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注塑模具的缩水是什么意思,求详解!!!谢谢
塑料的收缩量,就是说,在模具的设计时,要事先考虑到塑料的收缩量,各种塑料的收缩量是不同的,把产品的尺寸根据收缩量%的大小,进行加大,即1+x%,这样做出来的产品的尺寸才能正好。
② 模具中什么叫缩水,什么叫变形量两者有什么区别
缩水,是指压力浇注成型过程中(包含沙型浇注)熔化的原材料在模具内冷却成型过程体积小于模具尺寸的现象。其实说穿了类似于热胀冷缩。
变形,考察的不是缩水的问题,而是产品在模具内冷却成型过程偏离原来设计线条的情况。比如,原来设计是直的,现在弯曲了。这个根本原因在于材料在熔化结晶过程中分子(原子)分子结晶取向不同,情况比较复杂。实际上现在工程上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如同空气动力学并没有被飞机制造商真正被掌控一样。
至于冲压模具,如上所讲,这两个问题都是材料熔融状态下的热力学效应,冷冲是不用考虑的。
③ 塑胶成型产品中的缩水是怎样的现象怎样解决
缩水现象是指由于产品在冷却硬化过程中出现体积收缩,壁厚处的表面原料被拉入,从而在产品表面出现凹陷痕迹的现象。
缩水现象通常和以下因素相关:
①注塑工艺问题(如注射压力过低、保压时间不够、模温过高、冷却时间不够等等);
②结构设计问题(胶位厚度不均匀、筋宽与胶位厚度比例不当、产品胶位厚度过厚等);
③模具加工问题(进料口过小或流道截面过小等)。
解决办法:
①注塑工艺引起的相对容易解决,只要根据排查到的原因做相应的调整就可以;
②由结构不良引起时,就需要修改模具了,一般来讲,筋底部厚度不应超过胶位厚度的80%;
③模具问题的话相应做调整和修改。
关于注塑件的不良分析,真正原因并非能轻易查出,需要工艺、模具、结构等结合考虑。
④ 塑胶模具为什么会缩水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熔胶转为固体时,肉厚处体积收缩慢,形成拉应力,若制品表面硬度不够,
而又无胶补充,制品表面便出现缩水
产品壁厚不均区,如加强筋或柱位与制品表面的交界处
1.制品壁厚过大
减低壁厚
2.胶件流程过长
加浇口
3.计料量不足
加大计料量
缩水除了注塑工艺外,
一是产品设计壁厚及骨位厚薄不合理,
骨位厚度一般不过超过壁厚的2/3
二是从模具上来说入水设计不合理
(如果长方形产品从一边入水就有机会在对面有骨位处产生缩水)
及排模不合理(如果厚壁产品在主流道的尾部,导致机注塑压力不够)。
⑤ 塑胶成型产品中的缩水是怎样的现象,及怎样解决
缩水主要是塑胶材料的收缩,当壁厚不均时表现更为明显,工艺上可以增加保压改善缩水状况,进胶点大小也至关重要,进胶点太小缩水会比较严重,因为保压压力能进型腔得有限。适当降低一些模温对缩水也有帮助。还要看你所用的材料类型,如果不是结构性的(厚壁,筋等)缩水,通过模具和工艺调整都是很好解决的。
冷胶,在热流道模具中会经常出现,与热流道的温控系统也有关系,另外,热流道模具定模板后的隔热板是否完好,开模停顿时间不能过长,模具流道末端增加或增大冷料井会有帮助。
毛边,首先排除模具合模精度没有问题,注塑工艺上,注射压力保压压力过大,速度过快,料程过多都是造成毛边的原因,有时料温过高,流动性太好也易出现毛边。
样花?料头?不明白这个名词的意思。如果是料花,即表面出现银丝,那是原料干燥不充分,材料中含有水分,气化和材料分解造成这个现象。增加干燥温度和时间长度。
⑥ 塑胶成型产品中的缩水是怎样的现象,及怎样解决
.缩水 由于体积收缩,壁厚处的表面原料被拉入,因化时,在成品表面出现凹陷痕迹。缩水是成品表面所发生的不良现象中最多的,大多发生于壁厚处,一般如果压力下降则收缩机率就会较大。 1. 模具设计时,就要考虑去除不必要的厚度,一般必须尽可能使成型品壁厚均匀; 2. 如果成型温度过高,则壁厚处,筋骨处或凸起处反面容易出现缩水,这是因为容易冷却的地方先固化,难以冷却的部分的原料会朝那移动,尽量将缩水控制在不影响成品品质的地方。 3. 一般降低成型温度,模具温度来减少原料的收缩,但势必增加压力。 缩水 表八 成 型 机 射出时间短(GATE未固化时,保压就会结束) 保压低 计量不足 保压位置转换太快 射出压力低 射出速度慢 冷却时间短 原料温度高 逆止阀破损 灌嘴孔径变形(压力损失)或溢料 模具 模具温度高 模具冷却不均匀(模具部分高) GATE小 模具结构设计 顶针不适当 原料 原料收缩率大 9.不易脱模(顶凸) 模具打开时成品附在动模脱模,顶出时,顶破或顶凸成品。如果模具不良,会粘于静模。 1. 模具排气不良或无排气槽(排气槽位置不对或深度不够)造成脱模不顺利; 2. 射出压力过高,则变形大,收缩不均匀,对以脱模; 3. 调节模具温度,对防止脱模不顺有效,使成型产品冷却收缩后,以便于脱模,但是,如果收缩过度,则在动模上不易脱模,所以,必须保持最佳模温。一般,动模模温比静模模温高出5℃—10℃左右,视实际状况而定。 4. 灌嘴与胶口的中心如果对不准,孔偏移或灌嘴孔径大于胶道孔径,均会造成脱模不顺。 脱模不顺 表九 成型机 原料温度高 射出压力高 射出时间长 保压时间长 冷却时间短 保压高 模具 模具脱模角不够 模具温度高 模具排气不良 模具冷却不均匀 灌嘴孔径大于胶口孔径 灌嘴偏移 原料 原料流动性不足 原料收缩率小
⑦ 一体成型产品出现流纹缩水怎么处理
一体成型产品出现流_缩水的处理办法:
1、模具温度太低不利于解决缩水难题,硬胶件缩水问题(表面缩凹和内部缩孔)都是因为熔胶冷却收缩时,集中收缩留下的空间得不到来自入水口方向的熔胶充分补充而造成的缺陷。
所以,不利于补缩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我们去解决缩水的问题。多数人都知道,模具温度太高容易产生缩水问题,通常都喜欢降低模具温度来解决问题。
但是有时如果模具温度太低,也不利于解决缩水的问题,这是很多人不太注意到的。模具温度太低,熔胶冷却太快,离入水口处较远的稍厚胶位,由于中间部份冷却太快而被封死了补缩的通道,远处便得不到熔胶的充分补充,致使缩水问题更难解决,厚大注塑件的缩水问题尤为突出。
再者,模具温度太低,也不利于增加注塑件的整体收缩,使集中收缩量增加,缩水问题更加严重明显。因此,在解决比较难的缩水问题时,要记得检查一下模具温度会有好处。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通常会用手去触摸一下模具型腔表面,看是否太冰凉或是太炀手了。每种原料都有它合适的模具温度。
例如PC料的缩孔问题,如果_嵊妥⑺埽s孔会得到较好的改善,但模温若太高了,注塑件又会出现缩水的问题。
2、熔胶温度过低也不利于解决缩水难题。同样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熔胶温度太高,注塑件容易产生缩水问题,适当降低温度10~20℃,缩水问题就会得到改善。但如果注塑件在某处比较厚大的部位出现缩水时,再把熔胶温度调得过低,比如接近注塑熔胶温度的下限时,反而不利于解决缩水问题,甚至还会更加严重,注塑件越厚情况就越明显。
原因和模温太低相似,熔胶冷凝太快,从缩水位置到水口之间无法形成较大的有利于补缩的温度差,缩水位置的补缩通道会过早被封死,问题的解决就变得更加困难了。由此也可看出,熔胶冷凝速度越快越不利于解决缩水问题,PC料就是一个冷凝相当快的原料,因此它的缩孔问题可以说是个注塑的大难题。此外,熔胶温度太低也一样不利于增加整体收缩的量,导致集中收缩的量增加,从而加剧了缩水的问题。因此,在调机解决较难的缩水问题时,也应检查一下熔胶温度是否调得过低了极为重要,除了看温度表,用空射的方法检查一下熔胶的温度和流动性比较直观。
⑧ 模具与缩水率如何计算
一、模具的相关计算(时间计算):注射时间中的充模时间直接反比于充模速率,生产中充模时间一般约为3-5秒。注射时间中的保压时间就是对型腔内塑料的压力时间,在整个注射时间内所占的比例较大,一般约为20-120秒(特厚制件可高达5~10分钟)。
二、缩水率的计算:D=M+MS+MS²收缩率系指塑胶制品冷却固化经脱模成形后,其尺寸与原模具尺寸间之误差百分比,可依ASTM D955方法测得。在塑胶模具设计时,须先考虑收缩率,以免造成成品尺寸的误差,导致成品不良。
成型收缩率是指塑件自模具中取出冷却到室温后,室温尺寸的缩小值对其原未冷却尺寸的百分率。由于收缩不仅是树脂本身的热胀冷缩,而且还与各成形因素有关,所以成型后塑件的收缩率应称为成型收缩率。高分子中常用此概念。
(8)模具缩水怎么看扩展阅读:
模具收缩量, 在制造吸塑成型模具时需要考虑到下列的收缩因素:
1、成型制品收缩。如果不能清楚地知道塑料的收缩率,则必须取样或用相似形状的模具通过试验来得到。注意:通过这种方法只能得到收缩率,不能得到变形尺寸。
2、中间介质的不利影响造成的收缩,如陶瓷、硅橡胶等。
3、模具所用材料的收缩,如铸造铝时的收缩。
⑨ 怎么验证柱位是否缩水,UG模具设计
在模具设计中,产品的柱位与骨位是最常见的产品特征上,而在设计柱位时,最易产生缩水,怎么来对其进行判断呢?
1、柱位主要指螺丝柱
螺丝柱一般需承受紧固件产生的较大的应力,塑胶产品的料厚须足够,通常料厚>=1.3。
B.胶料局部过厚会导致如形成缩水痕、空穴、或增加内应力等不良。对于外观件需进行缩水验证。
C.采用加强筋方式连接外壁,或辅以三角或十字加强筋可有效增加强度
对于外观件,当有螺丝柱子,需要进行缩水验证,依照上页图示意,塑胶壁厚
螺丝柱子外径3.4,验证结果NG:(1.8-1.(5)/1.5*100%=20%>8%。
外观面有可能会有缩水痕迹。
改善方案如下图:
缩水验证0K:(1.54-1.5)/1.5*100%=2.7%
缩水验证0K:(1.39-1.3)/1.3*100%-6.9%
当缩水验证NG时,可在增加火山口及加深螺丝孔深度来改善。
2、骨位的设计
A加强筋根部不能太厚,容易造成缩水,一般小于主壁厚的1/2是安全
的(这一点后面防缩水设计有详细说明);
B、加强筋顶部不能太薄,小于0。8mm容易导致成形填充不足;
C、一般拔模斜度取0.1 1度,加强筋越高斜度越小;
D、根部倒R0.5圆角,以利成形走胶;
E、螺丝柱上的加强筋可以做高一点(比螺丝柱矮2——3mm),多数都是司筒顶出的。
3.需注意的细节问题
1)缩水,塑胶原料在模贝中由于厚不同,材料冷却不同步而导致的-种表面缺陷,见以下情况:
A螺丝柱缩水的原因,如下图:
b、加强筋根部不能太厚,否则会缩水,如下图:
2)柱位与骨位的根部做圆角处理,利于流动,并有好的表面质量。
⑩ 塑胶模具缩水率计算公式和方法。
收缩率S由下式表示: S=×100%(1) 其中:S-收缩率; D-模具尺寸; M-塑件尺寸。
如果按已知塑件尺寸和材料收缩率计算模具型腔则为:D=M/(1-S) 在模具设计中为了简化计算,一般使用下式求模具尺寸: D=M+MS.
如果需实施较为精确的计算,则应用下式: D=M+MS+MS2,但在确定收缩率时,由於实际的收缩率要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也只能使用近似值,因而用计算型腔尺寸也基本上满足要求。
测量时其尺寸与原模具尺寸间之误差百分比,可依ASTM D955方法测得。在塑胶模具设计时,须先考虑收缩率,以免造成成品尺寸的误差,导致成品不良。塑胶模具缩水率定于原料厂商及硬度,一般在一次成型后2.5~3%。 二次加硫后为3.2~4%,采用热压成形均需二次硫化。
(10)模具缩水怎么看扩展阅读
热塑性塑料的特性是在加热后膨胀,冷却后收缩,当然加压以后体积也将缩小。 在注塑成形过程中,首先将熔融塑料注射入模具型腔内,充填结束后熔料冷却固化,从模具中取出塑件时即出现收缩。
塑件从模具取出到稳定这一段时间内,尺寸仍会出现微小的变化,一种变化是继续收缩,此收缩称为后收缩。另一种变化是某些吸湿性塑料因吸湿而出现膨胀。例如尼龙610含水量为3%时,尺寸增加量为2%;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6的含水量为40%时尺寸增加量为0.3%。
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成形收缩。 目前确定各种塑料收缩率(成形收缩+后收缩)的方法,一般都推荐德国国家标准中DIN16901的规定。
即以23℃±0.1℃时模具型腔尺寸与成形后放置24小时,在温度为23℃,相对湿度为50±5%条件下测量出的相应塑件尺寸之差算出。在制造模时,型腔则按照下偏差加工,型芯则按上偏差加工,便於必要时可作适当的修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成型收缩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热压成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缩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