5 1.2 1.5 1.5(1.8) 1.8
M4 1.2 1.5 1.5(1.8) 1.8
#6-32 1.2 1.5 1.5(1.8) 1.8
说明:1以上攻牙形式均为无屑式.2抽牙高度:一般均取H=3P,P为螺纹距离(牙距).3.内径:M3 Φ2.75 M3.50 Φ3.20 M 4 Φ3.65 # 6-32 Φ3.10
在R≠0, θ=90°时;的折弯系数列表:(单位:mm)
板材↓/板厚→ 0.8 1.0 1.2 1.5 2.0 2.5 3.0 4.0
冷板 1.5 1.8 2.1 2.5 3.2 4.0 4.7 6.2
铝板 — 1.5 1.9 2.3 3.1 3.8 4.4 6.1
注意:折弯系数不是绝对的,各加工工厂的钣金工艺工程师会根据所用GB材料以及加工机器而略有微弱变化。
其它参考:
一.冷轧钢板SPCC(电镀锌板SECC)
板厚→ 0.8 1.0 1.2 1.5 2.0 2.5 3.0 3.5 4.0
角度↓
90° 1.4
120° 0.7
150° 0.2
90° 1.5 1.7 2.0
120° 0.7 0.86 1.0
150° 0.2 0.3 0.4
90° 1.6 1.8 2.1 2.4
120° 0.8 0.9 1.0
150° 0.3 0.3 0.3
90° 1.6 1.9 2.2 2.5
30° 0.3 0.34 0.4 0.5
45° 0.6 0.7 0.8 1.0
60° 1.0 1.1 1.3 1.5
120° 0.8 0.9 1.1 1.3
150° 0.3 0.3 0.2 0.5
90° 2.7 3.2
120° 1.3 1.6
150° 0.5 0.5
90° 2.8 3.4 4.1
30° 0.5 0.6 0.7
45° 1.0 1.3 1.5
60° 1.7 2 2.4
120° 1.4 1.7 2.0
150° 0.5 0.6 0.7
90° 4.3 4.7
120° 2.1
150° 0.7
90° 4.5 5.0
120° 2.2
150° 0.8
90° 4.6 6.2
120° 2.3
150° 0.8
90° 4.8 5.1 6.6
120° 2.3 3.3
150° 0.8 1.1
90° 5.7 6.4 7.0
120° 2.8 3.1 3.4
150° 1.0 1.0 1.2
90° 7.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压铆螺件底孔尺寸表
1.压铆螺母柱
型号 代号 底孔尺寸(mm)
M3×0.5 (B)SO(O)(S)-M3-H 5.4
M3×0.5 (B)SO(O)(S)-3.5M3-H 5.4
M4×0.7 (B)SO(O)(S)-M4-H 6.0
M4×0.7 (B)SO(O)(S)-3.5M4-H 7.2
M5×0.8 (B)SO(O)(S)-M5-H 7.2
M6×1.0 (B)SO(O)(S)-M6-H 8.7
注:SO SOS 为通孔不通牙,SOO SOOS 为通孔通牙,加B为不通孔,加S为不锈钢材料,H为螺母柱的高度。
2.压铆螺母
型号 代号 底孔尺寸(mm)
M2×0.4 S(CLS)-M2-A 4.2
M2.5×0.45 S(CLS)-M2.5-A 4.2
M3×0.5 S(CLS)-M3-A 4.2
M4×0.7 S(CLS)-M4-A 5.4
M5×0.8 S(CLS)-M5-A 6.4
M6×1.0 S(CLS)-M6-A 8.7
注:CLS为不锈钢材料,S为普通A3钢,A为螺母适用板厚材代号。
3.镶入螺母
型号 代号 底孔尺寸(mm)
M2×0.4 F(S)-M2-A 4.3
M2.5×0.45 F(S)-M2.5-A 4.3
M3×0.5 F(S)-M3-A 4.3
M4×0.7 F(S)-M4-A 7.4
M5×0.8 F(S)-M5-A 7.9
M6×1.0 F(S)-M6-A 8.7
注:加S为不锈钢材料,A为螺母适用板厚代号。
4.涨铆螺母
型号 代号 底孔尺寸(mm)
M3×0.5 Z-(S)-M3-1.2(1.5,2.0) 5.0
M4×0.7 Z-(S)-M4-1.2(1.5,2.0) 6.0
M5×0.8 Z-(S)-M5-1.2(1.5,2.0) 8.0
M6×1.0 Z-(S)-M6-1.2(1.5,2.0) 9.0
M8×1.25 Z-(S)-M8-1.2(1.5,2.0) 11.0
注:加S为不锈钢材料,1.2、1.5、2.0为常用适用板厚。
5.压铆螺钉
型号 代号 底孔尺寸(mm)
M2.5×0.45 FH(S)-M2.5-L 2.5
M3×0.5 FH(S)-M3-L 3
M3×0.5 NFH(S)-M3-L 4.8
M4×0.7 FH(S)-M4-L 4
M4×0.7 NFH(S)-M4-L 4.8
M5×0.8 FH(S)-M5-L 5
M6×1.0 FH(S)-M6-L 6
注:加S为不锈钢材料,FH为圆头,NFH为六角头,L为螺钉总长度。
R/T=0.1 K=0.21
R/T=0.2 K=0.22
R/T=0.3 K=0.23
R/T=0.4 K=0.24
R/T=0.5 K=0.25
R/T=1 K=0.32
R/T=1.5 K=0.36
R/T=2 K=0.38
R/T=3 K=0.40
R/T=4 K=0.42
R/T=5 K=0.44
R/T=6 K=0.46
R/T=7 K=0.48
R/T≥8 K=0.5
R为内半径
钣金折弯加工时 其内侧产生压缩 外侧产生拉伸 内侧的压缩由内往外逐渐缩小 外侧的拉伸也由外往里逐渐缩小 在接近板厚的中央处 压缩与拉伸接近于零 板厚中间的这个面叫中性层。下面以中性层为基准对展开料进行理论计算示例。
首先假设:折弯内圆弧半径R ≥5t ( t 为材料厚度)。
当折弯内圆弧半径大于或等于材料厚度尺寸的5 倍时 材料折弯处无厚度变化 即折弯后中性层在材料厚度的中央线上 。
若以b为中性层到板材内壁的距离,a为折弯角度T为板厚,K为一个折弯因子。K=b/T,K就是中性层折弯系数。材料在折弯时,产生变形,外层的材料拉伸,内层材料压缩,中性层长度不变。
硬度大的材料拉伸变形小,中性层就靠外,硬度小的材料拉伸变形大,中性层就靠内。
普通材料中性层就趋中。材料的展开长度就是中性层的弧长。它和几个参数有关,折弯半径,折弯角度,板厚及中性层系数。
那麽展开长度为: DL=Pi*(R+K*T)*a/180
PROE还用Y因子来计算展开长度,Y=Pi/2*K
Pro/E公式为: DL=(Pi/2*R+Y*T)*a/90
在出现专门的折弯表之前,PROE就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展开长度。所以我们在开始一个钣金制作时要先 定义K值或Y值。
系统默认的Y值为0.5,K值就是0.318,相称于软钢和铜材。
假如用的是普通钢板,可以设 置K值为0.45,即Y值为0.707。
『柒』 弯曲模具的凸模尺寸怎么算
弯曲工序中,凸凹模的宽度尺寸根据弯曲工件的标注方式不同,可根据下列情况分别计算:
(1)工件标注外形尺寸时,应该以凹模为基准件,间隙取在凸模上
(2)工件标注外形尺寸时,应该以凸模为基准件,间隙取在凹模上
『捌』 板料折弯是通过什么控制尺寸的
同一副模具,同一种板厚,同一种材质,板料折弯系数是一定的,折弯系数是折弯时与原下料尺寸产生的误差,根据试验测出系数,下料时减去就可以了,精确的需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去试,普遍的碳钢折弯系数是1.7T,就是1.7倍料厚,比如:2毫米料厚,折100,100,90度一个直角弯,用100加100减去1.7乘以2,等于196.6,就是下料尺寸。
『玖』 怎样控制模具的间隙
控制模具间隙的方法:
1.垫片法
垫片法如图14.7所示。将厚薄均匀、其值等于间隙值的纸片、金属片或成形工件,放在凹模刃口四周的位置,然后慢慢合模,将等高垫块垫好,使凸模进人凹模刃口内,观察凸、凹模的间隙状况。如果间隙不均匀,用敲击凸模固定板的方法调整间隙,直至均匀为止,然后拧紧上模固定螺钉,再放纸片试冲,观察纸片冲裁状况,直至把间隙调整到均匀为止,最后将上模座与固定板夹紧后同钻、同铰定位销孔,然后打人圆柱销。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中小冲裁模,也适用于拉深模、弯曲模等,也同样适用于塑料模等壁厚的控制。
2.镀铜法
对于形状复杂、凸模数量又多的冲裁模,用上述方法控制间隙比较困难,这时可以将凸模表面镀上一层软金属(如镀铜等)。镀层厚度等于单边冲裁间隙值,然后按上述方式调整、固定、定位。镀层在装配后不必去除,在冲裁时会自然脱落。
3.透光法
透光法是将上、下模合模后,用灯光从底面照射,观察凸、凹模刃口四周的光隙大小,来判断冲裁间隙是否均匀,如果间隙不均匀,再进行调整、固定、定位。这种方法适合于薄料冲裁模,对装配钳工的要求较高。如用模具间隙测量仪表检测和调整更好。
4.涂层法
涂层法是在凸模表面涂上一层如磁漆或氨基醇酸漆之类的薄膜,涂漆时应根据间隙大小选择不同粘度的漆,或通过多次涂漆来控制其厚度,涂漆后将凸模组件放于烘箱内在100120`C烘烤0.5一1小时,直到漆层厚度等于冲裁间隙值,并使其均匀一致,然后按上述方法调整、固定、定位。
5.工艺尺寸法
工艺尺寸法。在制造冲裁凸模时,将凸模长度适当加长,其截面尺寸加大到与凹模型孔呈滑配状。装配时,凸模前端进人凹模型孔,自然形成冲裁间隙,然后将其固定、定位,再将凸模前端加长段磨去即可。
『拾』 v形件,u形件弯曲模设计中,模具间隙的设计有何不同,为什么
v形件是靠设备高低调间隙。
u形件是靠设计进行间隙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