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模具设计 > 如何做好模具管理维修

如何做好模具管理维修

发布时间:2023-05-20 05:50:24

1. 如何提升模具维修效率

提升模具的维修效率,是多个方面决定的,最重要的是先分析该模具生产的产品缺陷,产品上的缺陷到底是模具的什么原因造成的,分析出原因后,再去看模具上造成的现状是否是你分析后的吻合结果,如果是,修模的方案就很明了了,修起来也很快!

2. 管理小模具厂主要做好哪几点

如何做好模具的保管工作?

在人们的日常思维中,模具的生产制造是非常重要的,是很严谨,细致的工作,而对于模具的保管工作却往往不够重视,这样就会影响到模具的使用寿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模具制造企业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好模具的保管工作。

(1)模具管理方法 模具管理要做到物、帐、卡相符,分类管理。

物是指模具本身;帐是指“模具管理台帐:,它可对全部库存模具进行总的管理,在“模具管理台帐”,它可对全部库存模具进行总的管理,早“模具管理台帐”中记入模具号、模具保管地点等有关事项;卡是指“模具管理卡”,一模一卡。“模具管理卡”记录以下内容:模具号和名称、制造日期、制造点位、制造名称、图号、材料和草图、使用的设备、模具使用条件、模具加工件数的记录、模具修理和改进的内容以及模具技术状态鉴定的检查结果等。分类管理是指模具分类存放管理。有按模具种类和使用的机床分类保管,有按制件类别分类保管,一般是按制件分组管理。

(2)模具的入库和发放 模具保管应使模具处于可使用状态,为此模具入库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凡需入库存放的模具应有验收合格证,并带有模具图样及试模合格样件。

②凡需入库存放的模具表面应有模具号、制造编号、制造完成日期等标记。当模具太小或无位置可刻标记时应采用挂标牌的方式来代替。

③入库模具应有入库单并建立台帐。

④凡归还的模具要经过技术状态鉴定确定可以下次继续使用才可入库,去维修保养的模具须经专职人员检验调试合格才可入库。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模具一定不要入库,防止模具在下次使用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模具发放要凭生产指令,不得随意进行。尤其是大批量生产时为保证生产需要吗,所用模具一般都会准备一定数量的备份,在使用时应加以控制,不能乱用,否则总有一天几副模具都会处于待修状态而影响生产,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模具的存放

模具的存放要有足够的场地,而且模具存放地要求凭证、干燥、干净,便于起呆搬运。小型模具可以在存放架上,按次序排列存放,大型模具可以直接摆放在垫木上。模具一般按制作分组存放,为同一产品配套的模具应摆放在一起。当保管的模具种类较多、数量较大时可按使用频率来存放。如分为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和暂不使用等几类,这有利于库房的管理,也便于模具的废弃处理。

在存放时为保证模具精度和性能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 模具入库后应及时擦拭干净,并在导柱顶断的注油孔中注入润滑油,再盖上纸片,以防止灰尘或杂物落入而影响导向精度。暂时不使用的模具更应如此。

② 为防止模具生锈,存放时应在模具凸、凹模的刃口部分以及导柱表面涂上一层防锈油。

③ 为避免卸料装置长期受压而失效,在模具上、下模座之间应垫放限位木块。

④ 模具上下部分不应该拆开来存放,因为这样会使污物与灰尘进入工作件内或可能因意外的撞击而损坏工作件。

模具在存放期间被忽视一直造成惨重损失的事例时有发生,不能不引起重视。目前我国就模具管理还没有一个系统规范的模式,各企业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使模具在管理中得到妥善保管,达到预期的使用寿命。

3. 模具故障分析及维修方法

模具的维护要领连续模的维护,须做到细心、耐心、按部就班,切忌盲目从事。因故障修模时需附有料带,以便问题的查询。那如果遇上模具坏了该怎么维修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模具维修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模具维护保养

连续模的维护,须做到细心、耐心、按部就班,切忌盲目从事。因故障修模时需附有料带,以便问题的查询。打开模具,对照料带,检查模具状况,确认故障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再进行模具清理,方可进行拆模。拆模时受力要均匀,针对卸料弹簧在固定板与卸料板之间和卸料弹簧直接顶在内导柱上的模具结构,其卸料板的拆卸要保证卸料板平衡弹出,卸料板的倾斜有可能导致模具内凸模的断裂。

1. 凸凹模的维护

凸凹模拆卸时应留意模具原有的状况,以便后续装模时方便复原,有加垫或者移位的要在零件上刻好垫片的厚度并做好记录。更换凸模要试插卸料块、凹模是否顺畅,并试插与凹模间隙是否均匀,更换凹模也要试插与冲头间隙是否均匀。针对修磨凸模后凸模变短需要加垫垫片达到所需要的长度 应检查凸模有效长度是否足够。更换已断凸模要查明原因,同时要检查相对应的凹模是否有崩刃,是否需要研磨刃口。组装凸模要检查凸模与固定块或固定板之间是否间隙足够,有压块的要检查是否留有活动余量。组装凹模应水平置入,再用平铁块置如凹模面上用铜棒将其轻敲到位,切不可斜置强力敲入,凹模底部要倒角。装好后要检查凹模面是否与模面相平。凸模凹模以及模芯组装完毕后要对照料带做必要检查,各部位是否装错或装反,检查凹模和凹模垫块是否装反,落料孔是否堵塞,新换零件是否需要偷料,需要偷料的是否足够,模具需要锁紧部位是否锁紧。注意做脱料板螺丝的锁紧确认,锁紧时应从内至外,平衡用力交*锁紧,不可先锁紧某一个螺丝再锁紧另一个螺丝,以免造成脱料板倾斜导致凸模断裂或模具精度降低。

2. 卸料板的维护

卸料板的拆卸可先用两把起子平衡撬起,再用双手平衡使力取出。遇拆卸困难时,应检查模具内是否清理干净,锁紧螺丝是否全部拆卸,是否应卡料影起的模具损伤,查明原因再做相应处理,切不可盲目处置。组装卸料板时先将凸模和卸料板清理干净,在导柱和凸模导入处加润滑油,将其平稳放入,再用双手压到位,并反复几次。如太紧应查明原因(导柱和导套导向是否正常,各部位是否有损伤,新换凸模是否能顺利过卸料板位置是否正确,),查明原因再做相应处理。固定板有压块的要检查卸料背板上偷料是否足够。卸料板与凹模间的材料接触面,长时间冲压产生压痕(卸料板与凹模间容料间隙一般为料厚减0.03-0.05mm,当压痕严重时,会影响材料的压制精度,造成产品尺寸异常、不稳定等,需对卸料镶块和卸料板进行维修或重新研磨。等高套筒应作精度检查,它不等高时会导致卸料板倾斜,其精密导向、平稳弹压功能将遭到破坏,须加以维护

3. 导向部位检查

导柱、导套配合间隙如何,是否有烧伤或磨损痕迹,模具导向的给油状态是否正常,应作检查。导向件的磨损及精度的破坏,使模具的精度降低,模具的各个部位就会出现问题,故必须作适当保养以及定期的更换。检查导料件的精度,若导正钉磨损,已失去应有的料带导正精度及功能,必须进行更换。检查弹簧状况(卸料弹簧和顶料弹簧等),看其是否断裂,或长时间使用虽未断裂,但已疲劳失去原有的力度,必须作定期的维护、更换,否则会对模具造成伤害或生产不顺畅

4. 模具间隙的调整

模芯定位孔因对模芯频繁、多次的组合而产生磨损,造成组装后间隙偏大(组装后产生松动)或间隙不均(产生定位偏差),均会造成冲切后断面形状变差,凸模易断,产生毛刺等,可透过对冲切后断面状况检查,作适当的间隙调整。间隙小时,断面较少,间隙大时,断面较多且毛边较大,以移位的方式来获得合理的间隙,调整好后,应作适当记录,也可在凹模边作记号等,以便后续维护作业。日常生产应注意收集保存原始的模具较佳状况时的料带,如后续生产不顺畅或模具产生变异时,可作为模具检修的参考。另外,辅助系统如顶料销是否磨损,是否能顶料,导正钉及衬套是否已磨损,应注意检查并维护

模具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在级进模的冲压生产中,针对冲压不良现象必须做到具体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对策,从根本上解决所发生之问题,如此才能降低生产成本,达到生产顺畅。以下就生产中常见的冲压不良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分析如下,供模具维修人员参考。

1.冲件毛边.

(1)原因:

a、刀口磨损; b、间隙过大研修刀口后效果不明显;c、刀口崩角; d、间隙不合理上下偏移或松动; e、模具上下错位。

(2)对策:

a、研修刀口;b、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c、研修刀口;d、调整冲裁间隙确认模板穴孔磨损或成型件加工精度等问题;e、更换导向件或重新组模。

2.跳屑压伤

(1)原因:

a、间隙偏大; b、送料不当;c、冲压油滴太快,油粘;d、模具未退磁;e、凸模磨损,屑料压附于凸模上;f、凸模太短,插入凹模长度不足;g、材质较硬,冲切形状简单;h、应急措施。

(2)对策:

a、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b、送至适当位置时修剪料带并及时清理模具;c、控制冲压油滴油量,或更换油种降低粘度;d、研修后必须退磁(冲铁料更须注意);e、研修凸模刀口; f、调整凸模刃入凹模长度;g、更换材料,修改设计。凸模刃入端面装顶出或修出斜面或弧性(注意方向)。减少凸模刃部端面与屑料之贴合面积;h、减小凹模刃口的锋利度,减小凹模刃口的研修量,增加凹模直刃部表面的粗糙度(被覆),采用吸尘器吸废料。降低冲速,减缓跳屑。

3.屑料阻塞

(1)原因:

a、漏料孔偏小;b、漏料孔偏大,屑料翻滚;c、刀口磨损,毛边较大;d、冲压油滴太快,油粘;e、凹模直刃部表面粗糙,粉屑烧结附着于刃部;f、材质较软;g、应急措施。

(2)对策:

a、修改漏料孔;b、修改漏料孔;c、刃修刀口;d、控制滴油量,更换油种;e、表面处理,抛光,加工时注意降低表面粗糙度;更改材料,f、修改冲裁间隙;g、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形(注意方向),使用吸尘器,在垫板落料孔处加吹气。

4.下料偏位尺寸变异

(1)原因:

a、.凸凹模刀口磨损,产生毛边(外形偏大,内孔偏小);b、设计尺寸及间隙不当,加工精度差;c、下料位凸模及凹模镶块等偏位,间隙不均;d、导正销磨损,销径不足;e、导向件磨损;f、送料机送距、压料、放松调整不当;g、模具闭模高度调整不当;h、卸料镶块压料位磨损,无压料(强压)功能(材料牵引翻料引发冲孔小);i、卸料镶块强压太深,冲孔偏大;j、冲压材料机械性能变异(强度延伸率不稳定);k、冲切时,冲切力对材料牵引,引发尺寸变异。

(2)对策:

a、研修刀口; b、修改设计,控制加工精度;c、调整其位置精度,冲裁间隙;d、更换导正销;e、更换导柱、导套;f、重新调整送料机;g、重新调整闭模高度;h、研磨或更换卸料镶块,增加强压功能,调整压料;i、减小强压深度;j、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k、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形(注意方向),以改善冲切时受力状况。许可时下料部位于卸料镶块上加设导位功能。

5.卡料

(1)原因:

a、送料机送距、压料、放松调整不当;b、生产中送距产生变异;c、送料机故障;d、材料弧形,宽度超差,毛边较大;e、模具冲压异常,镰刀弯引发;f、导料孔径不足,上模拉料;g、折弯或撕切位上下脱料不顺;h、导料板之脱料功能设置不当,料带上带;i、材料薄,送进中翘曲;j、模具架设不当,与送料机垂直度偏差较大。

(2)对策:

a、重新调整;b、重新调整;c、调整及维修;d、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e、消除料带镰刀弯;f、研修冲导正孔凸、凹模;g、调整脱料弹簧力量等;h、修改导料板,防料带上带;i、送料机与模具间加设上下压料,加设上下挤料安全开关;j、重新架设模具。

6.料带镰刀弯

(1)原因:

a、冲压毛边( 特别是载体上);b、材料毛边,模具无切边;c、冲床深度不当(太深或太浅);d、冲件压伤,模内有屑料;e、局部压料太深或压到部局部损伤;f、模具设计。

(2)对策:

a、研修下料刀口; b、更换材料,模具加设切边装置;c、重调冲床深度;d、清理模具,解决跳屑和压伤问题;e、检查并调整各位卸料及凹模镶块高度尺寸正确,损伤位研修;f、采用整弯机构调整。

4. 怎样做好模具的预防性维修

做好模具的预防性维修方法

第一 首先你需要有模具造型,能看懂基本地模具结构

第二 每次停机前要提早10分钟关系水路,停机后喷防锈剂

第三 模具一些耐磨板注意是否需要上油

5. 注塑模具管理和保养的方案有哪些

注塑模具维护保养规程与管理规定

一、目的:

使设备能保持最佳的性能状态和延长使用寿命,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

二、职责:

2.1本标准必须经由培训合格之注塑技术人员和模具管理人员施行。

2.2注塑领班负责实施和检查督导,主管定期督导。

三、注塑模具的保养内容分为:

3.1生产前模具的保养

3.1.1须对模具的表面的油污,铁锈清理干净,检查模具的冷却水孔是否有异物,是否有水路不通。

3.1.2须检查模具胶口套中的圆弧是否损伤,是否有残留的异物。

3.1.3模具的固定模板的螺丝和锁模夹是否拧紧等。

3.1.4模具装上注射机后,要先进行空模运转。观察其各部位运行动作是否灵活,是否有不正常现象,活动部位如导柱、顶杆、行位是否磨损,润滑是否良好,顶出行程,开启行程是否到位,合模时分型面是否吻合严密等。

3.2生产中模具的保养

3.2.1模具使用时,要保持正常温度,不可忽冷忽热。在正常温度下工作,可延长模具使用寿命。

3.2.2每天检查模具的所有导向的导柱、导套、回针、推杆、滑块、型芯等是否损伤,要随时观察,定时检查,适时擦洗,并要定期对其加油保养,每天上下班保养两次,以保证这些滑动件运动灵活,防止紧涩咬死。

3.2.3每次锁模前,均应注意,型腔内是否清理干净,绝对不准留有残余制品,或其它任何异物,清理时严禁使用坚硬工具,以防碰伤型腔表面。

3.2.4型腔表面有特殊要求的模具,表面粗糙度Ra小于或等于0.2cm,绝对不能用手抹或棉丝擦,应用压缩空气吹,或用高级餐巾纸和高级脱脂棉蘸上酒精轻轻地擦抹。

3.2.5定期清洁模具分型面和排气槽的异物胶丝,异物,油物等,分模面、流道面清扫每日两次。注射模具在成型过程中往往会分解出低分子化合物腐蚀模具型腔,使得光亮的型腔表面逐渐变得暗淡无光而降低制品质量,因此需要定期擦洗,擦洗可以使用醇类或酮类制剂,擦洗后要及时吹干。

3.2.6定期检查模具的水路是否畅通,并对所有的紧固螺丝进行紧固。

3.2.7检查模具的限位开关是否异常,斜销.斜顶是否异常。

3.3停机模具的保养

3.3.1操作离开需临时停机时,应把模具闭合上,不让型腔和型芯暴露在外,以防意外损伤,停机时间预计超过24小时,要在型腔、型芯表面喷上防锈油或脱模剂,尤其在潮湿地区和雨季,时间再短也要做防锈处理。

空气中的水汽会使模腔表面质量降低,制品表面质量下降。模具再次使用时,应将模具上的油去除,擦干净后才可使用,有镜面要求的清洗压缩空气吹干后再用热风吹干,否则会在成型时渗出而使制品出现缺陷。

3.3.2临时停机后开机,打开模具后应检查滑块限位是否移动,未发现异常才能合模。总之,开机前一定要小心谨慎,不可粗心大意。

3.3.3为延长冷却水道的使用寿命,在模具停用时,应立即用压缩空气将冷却水道内的水清除,用少量机油放入咀口部,再用压缩空气吹,使所有冷却管道有一层防锈油层。

3.3.4工作中认真检查各控制部件的工作状态,严防辅助系统发生异常,加热,控制系统的保养对热流道模具尤为重要。在每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都应对棒式加热器,带式加热器,热电偶学用欧母进行测量,并与模具的技术说明资料相比较,以保证其功能的完好。与此同时,控制回路可能通过安装在回路内的电流表测试。抽芯用的液压缸中的油尽可能排空,油嘴密封,以免在储运过程中液压油外泄或污染周围的环境。

3.3.5在生产中听到模具发出异声或出现其它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机检查。模具维修人员对车间内正常运行的模具要进行巡回检查,发现有异常现象时,应及时处理。

3.3.6操作工在交接班时,除了交接生产,工艺紧要关记录外,对模具使用状况也要有详细的交待。

3.3.7当模具完成制品生产数量,要下机更换其它模具时,应将模具型腔内涂上防锈剂,将模具其附件送交模具保养员,并附最后一模生产合格的制品作为样件一起送交保养员。此外,还应送交一份模具使用清单,详细填写该模具在什么机床上,从某年某月某日,共生产多少数量制品,现在模具是否良好。若模具有问题,要在使用单上填写该模具存在什么问题,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具体要求,并交一件未处理的样品给保管员,留给模具工修模时参考。

3.3.8停机后须检查模具的表面是否有残留的胶丝,异物等将其清理干净后均匀喷上防锈剂,准确填写相关记录。

3.4每季的例行检查:

主要是对放置两个月以上没有使用的模具进行清理维护。

3.4.1打开模具,检查内部防锈效果,有异常情况,须重新进行防锈处理.长期不使用的模具须涂抹黄油。

3.4.2放回原位并作好记录

3.5模具的存放

应设立模具库,设专人管理,并建立模具档案,有可能的话要对模具实行计算机管理。模具库应选择潮气小通风的地方,湿度应保持在70%以下,若湿度超过70%,则模具很容易生锈,模具应上架存放,注意防腐蚀,防尘等。

6. 模具日常怎么维护和保养

定时检查、维护:需由模具维修、上下模人员进行定时保养和检查。

1. 每日的例行检查和维护:

运行中的模具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a. 是否有低压锁模保护。

b. 活动部位如导柱、顶杆、行位是否磨损,润滑是否良好?要求至少12小时要加一次油,特殊结构要增加加油次数。

c. 模具的固定模板的螺丝和锁模夹是否松动。

生产正常状况:检查产品的缺陷是否与模具有关。;

下机时要对模具进行全面检查并进行防锈处理: 抹干型腔、型芯、顶出机构和行位等部位水份并喷洒模具防锈剂或涂抹黄油。

7. 铝型材挤压模具应该如何进行维护

  • 在铝型材生产企业中,模具成本在型材挤压生产成本中占到35%左右。模具的好坏以及模具是否能够合理使用和维护,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正常、合格的生产出型材来。挤压模具在型材挤压生产中的工作条件是十分恶劣的,既需要在高温、高压下承受剧烈的摩擦、磨损作用,并且还需要承受周期性载荷作用。这都需要模具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热疲劳性、热耐磨性和足够的韧性。为满足以上几项要求,目前在国内普遍采用优质4Cr5MoSiV1(美国牌号H13)合金钢,并采用真空热处理淬火等方式来制作模具,以满足铝型材生产中的各项要求。>>挤压模具设计的30个经验分享<<

  •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仍然有部分模具在挤压时未能达到预定产量,严重的甚至挤压不到20条棒或上机不到2次就提前报废,致使采用昂贵的模具钢制作的模具远远不能实现其应有的效益。这种现象在国内许多家铝型材生产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究其成因,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一、铝型材截面本身就千变万化,并且铝挤压行业发展到今天,铝合金具有重量轻,强度好等重要优点,目前已经有许多行业采用铝型材来代替原有材料。由于部分型材的特殊导致模具由于型材截面特殊,设计和制作难度较大。如果还是使用采用常规的挤压方法往往难于达到模具额定产量,必须采用特殊工艺,严格控制各项生产工艺参数才能正常进行生产。并且有的模具由于本身型材截面的特殊或模具本身的质量问题,而导致模具不能挤压到额定产量,这就需要销售人员在接单时与技术部门和模具厂进行充分沟通。同时模具设计制作部门需要不断优化模具设计技术,提高模具制作精度,提高模具质量。

  • 二、选择合适的挤压机型进行生产。进行挤压生产前,需对型材截面进行充分计算,根据型材截面的复杂程度,壁厚大小以及挤压系数λ来确定挤压机吨位大小。一般来讲,λ>7-10。当λ>8-45时,模具的使用寿命较长,型材生产过程较为顺畅。当λ>70-80后则属较难挤压型材,模具普遍寿命较短。产品结构越复杂,越容易导致模具局部刚性不够,模具腔内的金属流动难于趋向均匀,并伴随造成局部应力集中。型材生产时容易塞模和闷车或形成扭曲波浪,模具容易发生弹性变形,严重的还会发生塑性变形使模具直接报废。

  • 三、合理选择锭坯及加热温度。要严格控制挤压锭坯的合金成分。目前一般企业要求铸锭晶粒度达到一级标准,以增强塑性和减少各项异性。当铸锭中有气孔、组织疏松或有中心裂纹时,挤压过程中气体的突然释放类似"放炮",使得模具局部工作带突然减载又加载,形成局部巨大的冲击载荷,对模具影响很大。有条件的企业可对锭坯进行均匀化处理,在550~570C保温8小时后强制冷却,挤压突破压力可降低7-10%,挤压速度可提高15%左右。

  • 四、优化挤压工艺。要科学延长模具寿命,合理使用模具进行生产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由于挤压模具的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在挤压生产中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确保模具的组织性能。
    (1)采取适宜的挤压速度。在挤压过程中,当挤压速度过快时,会造成金属流动难于均匀,铝金属流和模具腔内壁摩擦加剧致使模具工作带磨损加速,模具温度实际较高等现象。如果此时金属变形产生的余热不能及时被带走,模具就可能因局部过热而失效。如果挤压速度适宜,就可避免上述不良后果的发生,挤压速度一般应控制在25mm/s以下。
    (2)合理选择挤压温度。挤压温度是由模具加热温度、盛锭筒温度和铝棒温度来决定的。铝棒温度过低容易引起挤压力升高或产生闷车现象,模具容易出现局部微量的弹性变形,或在应力集中的部位产生裂纹而导致模具早期报废。铝棒温度过高会使金属组织软化,而使得黏附于模具工作带表面甚至堵模(严重时模具在高压下崩塌),未均匀铸锭合理加热温度在460-520°C,经过均匀化的铸锭合理加热温度在430-480°C。

  • 五、挤压模具使用前期必须对模具进行合理的表面渗氮处理过程。表面渗氮处理能使模具在保持足够韧性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模具的表面硬度,以减少模具使用时的产生热磨损。需要注意的是表面渗氮并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在模具服役期间必须进行3-4次的反复渗氮处理,一般要求渗氮层厚度达到0.15mm左右。比较合适的氮化过程为在模具入厂检验后进行第一次氮化。此时由于氮化层组织尚不稳定,应该在挤压5-10条棒后再次氮化。第二次氮化后,可挤压40-80条棒。第三次氮化后以不超过100-120条棒为宜。氮化前工作带一定要抛光,模具腔内要清理干净,不可残留碱渣或异物颗粒。一般情况下模具的氮化次数不超过4-5次,因为此时氮化层如果不是工作带被拉伤的话经过反复氮化和挤压生产,氮化层组织已经相对稳定。要注意的是前期氮化时要经过合适的生产过程方能进行氮化,氮化次数不能过于频繁,否则工作带易脱层。

  • 六、模具上机前工作带必须经过研磨抛光,工作带一般要求抛光至镜面。对模具工作带的平面度和垂直度装配前要进行检查。氮化质量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作带抛光的光洁度。模具腔内必须用高压气以及毛刷清理干净,不得有粉尘或杂质异物,否则极易在金属流的带动下拉伤工作带,使挤压出来的型材产品出现面粗或划线等缺陷。

  • 七、挤压生产时模具保温时间一般在2-3小时左右,但不能超过8小时,否则模具工作带氮化层硬度会降低而导致上机时不耐磨引起型材表面粗糙,严重的会引起划线等缺陷。使用模具时要有与模具相配套的模支撑、模套和支承垫,避免因支承垫内孔过大而导致模具出口面与支承垫接触面太小,使得模具变形或破裂。模具、挤压筒、挤压轴三者同心,同心度为±3mm以内,否则易产生偏心载荷以及模具各部位的设计流动速度改变,影响型材成型。

  • 八、采用正确的碱洗(煮模)方法。模具卸模后,此时模具温度在500°C以上,如果立即浸入碱水中,由于碱水温度要比模具温度低得多,如果模具温度下降迅速,模具极易发生开裂现象。正确方法是等卸模后将模具在空气中放置到100°-150°C再浸入碱水中。普通分流组合模在卸模前进行拔模操作,可以大大减少煮模工作量,缩短煮模时间。具体做法是挤压结束后,挤压杆先于挤压筒后退,压余留在挤压筒中,然后挤压筒后退,可同时将模具分流孔中的部分残铝随同压余拔出,然后再进行碱煮。有的分流组合模芯头极小,甚至比钢笔还细,这类模具挤压结束后不允许拔模,煮模工开模时一定要事先看清楚模具结构,必须等模具腔中的残铝基本都煮掉才能开模。否则稍不留神就会将芯头碰断,致使模具报废。

  • 九、模具使用上采用由低到高再到低的使用强度。模具刚进入服役期时,内部金属组织性能还处于浮动阶段,在此期间应采用低强度的作业方案,以使模具向平稳期过渡。模具使用中期,由于模具的各项性能已基本处于平稳状态,类似与刚过磨合期的汽车,可适当提高使用强度。到后期,模具的金属组织已经开始恶化,疲劳强度,稳定性和韧性经过长期的生产服役已经开始走入下降曲线,此时应适当降低模具的使用强度直至模具报废。

  • 十、加强模具在挤压生产过程中的使用维护记录,完善每套模具的跟踪记录档案和管理。挤压模具从入厂验收到模具使用结束报废,这中间时间短则几个月,长的达一年以上。基本上来讲,模具的使用记录也记载着型材生产的各个过程。挤压模具数量大、品种多,对每套模具的使用过程进行管理,有利于帮助模具库管理员、模具使用者和模具设计制造人员了解每套库存模具的真实情况。模具的跟踪记录包括:
    (1)模具的制造信息,包括每套模具的设计图纸,制作记录、检验记录(精度值,硬度值)等。
    (2)模具每次上机挤压的工艺信息,如加温时间、铝棒温度、模具温度、挤压速度、挤压力、突破压力、铝棒长度、合格品支数、型材线密度、成材率等。
    (3)每套模具的前三次修模方案、氮化处理时间、出入模具库时间、报废或返回模具厂维修的时间和原因等,这些记录的收集对改进模具管理、核算模具成本、优化模具设计和修模、评判模具质量好坏、提高挤压生产的稳定性、合理使用模具、确定模具最低库存等工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 铝型材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迫使各铝型材生产企业在挤压模具的采购、使用、维护与管理投入巨大的精力,这要求企业在改变以前的粗放式生产管理的同时改变自身观念,从细节抓起,做好模具的统计分析和成本消耗管理,才能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在市场中夺得先机。

此文章来自知乎:铝型材挤压模具应该如何进行维护

8. 如何有效的管理模具

  1. 在日常生产中,冲压车间及相关部门应按生管部安排的生产进度计划,提取使用模具,用毕时必须携带本次模压的最后一个产品交由品管部冲压专职检验员对末件进行检验,将模具好坏情况作台帐记录

  2. 品管部冲压专职检验员认为不宜继续生产的模具应在模具记录台帐上注明原因,并及时填写报修单,交技术部安排模具修理;需要大修模具应报技术部审定备案,不能修理的模具经模具技术人员及技术部主管审核后,由公司主管批准报废。

  3. 模具使用过程中遇到非正常的损坏,应由使用部门填写“模具事故报告”向生管部会同技术部、品管部等有关部门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9. 压铸模具应该怎样更好地进行管理和维护维护保养呢

(1)模修人员在维护,维修,保养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一个原则,绝对不允许私自更改模具的尺寸,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去开展工作~如果一旦改变原有尺寸,就有产生批量质量事故的发生,损失将是很惨重的。
(2)根据本公司《模修清肢维护保养管理规定》切实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在保养过程中,模修工对使用的工具缺乏使用意识,比如在对模具抛光的过程中用比较粗的油石,有的甚至把抛光机装上百叶轮对模芯进行抛光,不但造成模芯表面到处都是深度划痕,而且伤到模芯表面氮化层,使压铸下次生产时根本就无法使用,不是粘模,就是拉伤。有很多情况就是这样,上次模具生产的好好的,等这次再生产就怎么也干不出活了,除了其它外界因素外,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3)对于易损件比如顶杆,型芯等应仔细检查,有没有弯曲,裂痕等,如果有及时更换,好多情况是等模具再生产时没有完成多少模次型芯就断了,大多原因由此没有认真检查,有问题没有提前发现而成,答姿世造成人力和时间的很大浪费。
(4)抛光模具需要补充一点,哪儿有粘铝,哪儿有积碳就抛光哪儿,尽量减少因为抛光而造成的对模具所造成的磨损。
(5)应对模具所有运动的部位,和结合部位,螺钉等做润滑和防锈处理。
(6)模具管理人员随时监册悉督保养状况,注意其它的管理细节。做好保养维修记录以备查询。
模具的保管应做到台帐,图纸,档案,等的一致性,模具不能拆开存放,避免零件的丢失,长期不使用的模具定期做防锈处理。新模具在规定的时期内尽量做去应力处理,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模具保养和维修过程中,有些说的挺简单,都明白,但真正做下去很难,需要我们尽职尽责的去落实下去,把工作做到位。

10. 注塑模具该如何维修和保养

一、 注塑模具简介
1.1、实用范围:
注塑模具实用于热塑性塑料如ABS、PP、PC、POM等,而热固性塑料如酚醛塑料, 环氧塑料等则采用橡胶模;
1.2、注塑模具分类:
按结构:二板模、三板模 按水口:大水口、点水口、热水口
1.3、注塑模具结构
A、 成型零部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前、后模CORE,也是与产品联系最紧密的部位; B、 浇注系统:熔融塑胶从喷嘴引向型腔的流道,可分为: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冷料井等; C、 导向系统:确定前、后模合模时的相对位置,一般有导柱、导套,必要的情况上,顶出部分也需导柱、导套定位; D、 脱模结构:就是将胶件从模具中顶出的装置,常用的有:顶针、顶板、司筒等; E、 温度调节系统:为满足注塑成形工艺对模具温度的要求,在前后模所加的冷却水道; F、 侧向分型及侧向抽芯:当胶件存在倒扣即与脱模方向不一致的结构时就得使用行位,常见的形式:滑块、斜顶、抽芯等; G、 排气结构:常见的排气形式有两种:排气槽、成形零部件间隙.为了在注塑过程中排除型腔中的空气和成型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常在分型面设置排气槽.设置排气槽的原则是,在不影响溢料及披锋时,应尽可能大的排气槽.而镶针、顶针、镶件则是利用成型零部件间隙排气.
二、模具维修 模具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由于正常或意外磨损,以及在啤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都需修模解决.
2.1、模具技工接到任务后的准备工作 A、 弄清模具损坏的程度; B、 参照修模样板,分析维修方案; C、 度数:我们对模具进行维修,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无图纸条件下进行的,而我们维修的原则为“不影响塑件的结构、尺寸”,这就要求我们修模技工在设计到尺寸改变时应先拿好数再作下一步工作.
2.2、装、拆模注意事项 A、 标示:当修模技工拆下导柱,司筒、顶针、镶件、压块等,特别是有方向要求的,一定要看清在模胚上的对应标示,以便在装模时对号入座.在此过程中,须留意两点:1、标示符必须唯一,不得重复;2、未有标示的模具镶件,必须打上标示字符; B、 防呆:在易出现错装的零部件作好防呆工作及保证在装反的情况下装不进去; C、 摆放:拆出的零部件需摆放整齐,螺丝、弹簧、胶圈等应用胶盒装好; D、 保护:对型芯、型腔等精密零件要作好防护措施,以防他人不小心碰伤.
2.3、维修纹面时注意事项 A、 机台省模:当胶件有粘模、拖花等需省模时,应将有纹面的部位作好保护,才可进行维修.机台省模切忌将纹面省光,在无把握时应要求落模维修; B、 烧焊:若对纹面进行烧焊,必须留意:1、焊条必须与模CORE材料一致;2、焊后需作好回火工作; C、 补纹:当模具维修好需出厂补纹时,维修者需用纸皮将纹面保护好,并标示好补纹部位,附带补纹样板.蚀纹回厂时,应认真检查蚀纹面的质量,确认OK后方可进行装模.若对维修效果把握不大,应先试模确认OK,方可出厂补纹.
三、 模具保养 模具保养比模具维修更为重要,模具维修的次数越多,其寿命越短;而模具保养得越好,其使用寿命就会越长.

阅读全文

与如何做好模具管理维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碳钢退火为什么设置在620 浏览:743
钢钢铁用英文怎么说 浏览:544
为什么精车钢材内球粘刀 浏览:428
采暖用无缝钢管是什么管 浏览:845
ysl方管13和50 浏览:704
高达无缝用什么补土 浏览:139
深圳旭东钢构技术怎么样 浏览:918
五寸圆形模具直径多少 浏览:535
游戏币开一个模具多少钱 浏览:357
钢铁男人什么意思 浏览:619
配方是四寸模具是六寸怎么换算啊 浏览:575
什么叫无缝山羊绒毛衣 浏览:274
怎么看自己能不能跳钢管舞 浏览:168
2021年5月31日螺纹钢价格多少 浏览:425
打火机能焊接什么工具 浏览:6
亚索什么皮肤无缝e 浏览:63
铝合金模具多少钱一套 浏览:444
小批生产适合什么模具 浏览:112
引脚焊接为什么不上锡 浏览:481
读模具怎么样 浏览: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