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塑料模具两个产品离多远
塑料模具两个产品罩敬御离最少30毫米,最多50毫米以上。塑料模具产品边物岩缘距模仁边稿迹缘的距离要按模具大小而定,大模具要50mm以上,小模具为30到50mm,流道位置的产品边距按推荐值就可以。
㈡ 模具模框和模仁为什么要设计斜度是方便取出还是什么
答非所问,模仁外形设计成斜度,是为了方便装模和拆模,适合大一点的模具,如果是直身角尺模仁,就需要敲进模框,大的模仁敲要很久,时间长了,要修改模具的话,也不方便拆,锈蚀等原因敲个半天没敲出来,如果间隙放的过大,也影响产品精度,错位。
稍大的模具模仁一般都采用斜契块锁紧,模框尺寸比模仁大几十丝,模仁直接放进模框,靠对面斜度锁紧块锁紧模仁,这样是最方便的,后期拆装也更方便
㈢ ug两个产品相距多少比较合适 一出二的模具
一.产品到模仁边的距离:
1.小件的产品,距离为30左右,成品之间的距离是15-20MM。如有镶呵,则为25左右,成品间有流道的至少15MM。成品之间的距离,当不是平面分型时,注意每个单独的产品需要8-10MM的封胶位。
2.大件的产品,距离为35-50MM,如一件钢件出多个小产品,其间的距离应12-15MM左右,成品尺寸在200*150的,离模仁边不得少于35MM。
2.定模仁大小的时候,特别注意,这只是一个参考值,实际中,得与产品的大小,深度呈比例,加以修正。
二.排位时的注意点:
1.同样的产品大件时,一模二穴,模仁可以分为二件,为了保证平衡流道,采用沿模心旋转的方式。加工同样的二个工件。
2.同样的产品小件时,一模多穴,得注意EDM移动的方向,尽量的简单,可以选择平移的方式。
3.不同的产品一模多穴时,排位时注意,平面分型,胶件大的,尽可能放在中间位置,斜面弧面分型的,有行位斜顶的,尽可能的朝外侧,这样有利于排位紧凑!
三.厚度方面的设计:
1.中小型模具,前模部分在产品的最高点加20-30,需要将产品的深度加以考虑,深度越大,就取大值。后模部分在分型面以下加30-40。如有斜顶,斜顶的装配面要保证在20左右。如有行位,尽量行位的底部高于模仁的底部10-15,方便有一基准位。
2.大型模具,前模部分在产品的最高点加40-60,后模部分加50-80MM。
3.这些数据,也均为参考值,调用时要灵活修正。
希望这些能帮到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问我
里面有更多 资料,可以下载,希望能帮到你
链接:
提取码:ifat
㈣ 塑胶模具模仁尺寸如何确定,如何确定偏出产品外形多少当出多个产品时,型腔间的距离取多少比较合适
模仁尺寸的确定,理论上可以由公式获得(公式我不记得了),但实际上没几个去用公式计算的,一般都是经验值。凹摸高度一般根据实际产品的高度来确定:一般机壳摸凹摸高度要大于型腔深度的2倍,长宽偏出产品外形5-40MM都可以,具体应根据产品的大小,摸具的结构(比如说运水,螺丝孔等等)的需要来确定。型腔间的距离不宜太长(太长注塑时会消耗很多压力,而且浪费材料),太短的话可能导致型腔局部温度的相互影响,模具温度不均匀,使产品出现翘屈、变形等不良现象。一般在保证模具结构的情况下取15-30M左右(也需根据具体产品大小等因素来确定)
㈤ 有谁能告知模具中的毛料到底是什么
首先要明白一点,抄机械袭加工分为两个大的 步骤,一:粗加工,然后是:精加工,模具的毛料一般是指模仁或者模胚在粗加工之前的尺寸,如,你需要的模仁尺寸是 300*300*30,为了,给机械加工留出加工余量,这是你就要向供应商订购310*310*35的模仁胚料,这里的胚料,就可以看做是毛料
㈥ 塑胶模具设计标准,比如模仁大小.厚度的确定,唧嘴大小,浇口 流道 的选择...
按照书本上,这些都是要进行数据计算的,而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都是根据经验来做设计的,比如模仁的大小一般根据产品单边加大25到50左右,厚度要考虑水路、螺丝、强度等,一般在30到50左右,也要看产品的大小相应增大。唧嘴大小一般是标准件,选用合适的就行,浇口根据产品大小来设计,采用先小后大的原则,先根据经验设计,试模的时候检验正确性或者加大,流道一般采用3、4、5、6、8等数据,参照产品的大小来确定。想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谷歌搜索“南通鼎点”即可