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模具设计 > 大立860模具机精度多少

大立860模具机精度多少

发布时间:2023-02-01 07:57:35

『壹』 模具厂里的说的电脑锣是什么东西

电脑锣其实是香港那边的一种叫法,后来传入大陆珠三角,其实就是数控铣床,在江浙一带有人叫“加工中心”,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该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并将其译码,从而使机床动作并加工零件.又叫做CNC或数控机床。
电脑锣的英文名:CNC machining center
电脑锣是人工智能化的一种,是由电脑控制机床完成复杂加工。电脑锣最复杂的部分在于控制系统这一部分,由电脑发送各种指令控制机台三轴的伺服马达按照制定路线相互协作从而加工出各种复杂的工艺,同时能保证较高的加工精度,目前市场上用的最多的系统有日本发那克,日本三菱,德国西门子,占据着市场上大部分的份额,另外还有的厂家自己研发的系统,如德国罗德斯,美国哈斯,等都是自主研发的代表。但大部分厂家没有这个精力去开发系统这一块,更多的是拿发那克,和三菱的系统进行组装而成。国内的系统生产商有广州数控,华中数控,等等但是还不够成熟,不够稳定很少用在电脑锣上一般用于数控车床,数控铣等机床上面。
机身部分,主要组成是铸件,铸件也是影响着电脑锣机床精度的一大主要原因。甚至可以说铸件的好坏决定着机床的档次与未来使用的稳定性。铸件制造有什么要求呢,就是要不变形,够刚性。不变形是指的出厂之后实际加工过程,机床精度保持良好,变形了必将影响精度。刚性够机床才能满足重切屑加工需工。国外的铸件制造比国内的又要成熟很多,以台湾为例,台湾如永进,大立这些机器铸件做好了之后要经过时效处理,有的放在海里泡几年经过海水的浸泡,经过大自然的风吹雨打,铸件的性能趋于稳定,再拿出来加工,这样做出来的机床稳定性自然要好。

『贰』 CNC加工中心都有那些品牌,哪个品牌性价比最高

CNC加工中心的品牌国内的有北一、北京机电院、宏杰数控、南通科技、沈阳、大连、新瑞、纽威、日发、海天、新贝斯特
中国台湾:丽驰、大侨、大立、友佳、丽伟、艾格玛、绮发
自己有在用宏杰数控的CNC加工中心,觉得不错。宏杰数控的机床有以下特点:
1、底座采用A字形筋结构布置提高吸震效果,整体铸件采用人字形设计,达到高度弯曲刚性。

2、结构采用高级米汉纳材质,经回火处理消除内应力,确保刚性精度持久性。
3、高刚性结构源自于多年经验数据累积与合理化结构细长比设计,提高铸件抗压缩与抗侧弯能力。
4、高速换刀结构设计,配合预先感应控制,结合高效能打刀系统,进行换刀工作,提高换刀效率。
JV系列
高刚性主体结构
1、JV系列机台,除了具有良好主轴的功能外,更为机台高速化、高效能上注入优异的ATC,换刀速度与快速位移速度。
2、专为汽车零部件加工,电子消费产品零件加工、生产效益高是生产企业的选择。
3、三轴采用高速滚珠线轨,高速、高效率的同时提高机台刚性,更好为客户创造财富。
L系列
使用大规格线轨,Z轴硬轨强化结构设计,大幅度提高加工强度与机床钢性,搭配高效率伺服电机,使本系列可以获得生产效率,是零件、钢铁件强力铣削加工的机型选择。

『叁』 舜宇光学VS大立光:一个光学巨人的崛起与隐忧




据说,在宝岛中国台湾的消费电子产业里,有两家可以 和苹果“掰手腕” 的企业:一家是威名在外的芯片代工龙头“台积电”,依靠先进制程维持着行业地位;另一家则是普通人经常使用却很少知道的镜头公司: 大立光(Largan Precision)


大立光的产品用于手机镜头。一般来说,手机的镜头模组由 镜头、滤光片、CMOS传感器和FPC基板 几部分组成,其中成本占比最高、技术最密集的是CMOS传感器和镜片。越是高端的镜片,利润就越高:大立光毛利率常年高达70%上下——这个毛利水平离茅台镇的酱香 科技 还有不小的距离,但也足以把一众制造业同行气晕。


手机镜头模组的构成,广发证券


手机镜头领域的玩家有台企大立光、玉晶光、日本企业Kantatsu,以及大陆企业舜宇光学。大立光不仅技压同行,也经常可以把“甲方变乙方”。从iPhone3G时代,大立光就开始给苹果供货,基本掌控了高端手机镜头中镜片的生产,无论是华为高端机的镜片,还是iPhone祖传的1200万像素镜头,基本都仰仗大立光生产。


苹果也想扶持别的企业,弱化大立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效果均甚微。 比如2013年,苹果推出iPhone5S,但由于对镜头模组的轻薄要求更高,苹果只能将iPhone5S的镜头交由大立光生产,但iPhone5C的镜头就交给了玉晶光。可惜,由于iPhone5C销量低迷,玉晶光的良率始终难以突破,最终,苹果又不得不将后续iPhone5C的订单也交给大立光。


大立光“卡脖子”的能力可见一斑。那么,为什么一个手机上看似微不足道的组件,却能创造了一家千亿市值、卡在产业链最顶端的光学巨擘呢?探究这个问题,对于正在爬坡阶段的大陆电子制造业来说,很有启发意义。


本文将聚焦以下三个问题:


1. 大立光如何崛起?

2. 大立光的优势从何而来?

3. 舜宇光学的反超机会在哪里?


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提起镜头,大家首先联想到的大部分是徕卡、蔡司、尼康、佳能,前两家是德系、后两家是日系,这几家公司在单反、摄像机等领域无可撼动,它们所占据的是 “玻璃镜片阵营” ,前文提到的大立光、舜宇光学等公司,占据的则是 “塑料(树脂)镜片阵营” 。而大立光的崛起,正是因为塑料镜片的爆发。


玻璃镜片的主要原材料是玻璃,折射率高、透光率高、色散也更低,而且更重要的是,生产流程复杂,需要不断研磨,很多环节依赖“老师傅”的经验和调教,无法自动化,因此很难做到高度标准化。因此,强调严谨、工匠精神的德系、日系自然也成为了主要竞争者。


而塑料镜片在参数上打不过玻璃,但胜在成本低、不容易老化,而且一次成型,生产自动化程度高、标准化程度高,容易大规模量产。


两种镜片的生产流程,海通证券


如果下游只是单反这种高端产品,那自然没塑料镜片啥事儿。但幸运的是,手机崛起了。尽管,2003年,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为代表的高端机都配备了摄像头。但在很长时间内,拍照只是手机的附属功能,就像笔记本摄像头一样,“得有但未必常用”、凑合一个就可以了。因此,低成本成为首选。


塑料摄像头正好迎合了这种产品需求。因此,大立光等企业,也相继介入了光学领域。从1998年到2002年,大立光收入增长了6倍。在此期间,也有许多竞争对手出现在塑料镜头领域,但大立光不仅“起了大早”,而且“坚定赶集”:持续在手机塑料镜头领域研发。


2002年,大立光上市后,成功研发出了300万像素三倍光学变焦镜头,卡住了塑料镜片的上限身位。


而和高大上的玻璃镜片相比,手机镜头依然不算得大生意。哪怕在如今,以三星高端手机S20Ultra为例,其镜头模组成本已经“高达”107.5美元,但这个成本在单反相机上,只能做一个票友级别的镜头。所以,在当时,其他公司不愿意过多押注。要么在技术路线上犹豫不决,要么在研发投入上裹足不前。


这个状况一直等到苹果的问世。2007年苹果第一代iPhone发布,大立光自然成为了其供应商之一,而日本的Kantatsu(康达智)和Konica Minolta(柯尼卡美能达)则因为工艺技术落后被苹果淘汰,韩国的Chabiotech和Kolen等厂商也只能靠着三星和LG的“钦点”才有生意。


此后的故事,已经非常清楚,苹果的热销,让一批批供应商坐上了收入“喷射机”,而大立光也因为对赛道前景的押注、投入,赚了一大笔。而塑料镜片也完成了对玻璃镜片的“屌丝逆袭”:出货量方面,智能手机已经是光学设备中的最大品类,占比高达75%,而相机只有1%,还不如平板电脑的8%和PC的4%。


押注新产品、等到猛大哥,大立光的起步似乎是凭眼光和运气。但大立光不只有运气,从iPhone3G到如今的iPhone12,每一代iPhone都有大立光的身影。对苹果来说,大立光的实力,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





一直以来,苹果都以对供应链近乎极端的掌控力闻名。一方面,苹果希望供应商的技术不断进步,但同时,苹果又不愿意看到供应商的技术达到“卡脖子”的水平,导致自己丧失议价权。


从2007年选择大立光供应镜片起,苹果就一直希望扶持一个能够与大立光抗衡的供应商,改变大立光在镜片环节一家独大的局面。2010年,同样地处台湾地区的镜片厂商玉晶光进入苹果产业链,和大立光分享iPhone4/4S的镜头订单。


苹果的动作随后引起了大立光的警觉: 2013年,大立光向加州地方法院提起专利诉讼,控告玉晶光“引诱”苹果侵犯大立光5项美国专利,同时认定玉晶光8项产品侵害大立光专利。不仅把地点选在了苹果总部所在地,时间还是在苹果供应商加紧备货的6月份,敲打苹果的意味明显。


这场官司一打就是三年,最终在2016年,以大立光和玉晶光达成和解告终。大立光敢于敲山震虎,本质上还是自身积累的优势,加上这个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


(1)技术壁垒: 镜片制造中,模具和设备是良率的关键。大立光模具基本以自制为主,自动化设备也能自己生产一部分。这也是判断一个工厂是否“高端”的指标之一,有的代工厂看起来高端大气,结果设备全是买来的,自然属于山寨富士康水平。


例如在高端镜头的生产中,一台注塑和镜片切割机一分钟可以生产16片镜片,但是一片镜片的检验要花30分钟。大立光自行建造的检验机大大提高了检验的自动化水平,其他厂家大多只能等镜头组装好再检验,牺牲了良率。


(2)专利壁垒: 大立光持续投入研发,持有中国台湾、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专利件数超过千件(包括申请中专利),这些专利多为镜头设计领域。大立光把容易生产的技术都抢注了专利,只能逼着其他公司想尽方法绕道而行,得到的要么是高成本、要么是低良率。


2013年后,大立光曾对玉晶光、先进光、三星电子等竞争对手相继发起专利诉讼,意图减缓其他厂商追赶速度,并试图达成专利授权,这些诉讼最后也多以胜利告终。


依靠着专利壁垒,大立光独享超额收益。


(3)规模壁垒: 镜头代工领域,产能规模是良率的关键,产量越大、良率越高,很容易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日本厂商虽然在技术积累上有优势,但产能是最大短板。


另一方面,iPhone的出货周期往往长达一年以上,又使得大立光有足够的时间逐步提高良率。而大多数手机品牌出货周期较短,供应商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良率提升到足够稳定盈利的水平,进一步加固了大立光的壁垒。


大立光与玉晶光收入及利润对比,广发证券


比如前文曾讲过玉晶光的拉跨,而在此之后,苹果又转而扶持日本厂商Kantatsu,并让Kantatsu在2016年取代玉晶光,拿下了苹果20%的订单,但大多集中在前置摄像头和Mac镜头等低毛利产品上,高端镜头的生产依然依赖大立光。


总结下来,相比台湾和大陆厂商,大立光有技术优势;相比日本和韩国厂商,大立光有产能优势。提前布局带来的技术与规模壁垒,加上苹果产业链的造富运动,塑造了这支股价一度超过6000元新台币的台湾股王。


但随着大陆半导体产业链的崛起,行业格局也在出现新的变化。





2018年9月,大立光在手机镜头领域的霸主地位第一次受到了大陆厂商的挑战:舜宇光学当月的镜头出货量第一次超过大立光。同年3月,三星旗舰机型Galaxy S9的镜头也交由舜宇光学代工。而在这之前,三星手机镜头的供应商大多是Kolen、Sekonix等韩国本土品牌。


舜宇光学的起步和大立光有相似之处,除了光学镜头,舜宇光学大部分收入来自镜头模组业务。2004年,舜宇光学启动“名配角”战略,即为索尼、柯达、诺基亚等大公司当打工人,迅速在镜头模组领域站稳了脚跟。


手机镜头出货量,截至2019年12月,国盛证券


所谓镜头模组,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供应商采购镜片、CMOS传感器和FPC基板等部件,组装成完整的镜头打包卖给手机品牌。


虽然看起来技术复杂、工艺精密,但本质上是个常见的“德国人出设备、中国人出人力”类型的代工品种,毛利不高,市场集中度低。这里面比较有名的是之前被苹果无情踢出供应链的欧菲光,毛利率只有10%左右。


做模组也有钱赚,但是否止步于此,是公司不同命运的抉择。而舜宇光学并不想只做“打工人”。2008年金融危机中,舜宇抄底韩国力量光学54.9%的股权,获得了其在高端镜头领域的部分技术。2013年,舜宇又收购了日本镜头制造商Konica Minolta在上海的手机镜头生产基地,将一系列专利揽入怀中。


长期的研发投入以及几次技术并购,帮助舜宇光学成功拿下了包括华为在内的绝大多数国产手机镜头的市场份额。大立光做高端高毛利,舜宇做中低端低毛利(毛利率40%左右,也不算低)市场的格局逐渐形成,这也是两岸消费电子产业常见的分布。


主要镜头制造商营收对比,国盛证券


但与台积电在高端制程上难以追赶的优势相比,大立光在高端镜头上的优势,却存在着一些隐患:


(1)苹果的套路深: 虽然大立光一家独大,玉晶光扶不起来,但苹果不会放弃对其他供应商的扶持,“舜宇进入苹果供应链”的传闻也若隐若现。今年1月,果学第一人、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再度爆料,称未来iPhone主要镜头供应商为大立光、玉晶光与舜宇光学。


(2)技术迭代放缓: 随着手机摄像头对成像质素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机镜片数量越来越多,从3P(Plastic,即塑料片数)到5P到8P。但一方面,镜片数量提高,技术难度也指数级增加。目前,8P镜头的制造工艺牢牢掌握在大立光手中,但9P10P的量产依然有难度。


塑料镜头结构,国盛证券


另一方面,单纯镜片增加的空间也有限了。8P已经是业内认为的顶配了,镜片再增加,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也没那么大了,边际效应递减。就像是吃包子一样,前三个吃起来都很爽,后面再多也就那样了,甚至会成为负担(比如成本大幅增加)。


而目前,舜宇光学实现了7P镜头的量产,在中高阶镜头竞争最为激烈的6P市场,舜宇也紧咬大立光。换句话说,从镜片角度看,当第一名站在终点线上没办法继续前进时,留给后来者的追赶难度也就小多了。


(3)技术路线变化: 由于塑料镜头面临的量产困难,玻塑混合镜头成为了一种新的技术路线。由于玻璃透镜透光性好、折射率高,一片玻璃透镜的效果大致等于2片塑料透镜。一个7P镜头,通过5P+1G(Glass)或3P+2G实现厚度减薄,也使得制造商存在“弯道超车”的空间。


2017年,LGV30最早应用玻塑混合镜头方案,荣耀也在2019年的荣耀20Pro和荣耀V30Pro中采用了6P+1G镜头的方案。相比塑料,玻璃透镜打磨难度大,量产也比较困难。也可以说,大家又都来到了一个新的同一起跑线上。


玻塑混合镜头结构,国盛证券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像不少台企老板奋斗几十年后奋斗欲望降低、开始享清福一样,大立光目前在玻塑混合方面,并没有大幅发力,仍是聚焦塑料镜头领域;而舜宇光学则在研发上不断投入,已经实现了玻塑混合手机镜头的量产。


大立光掌门人林恩平,其精舍门口有4个大字,“只管打坐”,寄语自己要时刻学会清零。然而,从产业动态、以及自6000元新台币之后就开始下跌的股价来看,面对新技术趋势,能否抵挡住舜宇光学等公司的挑战,并不明朗。





舜宇光学一步步缩小与大立光差距的过程,其实也是大陆光学产业逐步崛起的一个缩影。


在镜片制造上,舜宇光学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升级的样本;在CMOS芯片上,韦尔股份冲击高端市场、格科微站稳中低端市场;在镜头模组业务中,欧菲光、舜宇光学和丘钛 科技 坐稳了前三名。


而回到当下,新能源车带来的摄像头增长,也会是一个新的增量。而依托本地化优势,国内光学企业也会迎来机遇。新的产品浪潮,是大立光当年作为挑战者而成功的“密码”;而也将会大陆这些挑战者而成功的“密码”。


而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光学产业也为国内制造业摆脱依赖人力成本的低端加工,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在消费电子领域,无论是技术突破、还是产品量产、还是良率提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与耐心。唯有如此,才能摆脱“分工链”的尴尬,形成“价值链”的竞争力。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1] 从大立光成长史看lens行业变革,海通证券

[2] 从大立光看电子企业如何穿越周期,广发证券

『肆』 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空间如何

加工中心是最常见的数控机床,品牌众多,价格差别也相当的大。到底差异在哪里呢?且听老金评说。老金孤陋寡闻,请没有被提到的加工中心厂家释怀,此文也纯属个人看法,如有不同意见请尽管拍砖。

世界上第一台加工中心是1958年由美国卡尼-特雷克公司首先研制成功的。它在数控卧式镗铣床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动换刀装置。北京机床研究所1975年试制出中国第一台卧式加工中心JCS-013 ,1978年试制出中国第一台立式加工中心JCS-018。也有说法是JCS-013实际上是北京第二机床厂制造的。当年,中国和世界的技术距离是17年。

如今,中国目前的加工中心技术应用基本和世界同步,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和世界一流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为什么同样一台850立式加工中心(X向行程为800mm,Y向行程为500),国外和国产有很大的价格差距,为什么国产品牌之间也有相当的价差?

国内外典型的立式加工中心厂家分为7类,以最常规的厂家标准配置三轴850立式加工中心为例(仅针对主力机型,各厂家配置会有所不同),来谈谈这7类产品的特点。通过排队和对比,做出一个对国内机床所占位置的正确分析。

每支梯队的区分让老金大伤脑筋,本文所提到的厂家均为经受多年市场考验得以生存的企业,其产品售价基本得到市场认可,产品售价基本能体现他们的产品配置和实际价值。最终决定以大致售价作为依据,这种划分实际上并不很科学,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第1梯队---超一流选手:潜心走自己的路,让历史去评价吧

第1梯队中的瑞士米克朗、瑞士宝美、瑞士斯特拉格、瑞士利吉特、瑞士威力铭、德国哈默、德国奥美特、德国巨浪等品牌,属于加工中心领域的超一流选手,售价大于150万。

无论从外观内在,还是设计水平及创新性,抑或加工能力和加工精度,几乎无可挑剔。精工细作,精益求精,机床加工精度极高,产量很低。因价格实在太贵,使用成本实在太高,用户往往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购。

第1梯队的加工中心品牌形象高高在上,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矣,犹如机床中的超级跑车。曲高和寡,采购和使用成本的高昂直接导致市场应用率非常之低。售价虽高,利润不一定高,品质虽好,经营不一定好,光鲜之后的转身可能是心酸的泪水。瑞士米克朗已经被瑞士阿奇夏米尔集团收购、瑞士宝美被瑞士斯特拉格收购…不由联想起世界顶级超级跑车布加迪威龙,叱咤车坛的背后是4度转手的悲惨。

机床的品质由床身材料优劣、机械加工水平、零部件质量、装配质量以及生产管控等环节来确保,机床装配质量始终靠人工保证,不象汽车、家电等产品可以实现自动化装配。装配技工水平有高有低,机床批量生产又有苛刻的交货时间限制,正因为如此,大批量生产的机床很难保证很高的水平,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销量排名前十名的机床厂商无法进入第1梯队的原因。

第2梯队---压阵高手:家大业大名气大,坐镇工厂好帮手

第2梯队中的德国DMG、德国斯宾纳、德国斯塔玛、日本森精机、日本大偎、日本马扎克、日本牧野、日本丰田工机、美国MAG、美国哈挺乔堡、意大利菲迪亚、西班牙达诺巴特等多位选手的大名几乎耳熟能详,是世界一流机械生产企业的主力机床,售价定位80-150万。

这些选手均常年位居世界机床销售额榜单的前列。普遍中小批量生产,管控到位,品质很好仅用于生产高利润的产品。价格相对第1梯队来说比较接地气。

第2梯队厂家推广力度大、市场占有率高、专门解决高难机械加工问题,鼎鼎大名几乎超过第1梯队。对于有一定规模的机械加工企业,如果没有几台第2梯队选手坐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产品是一流的。有些企业的机床绝大多数是中低端的,也会买个一两台第2梯队机床来充门面,专供接单和客户参观之用。这和奥迪车虽说不是顶级豪华车却可以成为公务车首选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1、2梯队在产品品质、科技创新方面大幅领先。目前,天然或者人造大理石床身技术、床身恒温技术、直线电机驱动、滚珠丝杆中心冷却、重心驱动、超快速换刀机构、高速电主轴等先进技术,均率先应用在第1、2梯队的产品中。

第1、2梯队几乎是瑞士人、德国人、日本人的天下,他们的严谨和这三个国家始终如一重视技能培训的传统是他们能制造出优秀机床的根基。10年内,中国企业进入第1、2梯队的机会很渺茫。

第3梯队---攻坚好手:不埋怨不放弃,解决问题是要点

中日合资北一大偎、中日合资小巨人马扎克、美国哈挺乔堡、美国哈斯、韩国斗山、韩国现代、韩国三星、台湾永进、台湾东台、台湾台中精机、台湾快捷、台湾高峰等品牌,是国内一线机械生产企业中的主力机床品牌。售价在45-80万之间。

生产一流产品的企业虽然也使用第1、2梯队的机床,但由于采购成本太高,实际大批量使用的还是以第3梯队的机床为主。这些机床结实耐用、可靠稳定,关键时刻不掉链子,是确保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好帮手。

第3梯队大多是国外及台湾机床企业在国内的合资品牌或者在国内生产,在机床的生态环境中扮演了狼的角色,对推动国内机床业的技术、管理及营销水平,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第4梯队---实战主力:实力不俗斗志扬,忙头苦干望前程

北一、北京机电院、南通科技、新瑞、纽威、日发、海天、大金、台湾丽驰、台湾大侨、台湾大立、台湾友佳、台湾丽伟、台湾艾格玛、台湾绮发等品牌,是一、二线机械生产企业中的主力机床品牌。价格在32-45万左右。

第4梯队的机床市场保有量不亚于第3梯队,虽说在稳定性和精度保持性方面略逊于第3梯队,因为价格更加平易近人,同样成为了高水平机械加工企业中的主力机型。

这支梯队的企业由国内优秀企业和一些台湾企业大陆工厂组成,稍稍努把力就有可能对第3梯队造成威胁,特别是几家民营国产机床企业起点高、进步快,很有希望在几年之后跻身于第3梯队。

第5梯队---万金油:不挑食不挑活,什么都干什么都做

沈阳、宝鸡、云南、大连、长征、汉川、宁江、凯达、联强(新浙)、青海一机、鲁南、杭机、宝佳、皖南、捷甬达、永华、迪莱姆、大天、嘉泰、隆盛等品牌的加工中心,在任何一个角落里的机械加工企业里都有可能看到。售价大致25-32万。部分品牌也会推出一些偷工减料的特价机型,不推荐使用。

这个价位区间的850立加在国内的市场销售数量最大,最能被普通机械用户所接受,屈指数数品牌有一两百家之多,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什么脏活、累活、没人干的活都是这些机床在做,工作环境相应比较恶劣,恒温恒湿环境的优越环境与他们无关。

这支梯队至少有一半的厂家采用组装光机的方式生产立加,产品同质化严重,进入门槛比较低。如果工厂规模相当、管理合理,不同品牌品质之间的差异很小。

选择这支梯队的机床需要用户具备比较强的应用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机床部件和选配件,用对、用好机床可以生产出让人刮目相看的产品。

国产机床几大巨头完全有能力造出第3、4梯队的立加,却对自己放松要求,自甘平淡混迹在第5梯队打价格战,拿着国家的巨额补贴去做与中小企业争利的事情,叫人说什么才好呢?几大巨头频繁的并购国外机床企业没有给自身产品和市场带来实质性的提升,却得到了“国外机床品牌摧毁者”的外号,问题出在哪?

第6梯队---经济实惠型:能用就是不浪费,够用就是好选择

海滕、百事特、一鸣、大森、鼎亚、海特、力创、鼎泰、中博等小品牌机普遍选用低端品牌数控系统,大约销售价格18-25万。部分企业为组装光机的生产模式。

第6梯队的机床由于企业相对规模较小,品质规范化管理方面差于第5梯队。同时为了降低成本,零部件选购方面也会选用一些廉价品牌,对稳定性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严格的出厂烤机和出厂检验是降低机床出厂故障率的好方法。

对于产品精度要求不高、采购预算比较紧张的中小企业来说,第6梯队的加工中心是不错的选择。西门子808D的出现也让这个梯队的立加多了数控系统的选择。

第7梯队---省钱首选:认真细致选对人,创业起步好帮手

第7梯队为代装游击队组装的加工中心,付出代价小于18万。

做法是用户自行购买光机、数控系统、丝杆、刀库等部件,然后代装游击队负责到现场组装,品质水平和场地条件、代装游击队的工作情绪直接相关,品管等QC流程是没有的。服务质量不用动脑也能知道。

这个档次的加工中心一般用的是台湾新代、宝元或者是国产的凯恩帝、广州数控系统,三菱M70和FANUC 0I-MATE MD也很常见。丝杆导轨用的品牌也不差,其他部件则是抱着能省则省的态度去采购。

如果你和代装游击队的私交很好,而且该代装技师的水平很高,自己又懂点机械和电气维修,那么恭喜你已经大大降低了机床的采购和使用成本。如果不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两项,那么你付出的使用代价可能会比采购第6甚至第5梯队更高。

囊中羞涩的创业者用此方式购买立加的比例较高,购买时请注意两项,一是要反复调研,深入了解机床光机、零部件的品质以及机床验收方法,二是要调查代装游击队的口碑。

总结语:

7支梯队的立加厂家组成了一个菱形,菱形上顶点代表第1梯队,从上往下队伍不断壮大,菱形左右两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第5梯队也就是生产厂家最密集的梯队,再往下队伍开始缩容,菱形最下方的点代表第7梯队。

1-3梯队是清一色的外资企业,第4梯队由国产和台企组成,第5-7梯队是国产的天下。国外不是没有5-7梯队的产品,该区间国产立加的强势让他们无法挤入国内市场,这是中国人应该值得骄傲的。

国产立加突破到第3梯队不是难事,再往上就难度重重,望在座的诸君努力进取造出世界一流的机床,让老金能活着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伍』 全景相机 最全VR相机独家盘点:全景相机哪家强

消费级全景相机介绍:

小米

4月5日小米发布了米家全景相机,由两个190° 鱼眼镜头相机组成。不需配合手机,可以独立使用。

米家参数:安霸 A12 处理器,索尼 IMX 206 传感器,2388 万有效像素,内置6 轴电子防抖,使用中无论是翻转、俯仰、偏航,都能实时矫正并获得稳定流畅的画面。符合IP67级防水防尘认证。可满足家用、户外和新闻等日常拍摄需求。售价 1699元。

努比亚

4月6日,努比亚发布了NeoAirVR全景相机。配备了两颗210度鱼眼广角镜头,可拍摄图片分辨率3008×1504,视频分辨率2560×1280、帧率30fps,全景内容自动拼接无需后期处理,支持鱼眼、小行星、水晶球、透视等多种模式。

售价699,只能搭配手机(目前仅支持安卓手机)使用,不能独立使用,这是为什么它比小米便宜1000的重要原因之一。

理光

理光宣布在2017年全美广播电视设备展上公开展示其最新研发的新款THETA 360 全景相机。新机的最大特点将是能够拍摄30fps 4K分辨率的360 全景视频,同时使用内置的四通道麦克风进行立体声录制。

专业级全景相机

Google

4月下旬,Google 发布了继Jump后的升级产品YiHalo。YiHalo 由小米旗下品牌小蚁与 Google 合作研发,由 17 台 相机构成,其中 16 台采用环绕形式组装成圆形阵列,1台安装在圆盘顶端。

YiHalo采用安霸A9SE75芯片,索尼1200万像素的IMX377传感器。能够达到每秒30帧的8k分辨率/每秒60帧的5.8k分辨率拍摄视频。售价16,999 刀,面向专业视频内容制作团队。

Facebook

Facebook 4月20日发布了Surround 360 X24/X6全景相机。

X24由24台相机组成,X6由6台相机组成,和此前的surround360的圆盘设计方式不同,X24/X6均采用球形设计。支持以6自由度(6DoF)拍摄高达8K分辨率的视频,通过6DOF追踪,无论Facebook自己的OculusRift还是HTC的Vive用户,都将能够在镜头拍摄的任何方向上移动,而不仅仅是从固定的中心位置360度观看整个场景。目前,只能用计算机生成的图像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全景相机的几个重要参数如下:

1、相机数量:全景相机采用多相机(至少2个)拼接,相机数量越多,单位角度内有效像素数也越高,画面畸变越小,视觉效果越好,但相应的计算量也越大,拼接难度也越大,硬件和算法成本越大。目前 6 个相机以内的全景相机方案还能勉强实现机内拼接,超过6个相机一般要在专用工作站上进行拼接。

2、分辨率:包括图片分辨率、视频分辨率。对于图片分辨率来说,消费级全景相机主流是 4K,而专业级全景相机最高可达8K。

3、画质:画质是最终画面的质量,包括细节分辨率、层次、对比度等。影响画质的主要在于图像CMOS传感器成像质量以及ISP芯片处理算法。

4、成像一致性。主要指曝光、白平衡等参数。全景相机基于多个相机拼接,当场景中有单向强光源(如早晨斜射的太阳)时,不同角度的相机入射光强不同,曝光参数差别很大。造成曝光不一致,这时能明显看到画面中亮度不一致,严重影响拼接算法。

5、安全距离:很多全景相机依靠相邻镜头拍摄画面的重叠,匹配共同特征实现拼接。当被摄物体距离相机较近时,共同特征很少,拼接时容易发生变形或者错位。这个临界距离就是安全距离。安全距离越小越好。

6、机内拼接:就是在全景相机内部完成全景图像的拼接,这样操作使用都很方便,但机内拼接对机内发热、运算性能等方面要求比较高,相机数目少于6个时容易实现。

双鱼眼全景相机存在的问题

双鱼眼技术方案是目前主流的全景相机方案,但是双鱼眼技术并不是全景相机的最理想方案。

双鱼眼全景相机因为需要两个相机具有相同的重叠区域才能拼接,所以每个鱼眼镜头都在180°以上,190°和200°最常见。而如此大视场角的鱼眼镜头会产生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

画面边缘畸变严重

鱼眼图像的畸变程度是从圆中心到周围逐渐变大的。一般中心的图像还算比较正常,但是四周会变形比较严重,如下图周围的人和房顶都变形很严重。这对鱼眼展开后的拼接不利。

安全距离大

安全距离越小越好。但双鱼眼的技术方案使得安全距离较大,手持拍摄时人的手臂无法很好的拼合。或者在室内等小空间拍摄时,柱子或天花板容易出现断层和扭曲。

单位角度有效像素低

鱼眼相机所使用的 COMS 感光元件其实跟一般的相机并无区别,但由于只利用了方形 COMS 中间圆形的一部分,实际有效的感光元件面积变少,加上鱼眼镜头覆盖的视场角远大于普通视场角,每一度视角上的有效像素便稀释得很少了。举个例子,两个 1200 万像素的鱼眼镜头组成的全景相机,换算到单位角度上可能只有普通视场角(一般小于70°)1200 万像素手机的三十分之一左右。

目前拍摄设备分类

在介绍全景相机的发展趋势前,先来聊一聊目前的拍摄设备分类情况。目前拍摄设备主要分为三大类:手机摄像、相机摄像、影视摄像。

其中手机摄像面对普通个人用户,对拍摄质量要求不高,但对价格敏感。一般用来拍摄生活照、旅游照片等。

影视摄像设备面对的是专业的影视制作公司,对设备成像质量、长时间工作的稳定性要求很高。售价也非常高。

相机则介于两者之间,最常见的就是单反相机。既有面向普通用户的消费级产品也有面向专业用户的专业级产品。

全景相机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全景相机很可能会像上述的拍摄设备一样分为相应的三个发展方向。

全景相机作为手机配件

由于手机机身尺寸(尤其是厚度)的限制,手机镜头无法像单反那样具有大尺寸感光元件、大范围可调光圈、大范围可调焦距等一系列功能。因此全景相机作为手机在摄像方面的一个延伸是有它存在的理由的。

这类全景相机主要采用双鱼眼的技术方案,研发主力是手机厂商(三星、小米、努比亚、LG等)以及部分第三方厂商(理光、insta 360等)。

这个方向的全景相机目前比较多,发展比较成熟,中国增强现实产业联盟认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1、小型化。因为主要搭配手机使用,所以轻便、小巧非常重要。
2、傻瓜化。可以实现自动全景拼接,实时预览,无需通过电脑直传手机。操作简单,可以快速上手。
3、生态化。提供配套的APP软件,支持图片编辑人物美化、主流社交软件分享、增值服务等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阅读全文

与大立860模具机精度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钢材和陶瓷粘接用什么胶 浏览:858
不锈钢管如何与塑料管连接 浏览:167
焊缝为什么用锤子敲 浏览:420
硅钢和不锈钢哪个效果好 浏览:532
海南省聚乙烯涂塑钢管哪里买 浏览:92
男生说他是钢铁直男怎么会 浏览:710
机器焊接引脚为什么是弯的 浏览:943
bn300代表钢管什么规格 浏览:590
淮安富士康模具工资多少 浏览:387
钢材里csc是什么 浏览:910
天正暖通向下弯头怎么画 浏览:408
2520不锈钢用什么焊条 浏览:436
rc钢管DN125外径多少 浏览:764
窗户护栏长度怎么算 浏览:131
玻璃钢管道补漏用什么好 浏览:836
广联达怎么画圆形钢筋 浏览:563
nc加工不锈钢用什么刀 浏览:174
窗户护栏怎么延长出去 浏览:889
土建钢材水泥占多少比例 浏览:554
锁定钢板固定还叫什么 浏览: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