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青铜器的范具是用什么做的
大部分是沙范。
土范的“透气性”非常不好,不可能铸造出来精细的铸件。
再说简笑了,液态青铜的“流动性”也芦迅不好,很难铸造出“薄壁”铸件。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皿,在铸造后,都经过“再加工”:磨、研、锉、等等文字的出现就是建立在这种加工工艺的拦哗含基础上。
『贰』 青铜器是怎样做出来的
1 塑模:将准备铸造的器形先塑出泥模
2 翻范:在泥模上翻出外范,在泥模或外范上雕刻所需的花纹。然后,将泥模外表刮去一层作内范,或另外制作内范,内范与外范之间的距离,即为浇注后铜器器壁的厚度。
3 烘烧:将外范和内范阴干,晾晒后,组合放入烘窑中烘烧,使之脱水、定型。
4 浇注:经常是出窑后趁热浇注。从浇注口注入青铜液体,待液体凝固后,将内、外范打破,取出所铸器皿,对器皿的表面加工整理,青铜器便制造出来了。
『叁』 古人烧制青铜器用模具吧
这模具是用泥巴做的,用泥巴做成需要的形状,风干后就可以用,铸好产品后打碎模具取出产品。
『肆』 青铜器的制作
青铜器的制作如下:
1.设计图样。
首先,工匠会根据需求和用途设计青铜器的外形和纹饰图样。这一步骤要求工匠具备良好的审美观念和绘画技巧。
2.制作模具。
在设计完成后,工匠会根据图样制作青铜器的模具。古代逗携青铜器的模具通常采用陶土、石膏或砂土等材料。制作模具的过程需要工匠具备高超的手艺和丰富的经验。
3.熔炼青铜。
熔炼青铜是将铜、锡等金属熔化成液态,以便于铸造。工匠会根据青铜器的需求和特点,调配合适的铜锡比例。熔炼过程中,需要控制好火候和温度,山备伏以保证青铜滚让的质量。
为了增加青铜器的观赏价值和象征意义,部分青铜器还会进行错金、嵌宝等装饰工艺。错金是将金箔嵌入青铜器表面的纹饰中,嵌宝则是将宝石镶嵌在青铜器上。这些装饰工艺要求工匠具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7.抛光和保养。
最后,工匠会对青铜器进行抛光和保养,使其呈现出光泽和色彩。古代青铜器的抛光方法主要有研磨、火烧和酸洗等。保养则需要定期进行清洁和涂抹保养品,以保持青铜器的良好状态。
『伍』 我国古代体积巨大的青铜器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呢
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指从夏朝晚期到先秦两汉的青铜器物。青铜器,顾名思义,其材质为青铜,是铜与锡、铅的合金铸造出来的器物。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的青铜器物,其中不乏体积巨大的青铜器,如商朝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重达832.84公斤。
再如著名的四羊方尊体型较大,造型复杂,也是用分铸法铸造的。铸造一件体积巨大的青铜器,则往往需要块范法和分铸法的结合,这种铸成过程,实在是一种大规模的生产过程和复杂的工艺过程。
『陆』 如何制作青铜
一件完美的青铜器,它的外形、纹饰、铜质、 铸痕、 锈色, 尤其是韵味, 必须与原古物相同。其制作过程分为:铜胎制作和整体做旧处理两个过
程。
1.铜胎制作过程:
(1) 母模制作:制作好的青铜器, 必须有完美的母模,这是青铜器制作最关键的步骤。如果是复制,就需要用青铜器专业去锈法把古器物清理干净再翻制模具;如果是仿制, 就需要雕刻出一件与原古器物一样的母范。母模制作方法是:根据图片或原古物,用模具石蜡或经过处理的石膏塑造出与古器物相似的形状, 古器物形状塑造得是否准确, 可再进一步雕刻纹饰时加以修改, 依据图片作塑造、 雕刻时, 由于存在视觉差, 无法确定原纹饰的具体位置及大小, 我们以古器物的对称中线作起点,根据古器物的尺寸及照片的尺寸, 计算出粗花和回纹的位置、 大小。 然后把花纹雕刻在塑好的器形上。 出现差异时, 调整已塑好的器形, 直至花纹均匀分布在器形表面为止。 在雕刻纹饰时, 纹饰底子要平整, 线条要流畅, 花纹雕刻深度必须与原古物一致。 按照这种方法, 如果能把古器物上的花纹均匀刻在已经塑造好的器形上,母模的制作基本完成。 母模制作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用模具蜡做材质易出现毛边及圆阳花纹。古代是在泥范上雕刻花纹的,阳纹表面平整见方。
(2) 翻制模具:过去用石膏翻制模具, 由于石膏凝固以后,质脆、疏松,所以做出模具的纹饰,立体感不强、线条不够流畅、利用率不高,往往修整后,纹饰变形、 失去原古物的韵味。 现在模具翻制, 一般采用温室硫化硅橡胶, 不仅方法简单, 而且制作的模具效果非常好。 尤其是在原古物上翻制的模具, 可以把原古物的外形、 花纹、 神韵, 毫不走形地翻制出来。这种方法的不足是:整个形状比原古物稍有收缩, 但比例很小, 如果不与原古物在一起比较, 用肉眼很难辨别有缩小的感觉。
(3) 模壳制作及铸造打磨:现在一般都采用失蜡铸造, 这种方法简单快捷, 而且能够不失原器形的韵味,可铸造出来工艺特别复杂的青铜器。不足之处是:器形胎壁厚薄不均匀。 用硅橡胶模具倒出失蜡模壳,一定要进行内外修整。外部要保证蜡壳表面平整、 不变形;内部修正尽量使其厚薄均匀、 棱角分明、光滑平整。 底部范线、 垫片制作规范。 铸造采用精密铸造法, 这里不再详述。 铸出的器物要经过精细打磨抛光处理。打磨时一定保护铜胎原有形状、花纹,尽力使纹饰清晰自然,精美流畅。
2.铜胎做旧 (黑漆古皮壳、 红斑、 绿锈做旧法) :只有完美的铜胎而没有漂亮的外衣,还不能算一件精美的复制品。 过去的做旧方法, 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鉴赏要求, 现在做旧采用了电解作皮、 化学作锈、 新处理粘锈的综合方法。以下仅对黑漆古皮壳、红斑、绿锈做旧方法详细介绍。
(1)电解法制作皮壳:所需仪器有稳压直流电源、 水浴加热锅、 加热电炉。 将待做旧的青铜器悬浮放入水浴加热锅内,然后把配好化学药品的泥土倒入锅内, 将青铜器埋在其中。 青铜器用一根导线与稳压电源正极相连接,稳压电源的负极与水浴锅的外壳相连接,水浴锅底部用电炉加热,温度保持在90℃左右。化学药剂配方:重铬酸钾100克, 硫酸铜100克,乙酸50克,双氧水50克,蒸馏水适量,黄土适量。将化学药品、 蒸馏水、 黄土混合均匀后, 放入加热桶内, 接通电源, 负极接在加热桶上, 正极与铜器相接。电流控制在0.1mA~0.3 mA,电压控制在1 伏~2伏内,加热温度90℃上下,经过10天左右,青铜器表层内部形成一层黑漆古底子。 关闭电源, 拿出青铜器清理干净。
(2) 黑皮壳表面红斑及彩云状绿锈斑制作方法:用乙酸铜100克,硝酸铜100克,碳酸铵100克,碱式碳酸铜150克,氯化铵50克,蒸馏水适量,操作方法同上。电流0.5mA,电压1伏,时间20天左右。青铜器表面即可生成点状、片状红斑,彩云状绿皮。
(3) 绿锈制作方法:在做锈前, 用硅橡胶把需要保留的黑皮壳、 红斑、 绿皮覆盖, 防止进一步的化学反应破环原皮壳。化学试剂配方:碳酸铵200克,碳酸氢铵500克,盐酸100克,氨水100克,具体操作方法: 把碳酸铵、碳酸氢铵、盐酸溶解在瓷质容器内, 与打开瓶盖的氨水一起放入高压罐中, 并且将青铜器悬放在高压罐中, 然后密封高压罐, 并在底部进行加热,使罐内保持2~3个大气压。每一个月更换一次化学试剂。经过3~5个月,青铜器表面上就会生成片状或点状的绿锈, 有的部位还有结晶锈。 缺点是:色调单一,锈的层次感不强。
(4) 手工处理法:一般是将锈色丰富、 层次感强的古代铜器上的锈片, 用超声波震动使其脱离铜胎,把这些锈片移植在复仿品的不同部位,然后用高标号白水泥加入矿石色, 调和出不同的锈色, 根据古代铜器的锈色层次及形状,在复仿品镶嵌片接口处或锈色欠缺处做出层次感丰富、 色调逼真的各种锈色。用湿布把处理好的铜器包好,放入蒸锅内蒸3~5小时, 取出晾干。 因为是化学做锈, 所以铜器闻起来没有土香味, 而是稍有酸味, 需取适量新鲜墓土用水调成糊状,把复仿品放入其中10天左右,取出清理干净。新仿青铜器便有了土香味,似古代铜器一般。通过以上方法制作的高档复仿品,不切开铜胎看铜质, 很难辨别真伪。 其原因是:铜质已经被破坏,手感很轻, 锈色层次丰富, 不怕火烧水煮, 而且锈色可以与酸起反应, 如同真锈一般。 不足之处是:被破坏的铜胎不是土红色,是灰白色,而且疏松不坚硬。而原古铜器被锈蚀掉的铜胎是坚硬致密的土红色。
『柒』 青铜器的铸造模具是什么
你好,早期是用石头做模具,在比较软易于雕刻,耐高温的石材上雕刻出比较简单的形状,然后铸造。后期用陶做模具,后期出现用木胎等做母摸,然后用陶土翻砂。比较先进的还有失蜡法,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不少青铜器是用失蜡法做的,希望能帮到你
『捌』 商周时的青铜器是怎么做出各种复杂的花纹的
题主所说复杂花纹,应该是指图一中那种细腻繁复的镂空花纹吧,如果确实如此,这的确是一种在当时来说很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失蜡法!失蜡法铸造的器物,以战国时期楚国的两件器物最为典型:
一件是淅川下寺的云纹铜禁,
一件是曾侯乙墓的青铜尊盘。
这不仅关乎到器物表面的光洁程度,也在于其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而且不受器物造型的限制,几乎可以制作出任何想要的器型!总结下就是:
1.范铸法的外范一般会分成数块,而且范块之间会有小缝,因此铸造的器物表面会有铸缝,器底一般不进行打磨,仔细观察就能看得到;
但是失蜡法铸模不需要开模,而且也不用分成数块,所以器表光洁度较高。
2.范铸法的模和范都只能用一次,因此铸造不同器物,都需要再重新制作制作内模和外范,虽然后期有了印模制范,但工序还是比较复杂。
而失蜡法用低熔点的蜡作为模具,极大地简化了制模的工艺,从而提升了青铜铸造效率。
3.范铸法即便产生分铸法、印模制范法,想要铸造带有镂空工艺的器物,还是非常困难的,而失蜡法则不然,因为蜡模可以融化,所以特别适合纹饰繁缛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