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塑胶模具的公母模定位方式有哪些
前后模的定位方式有两类:一是:模板定位,二是:模仁定位。
以上是 昱卓双色模具 为您解答,如有帮助,请给个采纳呗
❷ 塑胶模具模仁打直角要求
1.滑块导轨的高至少要为滑块高的1/3,以保证滑块稳定以及滑动顺畅。
2.有滑动摩擦的位置注意开设润滑槽,为了防止润滑油外流,不宜把槽开成“开式”,而应该为“封闭式”,一般可以用单片刀在铣床上直接铣出。
3.固定模仁的型腔,对小模一般用线割,这样可以提高模具的精度;而较大模的模腔一般铣削的形式加工出来,加工时注意其垂直度,并且为了防止装配时,模仁不到位,模框的四周应该用铣刀铣深0.2。
4.入子与模仁,模仁与模仁,模仁与模框的相互穿插一般要加1°的斜度,以防装配时碰伤。
5.入子的靠位部分长度公差为-0.02,大小公差为-0.10,模仁相对应的靠位公差为+0.02。
6.有C 角的入子最底端到C 角部位的公差为+0.01,以防跑毛边。
7. 本体模具的主体部分用NAK80 的材料,入子、梢等用SKH9、SKH51(材料处理:室化处理,也可以不要)的材料,必要时可以使用VIKING 材料。
8.画好部品之后,应先定滑块的位置、大小,防止发生干涉、及强度不够的现象,然后才定模仁寸法。
9.入子大小公差设为-0.01,模仁上入子孔对应的公差为+0.01。
10.模仁上的线割方孔尖角部分用R0.20 过度,对应的入子部分也为R0.20,以对应线切割时的线径影响,同时可以防止尖角部分磨损,而产生益边。
11.与定位珠相对应的小凹坑寸法一般为底径φ3 夹角90°-120°的圆锥孔。
12.固定侧的拔模角应该大于可动侧,以便离型留在可动侧;而且可以防止部品变形,尤其是壁薄,件长容易变形的零件,固定侧对它的拉力不均容易使部品翘曲,或留在固定侧。
13.对于侧面抽芯力大而部品精度要求又严的零件,最好采用二次抽芯结构。
14.斜梢的斜度+2°=压紧块的斜度(一般为18°或20°或22°).
15.模具组立时,应该养成如下习惯:
a.用空气枪清理模仁、模腔、入子、流道板、分模面的表面。
b.装配前用油石打光模仁、模腔、入子、分模面的表面,以便装配时顺tang。
c.注意清角,以防干涉、碰伤。
d.装配前应该考虑后面的工作如何进行。
16.大模具模仁的侧面压紧块应该设计成锁紧后底于分模面0.5-1.0mm,以防干涉。
17. PC+GF20 收缩率3/1000
18.POM 收缩率正常为20/1000,但有时局部会达30/1000。
19.为防止潜伏式浇口在部品顶出时刮伤部品,在流道离潜伏式浇口2-4mm 处增加一锲形块,高约为流道一半,夹角为单边10°,供顶出时折断浇口。
20.主流道拉料井,采用深8-10mm,夹角为单边10°,顶径为流道宽的倒圆锥;这样的好处是可防止单边磨成锲形的拉料在顶出时勾住流道,造成离型不良。
21.开闭器有两种:
1.橡胶制成,靠中心的螺杆调节变形量,来调节拉力。
2.用弹簧钢制成。其作用都为:延迟可动侧与固定侧的开模时间,应用于小水口模。
22.为了确保模具的顶针和斜销是否复位,有些模具安装了早回机构(母的装在108 板上,公的装在102 板上,公的类似于顶针,底部用无头螺钉堵住,一般布置两个)或微动开关(在108 和109 板[装电器元件]之间)。
23.考虑注塑机装夹模具时的螺杆长度,需要注意上下固定板的厚度,必要时四个角应该铣低一些,同时,为了提高安全性,上下固定板上可以根据注塑机上孔的位置,钻四个螺栓孔。
24.斜销的成型端有一段直面,一般长4-6mm,为了在顶出时斜销在107 与108板间滑动顺烫底部应该倒0.5mm-1mm 的R 角。
25.需要咬花的外观品,拔模斜度的设计需要考虑咬花的程度,以免造成外观拉伤。有些突出部位,考虑咬花后截面会变大,实际加工时应该单边小0.02-0.03。
26.考虑固定侧与可动侧合模会形成断差,固定侧比可动侧单边小0.03-0.05。
27.有滑块的模具中,有时需要在滑块上的滑块与压紧块相靠的斜面开设油沟;此外,如果不影响成形的前提下,在模板上表面开设油沟比在滑块底部开设油沟加工效率更高。
28.不应该把分型面选在表面有要求的位置。
29.加纤的收缩率为流动方向小千分之1-2,垂直于流动方向大;不加纤的则正好相反。
❸ 针筒模怎样保证同心度,塑胶模具
要利用多重定位。
1、每一腔用单一个圆形的模仁,模仁做指口相互扣死。
2、型芯与后模的配合尽量大,也就是型芯插在后模的部分尽量长。
3、型芯要插入到前模中,利用针筒前端的小孔。
4、模架的A、B在合模后不能松动。
5、各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要尽量高。
❹ 塑胶模具有哪些结构组成
塑胶模具由动模和定模两部分组成,动模安装在注射成型机的移动模板上,定模安装在注射成型机的固定模板上。在注射成型时动模与定模闭合构成浇注系统和型腔,开模时动模和定模分离以便取出塑料制品。
塑胶模具的结构虽然由于塑胶品种和性能、塑胶制品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注射机的类型等不同而可能千变万化,但是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一、塑胶模具结构按功能分
主要由:浇注系统、调温系统、成型零件系统、排气系统、导向系统、顶出系统等组成。其中浇注系统和成型零件是与塑料直接接触部分,并随塑料和制品而变化,是塑模中最复杂,变化最大,要求加工光洁度和精度最高的部分。
1.浇注系统:是指塑料从射嘴进入型腔前的流道部分,包括主流道、冷料穴、分流道和浇口等。
2.成型零件系统:是指构成制品形状的各种零件组合,包括动模、定模和型腔(凹模)、型芯(凸模)、成型杆等组成。型芯形成制品的内表面,型腔(凹模)形成制品的外表面形状。合模后型芯和型腔便构成了模具的型腔。按工艺和制造要求,有时型芯和凹模由若干拼块组合而成,有时做成整体,仅在易损坏、难加工的部位采用镶件。
3.调温系统:为了满足注射工艺对模具温度的要求,需要有调温系统对模具的温度进行调节。对于热塑性塑料用注塑模,主要是设计冷却系统使模具冷却(也可对模具进行加热)。模具冷却的常用办法是在模具内开设冷却水通道,利用循环流动的冷却水带走模具的热量;模具的加热除可利用冷却水通热水或热油外,还可在模具内部和周围安装电加热元件。
4.排气系统:是为了将注射成型过程中型腔内的空气及塑胶融化所产生的气体排除到模具外而设立,排气不畅时制品表面会形成气痕(气纹)、烧焦等不良;塑胶模具的排气系统通常是在模具中开设的一种槽形出气口,用以排出原有型腔空气的及熔料带入的气体。
熔料注入型腔时,原存于型腔内的空气以及由熔体带入的气体必须在料流的尽头通过排气口向模外排出,否则将会使制品带有气孔、接不良、充模不满,甚至积存空气因受压缩产生高温而将制品烧伤。一般情况下,排气孔既可设在型腔内熔料流动的尽头,也可设在塑模的分型面上。
后者是在凹模一侧开设深0.03-0.2mm,宽1.5-6mm的浅槽。注射中,排气孔不会有很多熔料渗出,因为熔料会在该处冷却固化将通道堵死。排气口的开设位置切勿对着操作人员,以防熔料意外喷出伤人。此外,也可利用顶出杆与顶出孔的配合间隙,顶块和脱模板与型芯的配合间隙等来排气。
5.导向系统:是为了确保动模和定模在合模时能准确对中而设立,在模具中必须设置导向部件。在注塑模中通常采用四组导柱与导套来组成导向部件,有时还需在动模和定模上分别设置互相吻合的内、外锥面来辅助定位。
6.顶出系统:一般包括:顶针、前后顶针板、顶针导杆、顶针复位弹簧、顶针板锁紧螺丝等几部分组成。当产品在模具内成型冷却后,模具前后模分离打开,由推出机构--顶针在注塑机的顶杆推动下将塑料制品及其在流道内的凝料推出或拉出模具开腔和流道位置,以便进行下一个注塑成型工作循环。
二、塑胶模具按结构分一般由模架、模仁、辅助零件、辅助系统、辅助设置、死角处理机构等几个部分组成。
1、模架:一般都不需要我们设计,可以直接从标准模架制造厂商那里订购,大大节约的设计模具所需时间,所以称它为塑胶模具标准模架。它构成了塑胶模具最基本的框架部分。
2、模仁:模仁部分是塑胶模具的核心部分,它是模具里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塑胶产品的成形部分就在模仁里面,大部分时间的加工也花费在模仁上。不过,相对有些比较简单的模具,它没有模仁部分,产品直接在模板上面成形。早期的塑胶模具大都如此,相对比较落后。
3、辅助零件:塑胶模具常用辅助零件有定位环、注口衬套、顶针、抓料销、支撑柱、顶出板导柱导套、垃圾钉等等等,它们有一部分是标准件,可以直接在订购模架时一起订购,也有一部分需要自己设计。
4、辅助系统:塑胶模具的辅助系统有以下四个:浇注系统、顶出系统、冷却系统和排气系统。有时,因为所运用的塑胶材料需加热的温度很高,所以,有的模具还会存在一个加热系统。
5、附助设置:塑胶模具的附助设置有吊环孔、KO孔(顶棍孔)等等。
6、死角处理结构:当塑胶产品有死角的时候,模具还会有一个或多个处理死角的结构。如滑块、斜顶、油压缸等等。在国内大部分书上介绍这种处理死角的机构称之为“抽蕊机构”。
其实,塑胶模具并不难,不管塑胶产品怎样变化,对于来成形此塑胶产品的模具而言,它的结构无非就是上述的几个方面。而模具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模具是大还是小?
各个附助零件、附助设置、附助系统的位置或者方式不一样。处理死角的方法、结构、大小等有所变化而已。当然,要使设计出来的模具加工简单、装配方便、寿命长、价格适中、成形产品不错,设计经验特别重要。好的经验,可以处理设计、加工当中出现的问题,对待设变也比较有把握。
三、注射机的结构组成:
一台通用型注射机主要包括注射装置、合模装置、液压传动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注射装置主要作用是将塑料均匀地塑化,并以足够的压力和速度将一定量的熔料注入到模具的型腔中。注射装置主要由(螺杆、料筒和喷嘴组成的)塑化部件以及料斗、传动装置、计量装置、注射和移动油缸等组成。
合模装置:其作用是实现模具的启闭,在注射时保证成型模具可靠地合紧,以及脱出制品,合模装置主要由前后固定模板、移动模板、连接前后模板用的拉杆、合模油缸、连杆机构、调模装置以及制品顶出装置等组成。
液压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其作用是保证注射机按工艺过程预定的要求(压力、速度、温度、时间)和动作顺序准确有效的工作。注射机的液压系统主要由各种液压元件和回路及其它附属设备组成,电气控制系统则主要由各种电器和仪表组成,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对注射机提供动力和实现控制。
❺ 塑胶模具模仁尺寸如何确定,如何确定偏出产品外形多少当出多个产品时,型腔间的距离取多少比较合适
模仁尺寸的确定,理论上可以由公式获得(公式我不记得了),但实际上没几个去用公式计算的,一般都是经验值。凹摸高度一般根据实际产品的高度来确定:一般机壳摸凹摸高度要大于型腔深度的2倍,长宽偏出产品外形5-40MM都可以,具体应根据产品的大小,摸具的结构(比如说运水,螺丝孔等等)的需要来确定。型腔间的距离不宜太长(太长注塑时会消耗很多压力,而且浪费材料),太短的话可能导致型腔局部温度的相互影响,模具温度不均匀,使产品出现翘屈、变形等不良现象。一般在保证模具结构的情况下取15-30M左右(也需根据具体产品大小等因素来确定)
❻ 模具里的推板是怎么固定的
一般比较小的塑料模具由于推杆比较轻,推板就直接用螺丝固定在顶杆,拉料杆和反顶杆的固定板上,就可以正常工作。而比较大的塑料模具,由于顶杆固定板和推板比较大,重量比较重,所以就要专门加装导向杆。顶杆固定板和推板在导向杆上往复滑动。压铸模具一般都装有导向滑杆,专门用于推板的导向滑动。
❼ 请教塑料模具里的动模,定模,术语
称公母,是按照一般状况下模仁的形状来区分的,定模就是母模,用在立式机上时,又称为上模。因定模部份通常都是产品的外观面,且模仁形状一般多是内凹的,所以形象的称之为母模。动模就是公模,用在立式机上时,又称为下模。因动模部份通常都是产品的内部面,且模仁形状一般多是向外凸出的,所以形象的称之为公模。
❽ 塑料模具的工作原理
动模部分则安装在注射机的移动模板上,在注射成型过程中可随着注射机上的合模系统运动。开始注射成型时,合模系统带动动模朝着定模方向移动,并在分型面I处与定模对合,其对合的精确度由合模导向机构,即由导柱和开设在定模板上的导柱孔保证。动模和定模对合之后,固定在定模板中的凹槽与固定在动模板上的凸模构成与制品形状和尺寸一致的闭合模腔,模腔在注射成型过程中可被合模系统提供的合模力锁紧,以避免它在塑料熔体的压力作用下涨开。注射机从喷嘴中注射出的塑料熔体经由开设在定模中央的主流道进入模具,再经分流道和浇品进入模腔,待熔体充满模腔并经过保压、补缩和冷却定型之后,合模系统便带动动模后撤复位,从而使动模与定模两分从分型面处开启。当动模后撤到一定位置时,安装在其内部的顶出脱模机构将会在合模系统中的推动装置作用下与动模其他部分产生相对运动,于是制品和浇口及流道中的凝料将会被他们从凸模上从动模一侧的分流道中顶出脱落,就此完成一次注射成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