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模具抛光用什么方法比较快
模具抛光的目标是提高模具表面的光洁度,使产品表面更加美观,同时方便脱模。抛光过程中,不应一开始就使用最细的工具,这会导致表面虽亮但纹路明显。因此,应先使用较粗的油石、砂纸或研磨抛光膏进行打磨,再逐步过渡到更细的工具,以确保最终达到所需的光洁度。
在塑料模具制作中,抛光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序。随着塑料制品需求的增加,对外观品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模具表面的抛光质量需要达到更高标准,尤其是镜面和高光泽表面的模具,其表面粗糙度要求更为严格。抛光不仅美化模具,还能提升材料表面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有利于后续注塑加工,如使塑料制品易于脱模。
模具抛光的方法包括机械抛光和化学抛光等。机械抛光通常使用油石条、羊毛轮和砂纸,通过人工操作或借助转台等辅助工具进行。超精研抛是机械抛光的一种高级形式,可以达到Ra0.008μm的表面粗糙度。精密模具的镜面加工主要依赖机械抛光。
模具抛光的一般过程分为粗抛、半精抛和精抛三个阶段。粗抛阶段使用粗油石去除机械加工痕迹,半精抛阶段使用砂纸进一步打磨,精抛阶段使用钻石研磨膏进行最终抛光。每个阶段都需要严格控制抛光方向和压力,以确保表面光洁度。
在抛光过程中,需要注意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材料,遵循正确的抛光顺序。在抛光前彻底清洁模具表面,并在抛光后进行清洁,以避免灰尘和杂质影响抛光效果。抛光技术、模具材料、抛光前的表面状况和热处理工艺等都会影响最终的抛光质量。
不同的硬度对抛光工艺有显著影响。硬度增高虽然增加了研磨的难度,但降低了抛光后的粗糙度。硬度增高时,抛光所需的时长增加,过度抛光的可能性减小。工件表面状况也会影响抛光效果,如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和热影响层,这些都必须在抛光前清除。
『贰』 模具抛光的工艺流程及技巧
模具抛光在塑料制品生产中扮演关键角色,确保外观品质,提升产品价值。镜面和高光高亮表面模具对表面粗糙度要求极高,促使抛光技术不断优化。
常用的抛光方法包括机械抛光、化学抛光、电解抛光、超声波抛光、流体抛光及磁研磨抛光。机械抛光通过切削、材料表面塑性变形,达到平滑面,适用于多种抛光工具和辅助品。化学抛光通过材料表面微小凸出部分的溶解,实现表面平滑,适用于复杂工件的抛光。电解抛光则利用选择性溶解,增强表面光亮度。超声波抛光借助液体及其携带的磨粒冲刷工件表面,实现高效抛光。流体抛光通过高速流动液体及其磨粒冲刷,达到抛光效果。磁研磨抛光利用磁性磨料在磁场作用下形成磨料刷,实现高效、精确的抛光。
机械抛光中,选择抛光程序时需考虑前期加工表面状况。一般从粗抛、半精抛到精抛,顺序为机械加工、电火花加工、磨加工等。使用不同型号砂纸时,应注意变换抛光方向,确保表面洁净。钻石研磨膏抛光时,需轻载抛光,避免发热导致的表面损伤。
化学抛光通过材料表面微小凸出部分的溶解,实现平滑表面,适用于复杂工件的抛光。电解抛光则利用选择性溶解,增强表面光亮度。超声波抛光借助液体及其携带的磨粒冲刷,实现高效抛光。流体抛光通过高速流动液体及其磨粒冲刷,达到抛光效果。磁研磨抛光利用磁性磨料在磁场作用下形成磨料刷,实现高效、精确的抛光。
在塑料模具加工中,镜面加工的标准分为四级,确保模具表面达到极高的光洁度。机械抛光因其对精确度的高要求,在精密模具的镜面加工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优化抛光技术,模具制造商能够显著提升塑料制品的外观品质和生产效率。
『叁』 注塑加工中如何改善塑料制品光泽度和色差
一方面是提高塑料制品的表面光泽度,称为增亮改性,另一方面是降低塑料制品的表面光泽度,称为消光改性。相对来说,增亮技术更为主要。塑料的增亮即提高塑料制品的表面光泽度或光洁度,具体方法除原料的合理选取外,还有添加增亮法、共混增亮法、形态控制增亮法、成型设备光洁度的控制、二次加工增亮法及表面涂层增亮法等。 1、树脂的选择 树脂本身的特征对塑料制品的表面光泽度影响较大,是控制塑料制品表面光泽度的最有效方法。其对相应塑料制品表面光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 (1)树脂的品种不同的树脂品种共相应制品的光泽性大不相同,一般认为下列树脂对应制品的光泽性比较好:蜜胺树脂、ABS、PP、 HIPS、PA、POM、PMMA及PPO 等,其中蜜胺树脂和ABS两种光泽性最突出。对同一种树脂而言,合成方法不同,其树脂对应制品光泽度也不相同。例如:a、对PP而言,不同聚合方法合成品种的光泽度大小如下:无规共聚PP>均聚PP>嵌段共聚PP。b、对PE 而言, 三种不同品种的光泽度大小如下: LDPE>LLDPE>HDPE。C、对PVC而言,乳液法PVC树脂比悬浮法PVC树脂的光泽度高。d、对于PS树脂而言,高抗冲聚笨乙烯(HIPS)的光泽度大于通用聚苯乙烯(GPPS) (2)树脂的特性对同一种树脂而言。其具体特性不同,光泽度也不相同,在树脂的特性中对光泽度有影响的特性主要有如下几种。 a、熔体流动速率(MFR)一般越大,其相应制品的光泽度越大。b、分子量的影响分子量的影Ⅱ向主要体现在分子量分布宽度上。分子量分布越宽,其相应制品的光泽度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分子量分布宽,材料的不规整性增大了。c、吸水率的影响吸水率高的树脂,吸水率对其相应制品的光泽度影响较大。如分子中含有酯基(一COOR)及酞胺基(一CONH2)的PA、PI、PSF 及PC等,如不进行干燥或干燥不彻底,会在制品表面产出水波纹、气泡、银丝、斑纹、毛疵等,从而使表面光泽度大大下降。 2.添加剂的选择在所有的塑料用添加剂中,对光泽度影响最大的为填料;其次还有增塑剂、稳定剂及阻燃剂等,但影响较小。 (1)填料的影响 填料对光泽度的影响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a、填料的品种不同填料品种对光泽度的影响不同。除玻璃微珠外几乎所有的填料都会使填充制品的光泽度下降,只是下降幅度不同而已。几种填料对填充制品光泽度影响大小次序如下:金属盐>玻璃纤维<滑石粉<云母。b、填料的形状填料粒子的微观形状不同,对填充制品光泽度的影响也不同,其影响大小的次序为:球状<粒状<针状<片状。c、填料的粒度,填料的粒度越小,填料制品的光泽度下降幅度小。另外,填料粒度的分布宽度大小不同,对填充制品的光泽度影响也不同。其影响规律为:填料粒度分布越宽,填充制品的表面光泽度越低。这主要是因为填料的粒度范围相差越大,填充制品的表面越凸凹不平,入射光越易产生漫反射现象。d、填料的填充量 填料的填充增大,填充制品的表面光泽度降低。以CaC0。填充PP体系为例,当 CaC0。填充量为5%时,填充制品的表面光泽度为5O% 。当 CaC0。填充量为15% 时,填充品的光泽度则下降为32%。 二、注塑产品的色差控制 色差是注塑中常见的缺陷,色差影响因素众多,涉及原料树脂、色母、色母同原料的混合、注塑工艺、注塑机等,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我们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色差的控制。 1.消除注塑机及模具因素的影响要选择与注塑主品容量相当的注塑机,如果注塑机存在物料死角等问题,最好更换设备。对于模具浇注系统、排气槽等造成色差的,可通过相应部分模具的维修模来解决。必须首先解决好注塑机及模具问题才可以组织生产, 以削减问题的复杂性。 2消除原料树脂、色母的影响 控制原材料是彻底解决色差的关键。因此,尤其是生产浅色制品时,不能忽视原料树脂的热稳定性不同对制品色泽波动带来的明显影响。鉴于大多数注塑生产厂家本身并不生产塑料母料或色母,这样,可将注意的焦点放在生产管理和原材料检验上。即加强原材料入库的检验;生产中同一产品尽可能采用同一厂家、同一牌号母料、色母生产;对于色母,我们在批量生产前要进行抽检试色,既要同上次校对,又要在本次中比较,如果颜色相差不大,可认为合格,如同批次色母有轻微色差,可将色母重新混合后再使用,以减少色母本身混合不均造成的色差。同时,我们还需重点检验原料树脂、色母的热稳定性,对于热稳定性不佳的,我们建议厂家进行调换。 3.减少料筒温度对色差的影响 生产中常常会遇到因某个加热圈损坏失效,或是加热控制部分失控长烧造成料筒温度剧烈变化从而产生色差。这类原因产生的色差很容易判定,一般加热圈损坏失效产生色差的同时会伴随着塑化不均现象,而加热控制部分失控长烧常伴随着产品气斑、严重变色甚至焦化现象。因此生产中需经常检查加热部分,发现加热部分损坏或失控时及时更换维修,以减少这类色差产生几率。 4.减少注塑工艺调整时的影响 非色差原因需调整注塑工艺参数时,尽可能不改变注塑温度、背压、注塑周期及色母加入量,调整同时还需观察工艺参数改变对色泽的影响,如发现色差应及时调整。尽可能避免使用高注射速度、高背压等引起强剪切作用的注塑工艺,防止因局部过热或热分解等因素造成的色差。严格控制料筒各加热段温度,特别是喷嘴和紧靠喷嘴的加热部分。. 5.掌握料筒温度、色母量对产品颜色变化的影响在进行色差调整前还必须知道产品颜色随温度、色母量变化的趋势。不同色母随生产的温度或色母量的改变,其产品颜色变化规律是不同的。可通过试色过程来确定其变化规律。除非已知道这种色母颜色的变化规律,否则不可能很快地调好色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